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四章-区域产业结构演变与优化
第四章-区域产业结构演变与优化
第一节 三次产业与产业结构
二、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
(一)配第-克拉克定律
配第 - 克拉克定理主要内容为:不同产业间相对收入 的差异,会促使劳动力向能够获得更高收入的部门移动, 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 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 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结果,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 布呈现出第一次产业人数减少、第二次和第三次产业人数 增加的格局。
23 42.4 40 42.3 54.9
1960~1965年
20世纪80年代中期
就业比重
1995年
GDP比重
就业比重
2
5.8
38
32.8
60
61.4
第一节 三次产业与产业结构
三次产业结构?
思 路
? 三次产业结构如何变化? 为什么变化? 启示?
第一节 三次产业与产业结构
三、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
(一)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
第一节 三次产业与产业结构
三、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
(二)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
农业经济受自然力作用大,生产效率提高缓慢,技术进 步困难; 农产品收入弹性低,相对较低的市场价格使得利润率低, 创造财富的规模和能力相对较弱; 农业投资存在明显的“报酬递减”规律,农业在 GDP 中 的比重不断下降; 技术进步对农业的作用始终存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 土地的有限性,使得农业劳动力不断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第二,在工业化阶段,
第二产业创造国民收入 整个国民收入中
>
第二产业劳动力 全部劳动力
(上升的速度)
工业化后期特别是后工业化时期,均不同程度地下降。
第一节 三次产业与产业结构
二、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
(三)库兹涅茨等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化
第三,在工业化中、前期阶段
第三产业创造国民收入
整个国民收入中
第一节 三次产业与产业结构
三、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
(二)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
三次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的不同, 决定 了它们在技术进步过程中创造财富能力的增长状况不
同,以及它们对劳动力需求的不同,从而决定了三次
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对比关系的变化。
第一节 三次产业与产业结构
三、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
第一节 三次产业与产业结构
三、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
(二)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
大机器生产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先进技术,最直接地实 现技术创新,并且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益。因此,技术 进步对第二产业影响巨大,导致工业品成本不断下降,生 产效率不断提高,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对 GDP 增 长贡献最大的部门。
力降低成本,提高产业和区域的竞争能力。
第一节 三次产业与产业结构
二、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
(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
③ 工业化中期阶段
制造业内部由轻型工业的迅速增长转向
重型工业的迅速增长, 非农业劳动力开始占 主体, 第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 这就是所 谓的重化工业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是区域 经济发展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 性阶段。
第一节 三次产业与产业结构
三次产业结构?
思 路
? 三次产业结构如何变化? 为什么变化? 启示?
第一节 三次产业与产业结构
二、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
(一)配第-克拉克定律
17 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政治算术》著 作中指出,制造业比农业,且商业比制造业能够得到更多 的收入。在经济发展中,这种产业之间收入上的相对差异, 就会促使劳动力向能够获得更高收入的部门移动。 20 世纪 50 年代,科林·克拉克对此进一步研究。他收 集整理了若干国家的统计资料,得出了结论。
(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
⑥ 现代化社会
第三产业开始分化,智能密集型和知识密集 型产业开始从服务业中分离出来,并占主导 地位; 人们消费的欲望呈现出多样性和多 变性, 追求个性。 现代化社会是一个用知 识和智能来追求个性发展的社会, 其投资 领域主要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和现代化的生产、
生活服务业,多样化是其基本特征。
弹性在数学意义上是两个变量变化率之极限的比率,即 dy/y dx/x 该比值叫做变量y对变量x的弹性系数。
弹性系数>1,富有弹性 弹性系数<1,缺乏弹性,变量x对变量y的变化影响不大
第一节 三次产业与产业结构
三、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
(一)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
收入弹性是指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产业产品需求的增 加率与人均收入增加率之间的比值,即
准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实现阶段
3
400--800
560--1120
2120--4230
工业化中级阶段
工业化实现阶段
4
800--1500
1120--2100
4230--7940
工业化高级阶段
-3600
2100--3360 3360--5040
7940--12700 12700--19050
日本产业结构的演化过程
产业 19世纪90年代 GDP比重 就业比重 第一产业 42.7 72 第二产业 21 13 第三产业 36.3 15
20世纪20年代
GDP比重
就业比重 GDP比重 就业比重 GDP比重
28.1
55 9.7 29 3 10.3
37.7
22 47.9 31 54.8 34.8
34.2
后工业化社会 现代化社会
后工业化阶段 后工业化阶段
第一节 三次产业与产业结构
二、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 (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
① 传统社会阶段
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 绝大部分人口从事 农业, 没有或极少有现代化工业,生产力水平
很低。传统社会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技术水
平都比较落后。
第一节 三次产业与产业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的相 互联系、相互作用方式。 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 ① 两大部类分类法 ②农轻重的分类 ③三次产业分类 ④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分类法 ⑤产业功能分类法
第一节 三次产业与产业结构
一、三次产业的划分
(一)克拉克对三次产业的划分
l940年,在他的著名经济学著作《经济进步的条件》 中,对三次产业作了详细的划分,并总结了伴随经济 发展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从而开创了产业结构理论。
<
第三产业劳动力
全部劳动力
(上升的速度)
持续上升
第一节 三次产业与产业结构
二、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
配第-克拉克定理与库兹涅兹法则的比较
配第-克拉克定理分析的是劳动力在产业间分布变化的规律 库兹涅兹法则: 1.解释三次产业结构演变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 2.研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三次产业各自的贡献及其变化 的规律
第一节 三次产业与产业结构
三、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
(一)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
收入弹性差异 产业结构变化 收入弹性变化
各产业的收入弹性系数如何变化?
第一节 三次产业与产业结构
三、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
(二)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
技 术 进 步 降低成本 规模经营 经 济 发 展
提高劳动生产率
公用事业、咨询服务等等。
第一节 三次产业与产业结构
二、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
(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
⑤ 后工业化社会
制造业内部结构由资本密集型产业 为主导向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
转换, 同时生活方式现代化, 高
档耐用消费品在广大群众中推广普 及。
第一节 三次产业与产业结构
二、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
1983年计算机硬盘售价30万美元/G; 1995年,约208美元/G; 相当于1.25美元/G。
第一节 三次产业与产业结构
三、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
(二)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
第三产业提供的商品是服务,不能像第二产业那样实行 大机器生产,因此,技术进步对降低成本的影响不如对第 二产业明显; 在工业化的前期、中期,第三产业对 GDP 增长的贡献不 如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解决大规模就业; 工业化后期,新型的第三产业既保留了劳动密集型特性, 又是创造国民财富的主要力量。
(三)劳动力的部门转移
参照各国情况来看,基本遵循了库兹涅兹法则与配 第—克拉克定理 。
第二节 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过程 一、 重工业化过程
重工业化过程即工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逐步向以重工 业为主转换。 与重工业相比,轻工业投资少,建设周期短,见效快, 吸收劳动力多,原材料可以从传统农业中以较低的价格 获得,因此通常称为区域工业化起步的首选产业。 制造业是产业链长且前后关联度高的产业。任何机械 设备制造业的发展都需要矿业、原材料工业作基础。重 工业发展初期主导产业是冶金、建材、化工等原材料工 业,到后期则主要是机械工业,特别是耐用消费品工业。
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划分
阶 段 1 2 人均GDP(美 元,1964年) 100--200 200--400 人均GDP(美 元,1970年) 140--280 280--560 人均GDP(美 元,1995年) 530--1060 1060--2120 发展阶段 传统社会阶段 工业化初级阶段 描 述
某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
该产业产品需求的增加率 人均GDP的增加率
收入弹性系数<1,则人们在新增收入中用于该买该产品的比重在下降 收入弹性系数>1,则在新增收入里有较大比例用于购买该产品。
第一节 三次产业与产业结构
三、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
(一)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