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经济建设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公路建设作为国民经济的先行官,更是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显示出勃勃生机。
然而在起步不久的我国在公路施工与养护工作中存在种种不合理的现象,给工程项目施工与养护带来了影响及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为此有必要对公路工程项目施工与养护工作进行探讨。
各位老师好,我叫学生,我的论文题目是《浅谈公路施工与养护》,论文是在导师的悉心指点下完成的,在这里我向我的导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三年来我有机会聆听教诲的各位老师表示由衷的敬意。
下面我将本论文设计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作一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这个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及意义: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理论结合实践,只有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少走弯路。
理论知识源自于实践的土壤,而不是理论研究者闭门造车的产物。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论文分为两个大部分,为公路施工与公路养护,公路施工主要有施工准备、施工放样、路基施工以及路面施工等工作。
公路养护主要有公路养护技术要求、了解公路路面病害及病害产生的原因、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实现养护机械化以及提高公路养护机械的装备率、配套率。
第二章公路施工2.1 施工准备在公路的施工与养护中,其准备工作是贯穿于施工或养护全过程的工作内容,而且也是一项先行的工作,准备工作的主要内容是组织落实、技术准备和物质准备,施工准备工作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内容和性质,大致分成3个阶段:工程开工前准备工作;工程施工期间准备工作;竣工验收前准备工作,掌握并落实好各阶段的准备工作是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的前提。
2.2 施工放样放样的主要工作内容有恢复定线、路基施工放样和小桥涵施工放样等。
2.2.1 就恢复定线而言,其主要任务是对中心线控制桩进行复测与加密,对路线高程进行复测与增设水准点,横断面进行检验与补测,同时对设计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其工作程序为:查验原有控制桩的存在情况、现场验证原有控制桩的位置是否正确、改正原有控制桩存在的错误或修正其误差、加密水中心线控制桩固定正确的中心线控制桩等。
当然,在恢复定线之前,首先要详细审核设计图纸,并将图纸中存在的问题或搞不清楚的问题认真地记录下来,以便在实地查验或组织会审时证实问题的真实性。
2.2.2路基放样。
公路路基分为路堤、路堑、半填半挖和不填不挖等几种类型,其放样的内容包括:第一,在地面中浅桩处标定填挖高度;第二,按设计图纸定出横断面的各主要点,如路真正的边缘和坡脚,路堑的坡顶半填半挖断面的坡脚和坡顶;第三,边坡放样,按照设计的边坡坡度、高度确定边坡位置;第四,移桩移点,即交施工过程中难以保存的桩志移设于施工范围以外。
2.3 路基施工2.3.1路基施工的主要内容。
路基施工的主要内容为:路基的填挖施工,路基综合排水、防护、加围及路基整修;冬季为雨季的施工;取土挖与弃土堆选择,护坡道及碎落台以及由于修筑路基而引起的改沟或改河工程,土石方的施工组织,质量检查,工程验收等。
2.3.2路基施工的基本要求。
为保证公路的使用效率,需对路基施工做以下要求:第一,保证足够的整体稳定性;第二,满足设计强度;第三,保持足够的水温、稳定性;第四,必须精心施工,即在施工中另采用透水性比较好的填筑材料,合理利用当地材料和工业废料,同时要注意路基的整体压实及路基排水构造物的施工质量;第五,除在条件极其困难的三、四级公路可采用人工施工,但路基压实必须采用机械压实外,其他等级公路施工应在符合工艺要求和质量标准的前提下,积极采用甲级鉴定过的新材料、新技术、新机具和新的检验方法;第六,合理用地,保护生态环境;第七,严格执行技术规范,确保工程质量。
2.4路面施工路面施工主要有:沥青表面处治,沥青贯入式路面,沥青混凝土路面,沥青碎石路面等,下面只对沥青表面处治加以阐述:沥青表面处治是用沥青裹覆矿料,铺筑厚度小于3cm的一种薄层路面面层,其主要作用是保护下层路面结构层,使它不直接受行车和自然固定的破坏作用,以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并改善行车条件。
沥青表面处治适用于半等交通量(300辆/昼夜~2000辆/昼夜)的碎(砾)石沥青路面,旧沥青路面表面空隙较多,加铺表处层起防水作用,旧沥青路面表面因不断磨耗而过于光滑时,加铺带有棱角的硬质矿料做成的表处层,以恢复和提高路表的抗滑能力,交通量有适当增长,而旧路面结构强度不相适应时,应先进行补强,然后加铺表面处治,改善路面使用状况。
沥青表面处治所用的沥青材料应有:渗透性好,凝结时间短,能有较大的粘结力,便于浇洒和施工,耐久性好,不易老化。
沥青路面所用矿料应有:足够的强度和耐磨性能,须与沥青材料有良好的粘结力,应干燥、无风化、清洁、无杂质。
沥青路面铺筑方法分为:第一,层铺法。
它适用于备有沥青洒布机具,施工路段较长,交通量较大,且气温适宜,施工程序为:安装路缘石(砖)、扫基层和放样、洒透层沥青、浇洒第一次主层沥青、撒铺第一次矿料、碾压、洒第二次沥青、撒铺第二次矿料、碾压、洒第三次沥青、撒铺第三次矿料、碾压、交通控制、初期养护;第二,拌合法。
适用于运输车辆较多且料场位置适中时,采用集中拌和法,当缺少运输车辆,施工路段交通量较小或施工气温较高时,可采用就地拌和法施工,施工程序为:路拌法施工程序;筛备矿料、安装路缘石(砖)、清扫放样、沿路分推备料、人工干拌、掺和沥青拌匀、摊铺成型、碾压、初期养护,场拌法施工程序:熬油、定量配料、机械(或人工)集中在场地拌和、运料、安装路缘石(砖)、清扫放样卸料、摊铺整形、碾压、初期养护。
第三章公路养护3.1 公路养护技术要求早期的公路多是土路或低级路面,桥涵以木制和石砌为主,交通量也很小,故养护技术比较简单,要求也不高。
随着交通量的增长,高级路面以及高速公路的出现,养护技术要求也不断提高。
为此,各国都制定了养路条例,如苏联制定有公路养护技术规范,日本制定有道路养护维修纲要,美国有公路养护手册。
这些技术条例的共同要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3.1.1 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努力消除导致公路损毁的因素,增强设施的耐久性,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1.2 重视日常检查、定期检查和特殊检查,积累技术资料,加强科学分析,针对病害产生的原因,采取正确、有效的技术措施。
3.1.3 因地制宜,充分发掘原有工程设施的潜力,以达到适用、经济的目的。
3.1.4 尽量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推行科学管理方法,加强情报系统,及时处理公路上发生的问题。
3.1.5 革新养路机具设备,相应地改革操作方法和劳动组织,提高效率,保证工程质量。
公路养护质量考核一般采用定期检查路况变化的方法来考核公路养护的工作质量。
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主要检查路面的使用性能,包括破损率、不平整度、抗滑能力和整体强度等技术指标,据以确定科学的养护对策。
中国自60年代起,对每公里公路的路面、路基、桥涵、标号志和绿化等五项每月进行检查评定,综合按百分制计分。
总的养护质量要求是:路面平整、路拱适度、行车顺畅;路肩整洁、边坡稳定、排水沟畅通;桥涵构造物完好清洁;标号志完善鲜明;路旁绿化、宜林路段路树齐全。
对不符合上述要求的部位和数量进行详细记录,按统一的规定扣分。
各项的最高分数规定为:路面50分,路基20分,其他三项各10分。
并按每公里所得分数将路况分为优、良、次、差四等,将每个养路单位所管路段中优等和良等路占总里程的百分比(好路率)作为考核该单位养护工作质量的主要指标。
根据好路率的升降和差等路的增减来评定其成绩,并据此掌握路况变化,积累资料3.2 了解公路路面病害及病害产生的原因公路路面在车辆行驶的作用下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会发生很多公路病害,最常见的有:坑槽、车辙、波浪、松散、沉陷、啃边、翻浆等几种。
3.2.1 路面坑槽和车辙是各个季节中路面时常出现的现象,原因是除平时养护不够,或路面铺筑时操作质量不好,经过行车碾压发生变形。
这两种情况出现时,应及时按工序处理。
3.2.2 路面波浪是由于路面铺筑质量不好,养护不善,在行车荷载作用下,产生有规则的起伏,形似“搓板”,不但影响车速,而且加快车辆结构厚度过薄,路面材料颗粒偏细,粘结料不足,施工时拌和不均匀,碾压不密实等情况都容易产生。
3.2.3 路面松散是在天气干旱时发生,主要是由于铺筑路面时粘土料含量少,塑性指数低,材料拌和与分布不均匀,碾压不实,或平时养护工作做得不够造成的。
此外,由于冰冻翻浆,经和车碾压,路面隆起开裂也将形成松散。
3.2.4 沉陷是路基本身强度不足引起的,当大型车辆行驶到路面上,如其强度不足就会出现坑槽,车辙既深且多,或破坏面积很大且深达基层;或路面沉陷过剧,路基翻浆严重等情况,须进行局部或整段大修。
3.2.5 路面啃边是由于养护不周,路肩缺土或路肩被水冲刷,车辆碾压沉陷和没及时填土养护,经车辆先靠边行驶、碾压造成的。
出现啃边后应及时补救以免扩大,否则将来既耗材又费力。
3.2.6 公路路基翻浆的形成是因公路大多都建在靠近农村和团场的农田地带,就是不靠农田的公路,农田冬季灌溉渗入路基底部,随着毛细水的上升,路基土层受水浸透而冻结。
待春暖化冻时,路基土层内的水由上而下化解,化解的水继续向下渗透,如果路基土层属于透水性良好的材料,对路面不会产生在太大的影响,但在盐碱地带的路基,如果材料的透水性不好,在行车反复碾压下,路面出现“弹簧”现象,这种状况大部分出现在每年的2月底,严重阻碍交通,导致翻车、阻车,给公路运输造成的危害极大。
3.3 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实现养护机械化先进适用的养护技术,保证了高速公路的正常使用,规范、科学、高效的管理使高速公路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必须具备强大的技术支撑。
3.3.1 利用交通地理信息系统(GIS—T)促进公路养护管理现代化。
由于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将空间信息数字化,并使这些信息可视化,通过功能强大的软件,可使公路沿线三维空间分析直观简明,数据管理便捷高效,为公路养护和运营提供大量、及时、准确的数据信息,为公路交通的发展、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3.3.2 利用高科技检测技术促进工程质量监测和公路养护智能化,通过利用高精度传感器、雷达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实现人工检测向自动化检测发展,由破损类检测向无损检测技术发展,使公路质量的检测、评估和病害分析更加快捷,使公路养护更加合理经济。
3.3.3 大力推广使用国外高等级公路养护适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路面耐久性,延长公路使用寿命。
3.3.4 建立养护路段的养护档案,使施工文字化、电子化,使病害路段拥有自己的电子病历、科学的完善养护工程竣工资料的规范并实现软件管理。
从而减少养护成本。
目前,我国高等级公路建设中普遍采用的改性沥青技术、SMA路面技术、土工合成材料、乳化沥青、稀浆封层等都是发达国家在公路养护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们的推广与使用,改善了公路桥梁等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达到了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实现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