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走向生活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我们教育者将课堂孤置于现实世界外的学习空间,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因此,有人提出“语文课堂呼唤生活的回归”,因为“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起来,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
链接生活,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不断掀开新的一页,才会充满不朽的活力。
一、点化场景,课堂引向生活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也是学生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新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师要创设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情感。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菜园里》一课时,在教室的四周放满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并在这些蔬菜旁放上了写有蔬菜名称的小卡片。
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这些蔬菜,然后再读一读卡片,记住蔬菜名称。
由于教师点化了生活场景,让学生走进了相关的认知园地,学生们便像一只只快乐的小鸟飞向了教室的四周,立刻沉醉于“菜园”之中……在这种境界里,教育不再是未来生活的预备,而是儿童现实生活的过程。
语文处处皆生活,将语文课堂引向生活,为学生提供一个认知的生活平台,他们思维的火花将会在这里绽放,我们也会看到一个个充满活力、个性飞扬的生命。
二、创设情境,体验生活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在学习内
容与学生体验间建立起联系,使新学的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的理解。
如《西门豹》一课中有这么一个片段:“这些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教学中我抓住“磕头求饶”创设一个生活情境,请几位同学通过表演补充出官绅们求饶悔过的言行。
如:“哎呀,大人,小的该死啊!给河伯娶媳妇这事都是小的瞎编的,小的是在谋财害命啊……”随后我又趁势引导其余扮演百姓的学生:“这位大爷,您老有什么话说?”已经入情入境的学生很自然地学着老大爷的腔调,说:“啊呀,我真糊涂啊!居然会信了这群狗官!”“我的孩子死得冤啊!今天总算报了仇啦!”……在创设的这一生活情境里,整堂课上学生一个个“小脸通红,小眼大放异彩”,课堂活力四溢。
三、启发联想,生活融入课堂
教育即生活,将生活融入课堂,启发学生联想,超越文本,实现课程资源的开发,这样的课堂才是富有意义和活力的。
如《冰花》一文生动地描绘了冰花的千姿百态和晶亮洁白。
由于地域与气候的因素,我们的学生们缺乏真正的体验。
不过,虽然“冰花”离学生的生活很远,但“雪花”大家都很熟悉。
课堂与生活的“链接”就可以从这儿开始——。
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是这样安排的:在《雪绒花》的音乐声中,学生们画的画,剪的剪,贴的贴……教室的墙壁上很快就贴上了好多有趣的雪景图,窗玻璃上更是贴上了数不清的“雪花”。
教室里
气氛温馨、热烈而充满诗意。
这时教师又即兴改编课文:“我走进教室,看见玻璃窗上贴了一朵朵美丽的雪花。
”学生们也情不自禁地顺着老师的话继续创编起课文来:“玻璃窗上开花了!啊,真漂亮!……”
这不是一篇新的课文《雪花》吗?以“冰花”到“雪花”的联想,实现了语文课与生活的“链接”。
我们从中不仅看到了学生们超乎想象的创造潜能,也获得了很大的启示:语文教学,必须将生活融入其中,这样学生的学习空间才会更鲜活、更灵动!
四、张扬个性,课堂超越生活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每时每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个体的智力特点,让每个个体的特殊才能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发展。
如学习《神笔马良》,教师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马良惩治大官的经过。
“音乐天才”选择了配乐,“语言天才”选择了讲故事,“绘画天才”选择了画连环画,“表演天才”则选择了演课本剧……学生们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个性得以充分张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课堂要回归生活,课堂更应超越生活。
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语文课堂与生活“链接”真正体现了“把世界引进教室”的现代教育理念。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走向生活,充满生命活力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氾水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