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的尝试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教语文就是教生活,本着这样的想法,我一直努力将语文教学和生活相融合。
可以说:语文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语文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生活、参与生活、再现生活实际。
在生活情境中理解语文、运用语文,把生活经验理论化,把语文知识生活化,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一、引导学生感受生活
生活处处皆语文。
五彩斑斓的生活为学生亲近语文提供了用之不竭的资源。
人际间的言语交谈、思想交流、书信交往,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还有形形色色的标语、广告、题联、题诗以及小品、相声磁带、vcd等,无不与语文息息相关。
尤以大自然的多姿多彩更为学生的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天然的情景。
如春天去寻找春姑娘的笑脸;夏天去河边观察嬉戏的小鱼;秋夜看明月从天边升起;下雪了,去和孩子们一起堆雪人,打雪仗,共同欣赏红妆素裹的雪里江山……春夏秋冬,日月星辰,花草树木,山川田野,鸟兽虫鱼,都成了孩子们笔下创作的素材。
孩子们置身于此情此景中,情绪热烈,思维活跃,语文便逐渐丰富而生动。
记得我带学生们去春游,在路上听到小鸟的鸣叫声,有学生脱口而出:“小鸟亮开美丽的歌喉是想和我们比高低”;看到蒲公英四面展开的绿叶,有学生说:“那是二月的春风剪裁的”;看到新开河夕照,
有学生说:“河水披着金色的鳞片在为太阳公公载歌载舞”……学生在无限美好的天地间感受、思索、顿悟,真实的生活画面通过语
言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如山涧的小溪一般流畅自如。
二、课堂教学渗透生活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教学中,教师既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生活背景和认知水平,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语文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使学生自主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又要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渗透生活状态的语文,培养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
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我在讲解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时有这样一个情节:“请同学们大声地读两遍,默默地读三遍,然后回味一下,每次的感觉一样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待学生读完后,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我发现诗中描绘的景色很美。
”“美在哪里呢?”——“诗中描绘的是一片田园风光。
清晨,陶渊明披着星星来到田间,铲除杂草,到了晚上,一轮明月升上中天,月光如缕,撒在田间小道上,照在扛着锄头,裤管挽起很高的归家的陶渊明的身上。
虽然劳累一天有些疲惫,但在这恬静的夜晚,心里是那么的愉悦。
怎能说不美呢?”“这真是一幅绝美的图画,能说一说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吗?”——“月夜归耕图。
”“其他同学有什么新的发现吗?”——“我发现了他是一个不合格的农民。
”“这个发现很新
奇。
你是怎么发现的呢?”——“诗中有这样两句话:‘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大意是,陶渊明在南山下种了一块豆地,晨出晚归,无论怎么勤劳,地里总是蒿草茂盛,豆苗稀少,一个好多农民决不会种出这样的地来,所以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农民。
”“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农民,为什么还要来种地呢?”——“这位老农其实就是作者,他不愿意做官,就来到这里,虽然不会种地,但距离官场远。
离开官场的尔虞我诈,感觉很清净,很闲适,这是一种归隐的表现。
”——“虽然诗人在诗中表达了那种洒脱,超俗的情感,可我觉得诗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他没有孔子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我认为,诗人当时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在当时诗人怀才不遇,只好隐居田园,寻求闲适恬静的生活。
”——“我认为那是逃避。
”此时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争论异常激烈。
我真为孩子们高兴,他们的思维多么活跃,他们的想象多么丰富。
一个大问题牵出这么多的思想火花,这么多的想象空间,这么多的美好境界。
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才使得语文课堂如一渠活
水,源头不断。
三、角色体验再现生活
知识源于活动,没有主体对客体的活动就不可能产生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认识。
教师要把讲台变成舞台,让学生充当生活的角色,将语文与生活、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新学的知识源于生活,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和情感,主动参与到阅读
中去。
1、尝试当“小老师”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不妨将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尝试当“小老师”的滋味,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新鲜有趣,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也更能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如我常有意注错音、写错字等,请学生当小老师进行批改,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设计当“小画家”
学生喜欢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将语文还原为画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够为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条件。
例如,教学《山居秋暝》一诗中,在学生诵读诗文、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诗提供的景物作画并绘制诗画一体的书签。
学生通过画画,不仅在头脑中影视了作者所见的美景,而且在感悟语言的同时获得了再创造
的条件,使自己的个性在绘画中得到张扬。
3、开展竞赛或游戏
通过竞赛或游戏,激发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亢奋感,使其注意力更集中,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同时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
识,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擂台赛。
如教《变色龙》一课,根据课文情节制有七张幻灯片,
要求学生叙述画面的内容。
男生与女生实行擂台赛。
接力赛。
教语法中的词、短语、句子等知识都可采用这种形式
让学生进行练习。
还可采用接力形式让学生背诵古诗等。
“抢凳子”游戏。
教师设置七个问题让八个小组来抢答,即八个小组“抢”七条“凳子”。
这样小组间能形成你追我赶、不甘落
后发言的积极气氛。
总之,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教学,有利于语文课真正走进每位学生的心灵世界,在他们心灵深处形成主动求知与探索的热切欲望,学生会时时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用课堂内学到的知识方法去观察社会,观察生活。
鼓励学生大胆学语文、用语文,体会语文的作用和价值,在生活实践中不断丰富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