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章 沉淀法
lnS 2σM ρRTr
r 2σM ρRT lnS
C*:大颗粒溶质的溶解度(饱和浓度)
σ:溶质颗粒与液体界面上的表面张力,表面能
1-Apr-20
19
C 晶核的生成机理和生长速度
溶液过饱和 (介稳态)
1-Apr-20
胚芽
胚芽
体积达到相
当程度
胚芽
晶核
分子或离子的聚集是有序的 (固相的晶格有序排列)
1-Apr-20
32
➢ 当溶液过饱和度一定(即溶质浓度一定),如果晶核 , 消耗的溶质 ,使晶粒长大的溶质就少,生成的晶粒就小。
晶体的大小决定于晶核析出速度和晶粒长大速度。
C
晶粒长大过程: 扩散 和 表面反应
溶质分子 扩散 滞流层
C’
(固液界面间)
C*
表面反应
分子或离子 被接受
进入晶格之中
离晶面距离
Fe(OH)2与FeCO3含量随反应条件改变。同样,与Zn2+反 应。可能生成2ZnCO3·3Zn(OH)2复盐,与Cu则生成 Cu(OH)2·nCuCO3
1-Apr-20
14
3.1.4 沉淀物从溶液中的析出
➢固体在溶液中不断溶解,在一定温度下,溶液达到 饱和时,固体的溶解与溶液中溶质的析出呈平衡状 态,此时溶质的浓度称为饱和浓度。
1-Apr-20
30
搅拌
➢振动以及超声波振动能大大提高晶核析出速度。 ➢热力学角度:这些动能提供形成新相所需能量,促
进了晶核的生成。
➢在声波和超声波场中,晶核析出的速度能提高百倍到 千倍,随振动强度的提高,开始析出晶核所需的临界 过饱和度下降。
1-Apr-20
31
3.1.6 晶粒(沉淀粒子)的长大
1-Apr-20
4
3.1.1 沉淀生成的化学原理
➢在难溶盐的溶液中,当它的浓度大于它在该温度下
的溶解度时,或者在难溶电解质的溶液中,如果溶
解的阴阳离子各以其离子数为乘幂的浓度的乘积
(离子积)大于该难溶物的溶度积Ksp时,产生沉 淀。
BaSO4
+ 2+
Ba
SO4 2-
Ksp = [Ba2+][SO42-]
➢但在沉淀过程中,溶质达到饱和浓度时, 并没有固体沉淀,只有溶质浓度超过饱 和浓度时,才有可能析出固体沉淀物。
➢溶质浓度超过饱和浓度的溶液称为过
饱和溶液。
1-Apr-20
15
A 溶液的过饱和度
➢某一温度下,溶质的饱和浓度为C*,在过饱和溶 液中的浓度为C,则定义
S=C/C* S称为溶液的过饱和度,表示其超过饱和的程度。
r
体系自由能的改变 En= EV + ES En = (4πr3/3)EV + 4πr2σ
EV:单位体积自由能,σ:单位表面自由能
Ec rc:球状晶核的临界尺寸 rc胚芽再溶解 r →0 或长大 r →∝ En都减小,过程能自发进行 达到rc时,溶液有一定的过饱和度,球
En 状胚芽就能稳定地发展壮大,生成晶核
10
3.1.3 氢氧化物沉淀析出的pH值计算
➢对于金属氧化物,影响沉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沉淀 时的pH值。 根据沉淀物的溶度积Ksp,可以计算开始生成沉淀 和沉淀完全时的pH值。
➢例:Ni(OH)2在25 °C时的Ksp=2.0×10-15。溶液中 Ni2+浓度为2.0 mol/l,求开始出现沉淀及沉淀完全
形成晶核的过程是一个激活过程
形成临界晶核必须克服势垒,势垒高度为晶核表面能的1/3
1-Apr-20
24
临界晶核与过饱和度的关系
N
由rc=2σM/ρRTlnS A=4πrc2σ/3=16πσ3M2 /3(ρRTlnS)2
晶核生成速度:
0
A
N=K exp(-A/RT)=K exp(-16πσ3M2 /3ρ2R3T3(lnS)2)
CO32 H2O HCO3 OH
溶液中存在CO32-、HCO3- 和OH-,其浓度决定于pH值。 与金属反应时,可生成碳酸盐、氢氧化物或碱式碳酸盐。
➢ 例:Fe2SO4与Na2CO3反应,
FeSO4 Na2CO3 xH2O xFe(OH) 2 (1 x)FeCO3 xCO2 Na2SO4
溶液中浓度变化示意图
1-Apr-20
在液相与固相表面之间存在浓度差
33
➢假如表面反应为一级反应,稳态时扩散速率应
与表面反应速率相同,即
dm DA C C' k'A(C'C*)
dτ δ
dm A(C C*) A(C C*)
dτ
1δ
1 1
k' D
k' kd
kd=D/δ,传质系数
扩散控制:
dm dτ
➢在保证催化剂活性的基础上,形成的沉淀物最好具 有易于分离和洗涤的良好结构,以便过滤和洗涤
➢用OH-沉淀,Fe2+ → Fe(OH)2↓ 颗粒细,催化剂活性 高,但过滤困难
➢用CO32-沉淀,Fe2+→Fe(OH)2↓ 颗粒大,催化剂活性 低,但易于洗涤
1-Apr-20
9
➢制备镍催化剂,NaOH为沉淀剂 Ni2+ + 2OH- = Ni(OH)2↓ 沉淀过程易发生脱水缩合
23
对En求极值,即dEn/dr=0
En =(4πr3/3)EV+4πr2σ dEn/dr =4πr2EV+8πrσ=0; rc=-2σ/ EV (EV为负值) r= rc时,
Ec = (En)极大 = A=16πσ3/3EV = 4πrc2σ/3
A-激活过程的活化能
临界晶核所需的功 = 临界晶核表面能的1/3
Ni(H2O)6
Ni(H2O)5(OH)
(H2O)4 Ni
H O
...
H
H
H
O
O
O
Ni(H2O)4
(H2O)2Ni
Ni
Ni
Ni(H2O)2
O H
O
O
O
H
H
H
干燥、煅烧
大晶粒Ni
大晶粒沉淀
还原
➢Na2CO3为沉淀剂,生成碱式碳酸盐,CO32-离子的存在 防止了脱水缩合,得到小晶粒高活性Ni催化剂。
1-Apr-20
沉淀剂金属盐溶液源自沉淀催化剂1-Apr-20
活成研焙干洗 化型磨烧燥涤
晶形或 非晶形沉淀
3
➢金属盐溶液与沉淀剂通过复分解反应,生成难 溶的金属盐或金属水合氧化物(氢氧化物),从溶 液中沉淀出来,经洗涤、过滤、干燥、煅烧后,即 可得到催化剂载体或者产品。
➢沉淀物的化学组成和物理结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 催化剂的性能。而沉淀物的形状、粒子大小、沉淀 速度虽与沉淀物质的种类有关,也随沉淀条件(浓 度、pH值、温度、沉淀剂加入方式、溶剂)的不 同而变化。因此,控制好沉淀操作条件,对得到高 质量的催化剂有重大作用。
[H ]
1.0 1014 3.16 108
3.46 107(mol/l), pH 6.5
➢ 当溶液中Ni2+浓度小于10-5 mol/l时认为沉淀完全,此时
[OH ]
2.0 1015 1.0 105
1.41105(mol/l), pH 9.15
1-Apr-20
12
➢ 溶液中金属离子的浓度和溶度积Ksp决定开始生成 沉淀的pH值
kdA(C C*)
表面反应控制: dm k'A(C C*)
dτ
dm KA(C C*)n n = 1~2 dτ
所需的pH值。
1-Apr-20
11
➢ 解:当[Ni2+][OH-]2 > Ksp时,开始沉淀
[OH ]
Ksp [Ni2 ]
2.0 1015 3.16 108(mol/l) 2
➢ 即当[OH-]>3.16×10-8 mol/l时,即可出现Ni(OH)2沉淀。 而[H+][OH-]=1.0×10-14,即相当于
催化剂制备原理
大连理工大学 化工学院 郭新闻 刘民
3.1 沉淀法
➢ 简介 ➢ 沉淀生成的化学原理 ➢ 沉淀剂的选择 ➢ 氢氧化物沉淀析出的pH值计算 ➢ 沉淀物从溶液中的析出 ➢ 影响晶核析出速度的因素 ➢ 晶粒(沉淀粒子)的长大 ➢ 晶体长大的因素
1-Apr-20
2
简介
沉淀法制备催化剂的主要步骤
➢C/C* < 1
➢C/C* = 1
➢C/C* > 1
➢临界过饱和度
1-Apr-20
16
析出沉淀和溶液过饱和度的关系
➢S点,自动析出沉淀
D
浓度
C A
1-Apr-20
S
B Q
P
温度
➢Q点,不会自发沉淀 ➢P点,不饱和、稳定
17
引子
➢25°C,SiO2在水0.1中0 的溶解度
溶 解 度(%)
粒径(nm) 正常颗粒 100
➢尽可能不带入不溶性杂质,以减少后处理的困难
➢氨的溶解度较大,残留在沉淀物中的NH4+易于除去 (洗涤和加热),不影响产品的纯度
➢KOH价格昂贵,一般不使用 ➢纯碱来源方便,但易引入钠离子,影响产品质量
1-Apr-20
8
➢二氧化碳溶解度小,难以形成溶液,进行沉淀反应时, 控制困难
➢碳酸铵比较理想
➢有机酸价格昂贵
1-Apr-20
25
3.1.5 影响晶核析出速度的因素
➢温度 ➢杂质 ➢搅拌
1-Apr-20
26
温度
➢晶核析出速度与温度和溶液的过饱和度有关。 N=Kexp(-A/RT)=Kexp(-16πσ3M2/3ρ2R3T3(lnS)2) 当溶液中溶质质量一定时,溶液的过饱和度一般随 温度的下降而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