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 综合探究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公开课教案_1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 综合探究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公开课教案_1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生活》第三单元综合探究《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一、设计目的: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树立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理论和现实问题。

本单元综合探究在设计过程中,通过“看图猜成语”的游戏来明确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及分歧,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个人和国家如何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观点的指导下解决现实问题和国家政策问题。

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对本单元各课内容进行深入学习之后形成一个总体的认识和把握。

本探究活动的设计有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理论知识的综合性。

因为从知识要求来说,这一问题是对第三单元第七、八、九、十课所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搞好本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对有关唯物辩证法的知识有更系统、更全面的了解。

二是鲜明的思想道德的教育性。

从探究的题目就能体现出这一点,它要求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明确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以及二者根本分歧的基础上,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是非科学的,从而在行动上自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特别是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深刻理解“五位一体”的社会总体布局,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并理解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深入理解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自觉养成用发展、全面、联系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避免用静止、片面、孤立的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和根本分歧【教学难点】: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五、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复习提问:中华文化的特点学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极具包容性博大精深、渊源流程的中华文化有着许多表现形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而成语作为其中的优秀代表始终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学习了必修四《哲学与生活》我们又知道了,哲学是一门令人睿智的学科,它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对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

同时,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密切: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这节课我们就将熠熠生辉的成语文化与令人睿智的哲学相结合,一起来探讨一下哲学史上“两个对子”之一——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中的奥妙。

2.游戏:看图猜成语(1)刻舟求剑(板书):楚人只看到落水那一刻的剑相对于船帮上的刻痕是相对静止的,却忽视了船在运动。

因而我们知道了,这个人在用静止(板书)的观点分析问题。

(2)一知半解(板书):对问题知到的不全面,分析的不透彻。

即用片面(板书)的观点分析问题。

(3)断章取义(板书):将文章中的一段或一句单独拿出来,独立于整篇文章之外。

此处是在用孤立(板书)的观点分析问题。

(4)日新月异(板书):形容每天都是新的,每天都在变化。

在哲学上,我们一般将上升的、前进的、科学的变化称之为发展(板书)。

(5)统筹兼顾(板书):从宏观角度,统一筹谋和规划。

从成语解释我们不难发现,这里在用全面(板书)的观点分析问题。

(6)唇亡齿寒(板书):虞国士大夫意识到自己国家与虢国息息相关,虢国被灭,虞国定难逃厄运。

这里士大夫用了联系(板书)的观点分析问题。

通过六幅图片我们得到了六个成语,又一起分析了六个成语所体现的额哲学观点。

在哲学上,我们将用静止的、片面的、孤立的观点分析问题称为“形而上学”(板书)的观点,而将发展的、全面的、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称为“唯物辩证法”(板书)的观点。

(要求学生在课本83页找到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并识记)唯物辩证分和形而上学的分歧(板书)在于:静止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的对立、片面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的对立、孤立的观点和联系的观点的对立。

结合刚刚我们的分析结论,一切来做两道习题巩固知识。

课堂小测:1.下列观点与古希腊哲学家芝诺“飞矢不动”说一致的是()①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②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③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④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答案:B解析:芝诺的“飞矢不动”的观点,只看到了“飞矢”在一个参照系中是相对静止的,却忽视了它本身是绝对运动的,所以题目强调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①中“静”、“不流”体现了静止的观点看问题,②中“行”、“看”体现了用运动的观点看问题,③中“不动”、“不周”体现了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④中“出”、“来”体现了用运动的观点看问题。

所以答案是B。

2.下列观点分别体现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观点的是()A.“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道之大,原出于天。

道不变,天亦不变”B.“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人定胜天”C.“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与“存在即被感知”D.“猫被创造出来是为了吃老鼠”与“老鼠被创造出来是为了给猫吃”答案:A解析:首先明确辩证法的观点是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观点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A选项中“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道之大,原出于天。

道不变,天亦不变”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B选项中“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是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人定胜天”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选项中“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存在即被感知”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选项中“猫被创造出来是为了吃老鼠”和“老鼠被创造出来是为了给猫吃”的观点都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答案是A。

3.深入分析:整个第三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辩证法的三个大观点,即唯物辩证的联系、发展观和矛盾观,刚刚在猜成语的环节中我们涉及了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那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中是否包含矛盾观呢?矛盾即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刻舟求剑——动静分离一知半解——两面分离都没有坚持矛盾的分析方法断章取义——整体和部分分离日、月(黑夜和白天)对立日新月异都包含了对立统一的观点日月更迭有了时间的发展变化,即二者统一于发展全过程左右对立(一人执两禾为“兼”)统筹兼顾左右手统一于一人身上唇齿软硬对立唇亡齿寒唇齿统一于一人身上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形而上学的观点中都不包含矛盾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中都蕴含着矛盾观,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板书/要求学生在课本83页找到该句并重点识记)4.理论联系实践:哲学的观点要求我们理论联系和指导实践。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及根本分歧要求我们每一个个人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努力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逐步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就我们党和国家而言,在制定政策、坚持为人民服务中也要始终坚持唯物辩证法,坚决反对形而上学。

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牢固树立和坚决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从不断变化着的国情出发,适时调整发展战略和社会总体布局,并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发展全局,创造性的提出了“五位一体”的社会总布局。

何为“五位一体”?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结合视频和扩展资料进行讨论:(观看视频资料)通过视频和扩展资料,我们了解了,“五位一体”的社会总布局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结合扩展资料分析“五位一体”社会总布局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党的十八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

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经历了由单一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两个文明”建设、“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现阶段“五位一体”布局提出,是社会主义制度日臻完善的表现,也是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

剖析:“五位”:政、经、文、社、生态紧密联系,缺一不可——联系的观点“一体”:政、经、文、社、生态统一于社会发展战略全局——全面的观点“经历”:社会总布局的日臻完善和发展——发展的观点课堂小测:3.下列属于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的是()A.是否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B.是否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C.是否承认矛盾D.是否承认思维具有同一性答案:C4.某高中开设哲学拓展课,同学们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同学们围绕战国时期荀子与西晋时期郭象的两个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荀子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郭象说:“万事万物‘突然而自得’‘忽然自而’”。

某同学经过认真分析,认为这两个人的观点全面概括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你赞同该同学的说法吗?为什么?答案:①不赞同。

②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发展观点与静止观点、全面和片面观点三个方面。

而两者最根本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荀子的观点认为人与人是密切联系的,郭象则认为事物之间是彼此孤立的、毫不相干的。

两位思想家的观点只是体现了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荀子和郭象的观点没有全面概括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解析:此类题型首先应回答观点,即赞同或不赞同。

明确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和根本分歧,分析荀子的观点:荀子认为人与牛马最大的区别在于“人能群”,即看到了人与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郭象则认为万事万物“自得”、“自而”,即认为万事万物彼此孤立毫无联系。

荀子和郭象的观点是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仅把“联系与孤立”的对立等同于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这种观点过于片面。

5.课堂小结:再次强调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和根本分歧,以及现实指导作用。

七、作业:练习册相关章节习题八、板书设计:九、教学反思:本节内容为综合探究内容,需要学生在对整个第三单元进行系统掌握后的深入探究。

这要求教师在引导和启发方面多下功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