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震勘探复习总结

地震勘探复习总结

主频:频谱曲线极大值所对应的频率地震子波:炸药爆炸在弹性形变区形成弹性波。

弹性波在近距离内仍会发生较大变化,传播一定距离后便相对稳定,形成地震子波,并被认为在以后的传播中,地震子波将不发生大的变化。

几何地震学: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

引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

振动:一点在平衡位置的运动。

振动图:检波器记录的所在之点的地面振动,它的振动曲线叫做该点的振动图。

波剖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某一时刻整个介质振动分布情况斯奈尔定律用途:①确定射线路径;②确定波的走时和利用走时确定界面位置。

③问题:不能给出反射波和透过波的振幅信息。

折射波:滑行波在滑行的过程中,下层介质中的质点就会产生振动,形成新的震源,并在上层介质中产生新的地震波。

静校正:对由于地形高低、激发井深、低(降)速带等因素引起的反射波旅行时的畸变进行的校正。

动校正:用于动校正的正常时差是随着反射波的t0时间(或反射层的深度)而变化的,因而称为动校正。

静校正:静校正只与地面坐标(位置)有关,与反射波的t0时间(或反射层的深度)无关。

剩余时差:地震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做动校正后的反射时间与共中心点出垂直反射时间之差。

水平叠加:将不同接受点接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

多次波:从震源出发,到达接收点时,在地下界面发生了一次以上反射的波。

全程多次波、短程多次波、微曲多次波、虚反射N:接收道数n:覆盖次数多次观测系统:炮点向前移动道数= N∙S2n绕射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若遇到一些地层或岩性的突变点(如断层的断棱、地层或岩性的尖灭点、不整合面的突起点等),这些突变点就称为新震源,再次发出球面子波向四周传播。

这种波动在地震勘探中为绕射波。

回转波,在图中的表现为两个地震道呈“蝴蝶状”B图是经过对水平叠加剖面做偏移归位后的地震剖面。

回转波是凹界面上的反射波,是在凹界面上形成的,形成条件是圆曲率半径小于深度,通过偏移归位,回转波可以归位恢复到凹界面真正形态偏移处理由于水平叠加的剖面存在自身的一些缺点,如绕射波没有收敛,干涉带没有分解,回转波没有归位等,并且其显示出来的反射点位置也往往不是地下真实的位置,因此要求进行偏移处理,经过处理后,剖面上绕射波收敛,回转波归位,从而更真实的反映地下的构造形态.波的对比:识别真正来自地下多个反射界面的反射波,并在一条或多条地震剖面上识别属于一个界面的反射波。

对比标志:1.同相性 2. 振幅显著增强 3. 波形特征 4. 时差变化规律人工震源有两大类型,是炸药震源,二是非炸药震源。

陆上震源类型包括:炸药与非炸(可控震源、重锤、气动等);海上震源类型包括:空气枪、电火花、无气泡蒸汽枪等。

检波器:动圈式地震检波器、涡流地震检波器、压电式水听器、数字检波器全程多次波的时距曲线方程及其特点(以二次波为例)二次波的时距曲线弯曲度要大,动校正后有剩余时差;二次波的时间t’=2t0;(时间标志)二次波等效界面的倾角φ‘=2φ(倾角标志)倾向界面时距曲线与水平不同点①地面位置与地下反射点位置不对应②上倾方向与下倾方向出射角不一样③下倾放炮,上倾接收(有利于组合,视速度大)共激发点与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的主要差异异同点:1、反射波时距曲线都是一条双曲线2、极小值点位置对水平界面而言,共激发点时距曲线和共反射点时距曲线的极小值点相同,都位于共中心点处;倾斜界面共激发点时距曲线的极小值点相对于激发点偏向界面的上倾方向一侧,而共中心点时距曲线不管界面是否倾斜,其极小值点总是位于共中心点处。

3、物理意义上有差别共反射点(中心)反射波时距曲线反映界面上一个R点(界面水平时)或R点附近的一个小区间(界面倾斜时)的情况;共激发点时距曲线反映的是一段反射界面的情况。

几个速度概念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地看成双曲线求出的速度。

适用于偏移距不等于0的情况等效速度:倾斜界面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用水平界面替代所对应的速度。

适用于倾斜界面均匀覆盖介质的情况叠加速度:在一般情况下(包括水平界面均匀介质、倾斜界面均匀介质、覆盖层为层状介质或连续介质等)都可将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看成双曲线,用同一个形式来表示:实际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是通过计算速度谱求取叠加速度的。

即选用一些列不同速度对共反射点时距曲线进行动校正,选用速度值若正好能把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校正为水平直线,则这个速度就是叠加速度。

平均速度一定小于或等于均方根速度;当地层水平时,叠加速度就是均方根速度;地层倾斜为ψ时,覆盖层为均匀介质时,求的叠加速度为等效速度,这时要倾角校正,即V R=Vψcosψ。

利用均方根速度求取层速度(Dix公式)各种干扰波特点及压制方法1、面波:产生条件:震源较浅、坑炮、表层具有明显的成层性。

特点:1)能量强,频率低,沿地表垂直方向衰减快,沿横向衰减慢,振动时间长,速度低(100-1000m/s);2)时距曲线为直线;3)具有频散的特征,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振动时间也越大,形成“扫帚”状;压制方法:检波器组合法;滤波法;井中、含水层、致密层中激发2、声波产生条件:井浅、坑中,空中用炸药或使重锤撞击地面。

特点:1)速度稳定(340m/s),在地震记录上形成尖锐的强的初至波;2)频率高、延续时间长,呈窄带状出现,时距曲线为直线;压制方法:改善爆炸条件,处理时通过滤波等;井中注水,埋井,大偏移距3、虚反射:从震源首先到达地面发生反射,然后向下传播,再从地下界面反射的波。

压制方法:采用垂直叠加法或反褶积方法4、多次波:从震源出发,到达接收点时,在地下界面之间发生了一次以上反射的波。

产生条件:存在强反射界面;压制方法:野外采用多次覆盖技术,共中心叠加技术各种特殊处理等。

5、侧面波:非射线平面内来的波均称为侧面波,一般影响深层记录,是一种规则干扰波。

产生条件:在地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进行地震勘探时,会出现侧面波。

压制方法:水平叠加、偏移归位等6、工业电干扰:频率为50Hz左右7、浅层折射波:产生条件:当表层存在高速层时,或第四系下面的老地层埋藏浅时,可能观测到同相轴为直线的浅层折射波,速度为1800~3000m/s,只干扰0.2~0.4s厚的浅层反射波。

压制方法:2D滤波方法地震组合法是利用有效波和干扰波的传播方向不同来压制干扰波的一种方法。

它主要是用于压制面波之类低视速度的规则干扰及不规则的随机干扰。

组合实现:检波器组合:用多个检波器接收的信号组成一个地震道的输入。

震源组合:多个震源同时激发构成一个总震源。

室内的混波:若干个地震道信号按比例相加,形成新的地震道。

组合的目的:增强有效波,压制干扰波,提高信噪比:对于规则烦扰波,组合具有方向性,对于不同方向来的波,具有不同的灵敏度对于随机波,也可压制。

检波器组合能压制那类干扰波?为什么?检波器组合可以压制与有效波方向上有差别的干扰波,首先检波器组合可以使信号增强,但有效波增强幅度大,干扰波相对得到压制,其次,检波器组合可以使通放带变窄,则相应压制带就变宽了,所以说可以压制方向存在差别的干扰波.组合为什么会降低地震波有效分辨率①反射波不完全垂直于地面,到达时间不同②地层不完全水平,有倾角时差③反射点是分散的,检波器也是分散的,把很多个相邻反射点的资料叠加为一个反射点的资料会降低分辨率多次覆盖的实现共中心点:对称于M点进行多次激发和接收,M点称为共中心点。

采用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对于不同的激发点和接收点,当界面水平时可以得到来自地下同一点的反射信息。

通过计算机处理,抽取共中心点道集,形成共反射点记录。

经过动校正把双曲线形状的时距曲线变成与共中心点处垂直反射时间一致的直线,再把其反射点的信号按道集叠加起来,经过显示便得到水平叠加时间剖面。

对于倾斜界面需作偏移处理才能得到叠加偏移剖面。

原理:利用动校正后有效波与干扰波之间剩余时差的差异。

多次覆盖的目的:突出反射波,压制干扰波,提高资料的信噪比。

如何得到一张地震水平叠加时间剖面?地震水平叠加剖面有何特点?如何提高地震水平叠加剖面的质量?答:将不同接收点接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个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的信号,经过动校正后叠加起来即可得到水平地震叠加剖面.特点有: (1)在测线上同一点,根据钻井资料得到的地质剖面上的地层分界面,与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同相轴在数量上、出现位置上,常常不是一一对应的。

(2)时间剖面的纵坐标是双程旅行时t0 。

(3)反射波振幅、同相轴及波形本身包含了地下地层的构造和岩性信息,如振幅的强弱与地层结构、介质参数密切相关。

(4)地震剖面上的反射波是由多个地层分界面上振幅有大有小、极性有正有负、到达时间有先有后的反射子波叠加、复合的结果。

而复合子波的形成取决于地下地层结构的稳定性,如薄层厚度、岩性、砂泥岩比等。

(5)水平叠加剖面上常出现各种特殊波,如绕射波、断面波、回转波、侧面波等,这些波的同相轴形态并不表示真实的地质形态。

采用高精度静校正和动校正,叠后或叠前偏移处理可以提高水平叠加剖面质量.水平叠加剖面存在的主要问题1、在界面倾斜的情况下,共中心点叠加不是真正的共反射点叠加,降低横向分辨率。

同时,水平叠加剖面上也存在绕射波没有收敛、干涉波没有分解、回转波没有归位等问题。

2、水平叠加剖面总是把界面上反射点的位置显示在地面共中心点下方的铅垂线上。

当地层水平时,这种显示方式与实际情况是相符合的。

当地层倾斜时,反射点位置会偏离共中心点下方的铅垂线。

影响叠加效果的因素:1)地形起伏2)地下不均匀3)动校正速度选取:如果速度过大,那么一次波校正不足,多次波剩余时差加大,方向都与初至波方向一致。

速度过小,一次波校正过量,其同相轴方向与初至波的相,多次波呈与初至波方向一致的双曲线,但斜率变小。

4)地层倾斜影响①共反射点分散影响:倾角越大,共反射点的分散距离r越大,对共反射点意义下的叠加影响也就越大②把倾斜界面当水平界面计算动校正量造成校正不准确的影响倾斜层的剩余时差总是负的,在同一t0时间,倾斜层的动校正量总比水平层要小,一次波总是校正过量。

叠加与组合区别多次覆盖与组合都是利用了时差,都是把多个信号进行叠加。

①组合依据有效波和干扰波在传播方向上的差异,叠加依据有效波和干扰波动校正后剩余时差的不同②多次叠加压制效果比组合好:多次覆盖是不同时间不同接收地点接收的型号叠加,使干扰波也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接收的,具有不相关性,所以多次覆盖增强了有效波,但没有增强干扰波。

组合是相邻的道数叠加的,干扰波几乎是同时同地点接收的,相关性较好,所以组合既增强了有效波,有增强了干扰波。

为什么要进行偏移处理?偏移处理后的剖面与常见的水平叠加剖面有何不同?由于水平叠加的剖面存在自身的一些缺点,如绕射波没有收敛,干涉带没有分解,回转波没有归位等,并且其显示出来的反射点位置也往往不是地下真实的位置,因此要求进行偏移处理,经过处理后,剖面上绕射波收敛,回转波归位,从而更真实的反映地下的构造形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