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案例背景小唐,女,12岁,家住望麓园街道富雅萍社区。
案主家境较好,父亲为私营业主,母亲经营一家旅馆,一家住在母亲开的旅馆内。
父亲工作原因常年在外出差,母亲爱好打麻将。
另,旅馆周边社会环境不是很好。
问题诊断1、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不符,行为处事方式很老成,并常常带有很重的社会气息;2、部分行为举止男性化,同辈女生有给她起绰号“母老虎”;3、对学习缺乏兴趣,数学成绩一般在三四十分左右,很多问题不是不会做,是不想做。
理论基础每个人人本质上是善良的、理智的、可信赖的。
人有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愿望与能力,有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
“自我”是人在内心深处关于自己的形象,是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自我”概念是一套有组织、连贯的关于自己的观感,如对自己身份的界定,对自己能力的认识等。
服务目标具体目标:家庭关系支持、社会支持、环境支持与塑造;总目标:使案主成为一个与一般女生相同的爱学习的小女孩。
服务计划1、家庭关系支持,联系案主父母,劝其父亲在出差至于多与女儿电话联系或尽量增加在家时间,劝其母亲少打麻将,在空闲之时多关注女儿的学习和生活;2、社会支持,要求案主在其母亲要其看店时,坚定的拒绝,并在必要时发动舆论的压力;3、环境支持与塑造,引导案主周边同学及机构内工作人员给予其关心,利用四点半的学习氛围促使其爱上学习。
服务过程2011年10月25日,与案主进行面谈,对案主的大致情况进行了解;2011年10月27日,对案主进行学业辅导的同时,发现其厌学情绪很重,对其进行了引导;2011年10月29日,与案主进行视频谈话,对其周边情况作了进一步了解,发现其身边环境很恶劣;2011年11月1日,案主与另一名同学犯了错误,别同学排挤,为其分析其中对错;2011年11月3日,案主生日,为其做了一个简单的庆生活动;2011年11月10日,为案主系统的分析了其自身的优缺点,帮助其发掘自身的价值;2011年11月16日,下雨,护送案主回家,与其叔叔就案主的情况做了交流(肯定为主);服务评估因服务计划尚未完成,该社会工作个案并未结案,就目前对案主的服务,对案主的生活已起到了很大的好的作用,包括:案主的学习有了较大的提高;与同辈的女生建立的较好的人际关系;父母不在总是要求案主留在家里看店,空余时间多了很多。
社会工作个案反思与总结从与小唐的接触中,能够深刻的看到在青少年的成长中,周边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
如果父母在孩子周边环境不好的情况下,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那么,孩子的成长是令人担忧的。
在工作过程中,深深感受到建立良好工作关系的重要性。
社会工作者必须始终保持平等、尊重、接纳的原则,,以真情换案主的真心。
作为专业工作关系,社会工作者也必须保持客观、理性。
一个好的工作关系,通过案主与社会工作者的交互反应,将有利地推动问题的解决。
一、案例简述服务对象喜欢校园生活,凡事从母亲的角度出发,有感恩的心,愿意回报他人,拥有这些美好品质的她在家庭经济困难、母亲精神状况不佳、学习任务紧张的情况下,仍然自强不息,在学习和生活上都表现得很独立。
但由于服务对象过了最佳学习时期,学起知识来有些吃力,尤其是在数学和英语方面存在困难。
渐渐地,服务对象在学习上变得不自信。
接案工作员以任务中心治疗模式为指导,梳理服务对象学习上不自信的情绪,辅导服务对象的课业,让服务对象重拾自信。
二、接案服务对象是一名15岁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她曾带着精神病妈妈流浪六个省区市,受到社会热心人士帮助回到珠海后,由义工介绍给婆石妈咪家庭综合服务社的工作员。
从班主任黄老师了解到,服务对象与同学相处和睦,刚到班级时,因为想念原来班级的同学,课间时还会跑回去看他们,现在没有这现象发生了。
服务对象上课很认真,也很懂事,由于过了最佳学习时期,思维接受能力稍微差点,在数学、英语方面的学习稍有困难。
服务对象在陈述校园生活时很开心,但她表示从二年级上跳跃了二年级下与三年级上,直接学习三年级下的知识,学习上有些吃力。
帮助她的义工希望工作员能够给服务对象提供学习辅导,同时提高服务对象的自信心。
三、案情评估(一)服务对象的背景资料1、服务对象的生理情况服务对象是个女生,今年15岁,与她同龄的孩子大多已上初三。
由于家庭原因,在一小学内上三年级。
在班级中,她的外形比较出众,身高比同班同学都要高。
2、服务对象的心理情况她有些不自信,在学习上遇到听不懂的地方就说是自己笨,做题时会显得稍微有点急躁,在做错题目后就更觉得自己比别人笨了。
她的内心还是比较像小孩子,遇到好玩的事情,就容易分心,不太能静下心来。
在学习时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比较怕学习时有吵闹。
她常怀感恩的心,对于帮助过她的人她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回报他们。
她对学习很重视,希望自己学习上能跟得上进度,希望能有一个安静的地方来学习,另外,需要培养她的自信心。
3、服务对象的家庭情况服务对象是家里的独生女,其父亲为斗门人,在其出生后不久便去世,其与父亲那方的亲戚没有了联系;其母亲目前患有精神分裂症,曾尝试带其母亲去医院,但其母亲半路逃跑;外公已去世,外婆在世(也患有精神病)。
她有三个舅舅,只有二舅会两三个月给300元,但不会见面。
服务对象与母亲两人共同生活,关于吃饭的问题,要不就是其母亲做饭,若犯病的话就外出吃饭,她做的饭,其母亲不吃。
其母亲没有发病时,生活可以自理;若发病了,便会与她争论一些琐事,如:家里漏电,要求搬家,这经常把服务对象气坏。
服务对象也反映,其母亲会这样子说是因为以前曾经因为电器漏电被电过,所以现在就担心害怕,并说有漏电的情况出现。
她母亲发病时,还会将她的书本都撕烂,所以她都无时无刻把书包背着。
服务对象母亲对于陌生人有一种抗拒心理,当我们询问她能否进行家访时,她说,第一、第二次去她家的话,其母亲会欢迎,但是第三次去的话,其母亲就会发脾气了。
服务对象的家庭经济来源主要靠低保家庭的资金以及社会热心人士的资助,还有放学后帮叔叔(无血缘关系但帮助她的好心人)卖气球所得。
4、服务对象的学校情况服务对象现在在有关部门安排的某小学就读,入学后,校领导对她非常关心,早餐、中餐的费用全免。
她在读完二年级上学期后,通过校方考试,跳级至三年级下学期,没有对二年级下以及三年级上的课程进行学习。
目前,她在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外,还需完成二年级下与三年级上的自主学习课程,书包长时间装有二年级以及三年级的书本以及作业。
学校方面无法安排专门老师为她进行单独辅导。
她在一年级以及二年级中担任班长(只有一名班长),三年级也担任两位班长中的一位。
据她反映,班主任对其很好,还在学校中特意腾出一柜子让其放置书籍。
5、服务对象的朋辈交往服务对象与同学相处和睦,据班主任黄老师反映,她刚到班级时,因为想念原来班级的同学,课间时还会跑回去看他们,现在没有这现象发生了。
曾经试过放学后去同学家学习,但她觉得同学家长讲解的内容讲了跟没讲似的,都听不明白。
6、社会环境社会上有热心人士给予帮助,经济来源主要为低保家庭的资金以及社会热心人士的资助。
她说,现在使用的书包也是社会机构捐赠的,有一位阿姨为其送来一部学习机,她对那阿姨说过太贵了,不需要,那阿姨还是坚持要送过来,她十分感激。
一位叔叔经常给予她帮助,周六日的时候,她会帮助这位曾经给予其帮助的叔叔卖气球,她说,她之前的手机被别人偷了,那叔叔知道后便为其购买了现在使用着的手机,她为了答谢叔叔便在空闲时间无偿地帮助他卖气球。
居委会方面每月会补贴低保700元,有相关扶贫活动也会通知服务对象;她一、二年级的语文陈老师,曾就她刚上学时存在生活与学习压力对其进行心理疏导,目前在放学后以及周六或周日辅导她数学;敬老爱幼协会负责人李奶奶,每年会支持她3400元;另外,她的爱心父母每年会支持帮扶金500元。
(二)问题分析任务中心模式的基本假设是服务对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潜能,通过专业服务的过程,可以增强她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能提高她将来应对类似问题的能力,进而得以成长。
任务中心模式解决的问题是心理与社会的问题,即问题的存在包括个人生活中内在的心理因素及外在的环境因素。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除了她本身的问题之外,还需要考虑她的社会生活层面。
在确定究竟何种问题需要治疗时,任务中心模式有一个选择的范围,而不是服务对象发生的所有问题都在该模式的治疗范围内。
该模式只关心:服务对象明确承认的问题;可以清楚地加以界定的问题;工作员可以采取行动予以解决的问题;问题来源于她自身未满足的需要,而不是来源于其他人的界定;服务对象希望通过解决问题来获得人生某一方面的改变。
基于任务中心模式的分析,在问题的界定上,着眼于“可处理的问题”,工作员多次与服务对象会谈,两者共识的问题如下:1、人际关系的问题由于服务对象的年龄比班上同学大,与班上同学之间的共同话题较少,平日也没有较多的交流,所以服务对象与班上同学会有明显的疏远感,不知道该如何融入班级活动中。
从跟服务对象深层次的交流中,发现服务对象存在一定的人际交往困惑,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地同班上同学交往。
2、学习的能力问题由于服务对象在读完二年级上学期后,跳级至三年级下学期,没有对二年级下以及三年级上的课程进行学习,需自主学习课程。
服务对象在学习数学以及英语方面存在困难,一些需要逆向思维与涉及几何图形周长计算的数学题,服务对象存在明显的学习困难。
从跟服务对象的交谈中,发现服务对象内心十分重视学习,希望能跟上学习进度,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去学好数学和英语。
服务对象在会谈中表示希望能够改善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习能力。
但由于外在环境的不支持,她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需要工作员同服务对象、教师等沟通,以获得明确的行动目标。
四、介入(一)辅导策略及目标1、辅导策略本案的辅导策略是以任务中心模式为主,即同服务对象进行深入会谈,揭示服务对象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明确其存在的核心问题,然后拟定工作协议,制定工作任务。
在本案中,服务介入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核心问题。
通过同服务对象的深入会谈,工作员对于她陈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
在达成服务对象如何看待自己问题的初步意见后,消除某些非理性的问题,接着协助她明确核心问题及问题的优先处理顺序。
(2)改善服务对象的人际交往能力。
尝试让她参与工作员站举行的青少年活动,通过增加与同龄人的互动提升她同他人交往的能力。
同时安排她参与工作员站的志愿者活动,增加其同他人互动的机会及实践交往能力。
(3)培养乐观自信的情绪。
同服务对象约定每次会谈的时间,在会谈过程中主要给她做个案辅导,引导她如何与他人交往,同时培养她的自信心。
(4)提升学习能力。
工作员及工作员站的志愿者会辅导她课业,同时工作员定期与学习教师交流,希望能够改善外在环境的负面影响,创造一个良好的支持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