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诊断学课程学习指南
本课程分为《放射诊断学一》和《放射诊断学二》两部分,是医学影像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及学位课程,它是医学影像学的核心与基础。
本课程包含常规放射诊断学、CT诊断学和MRI诊断学课程内容。
放射诊断学是利用各种成像技术,来研究人体各器官组织的解剖形态、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的临床诊断学,是现代医学上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
1895年德国的物理学家伦琴(Wilhelm Conrad Röntgen)发现了X线,不久即被用于人体的疾病检查,并由此形成了放射诊断学(diagnostic radiology)。
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亦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放射诊断已从单一依靠形态变化进行诊断成为集形态、功能和代谢改变为一体的综合诊断体系,其应用领域在不断地扩大,诊断水平亦在不断地提高,已成为临床医学中发展最快,作用重大,不可或缺的学科之一。
放射学在自身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其它临床学科的发展,使医疗事业整体水平在不断提高。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放射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地位和诊断上的作用并能正确使用放射诊断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帮助临床各科解决诊断问题。
具体要求如下:
1.熟练的运用放射学中不同成像原理和影像分析方法,并按诊断步骤,求得合理诊断。
2.熟悉各种影像诊断的检查方法及其使用原则,以求得影像诊断能正确的为临床医疗服务。
3.必须正确理解各组织器官的正常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影像表现,以及在病理情况下的基本影像表现。
4.必须正确掌握中枢神经系统、头颈部、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乳腺、消化系统(急腹症)、泌尿生殖系统和骨骼肌肉系统的一些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5.应当知道影像诊断学中各种诊断方法的互相关系和未来的发展。
放射诊断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机体的形态和功能变化的一门临床科学,它是一门集X线、CT、MRI、介入放射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临床学科。
因此,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医学影像学与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病理学,临床医学中的内科学、外科学等多门学科的联系。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结合临床病例,提供影像图片,设置问题,进行启发讨论式教学,学生需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去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学可以通过实验室以及医院科室的影像图像与传输系统(PACS)调阅所有影像资料、临床病历、内窥镜图像和病理图像,通过影像、临床与病理三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印证解剖、生理和病理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当联系临床,使学生能比较牢固地掌握专业课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过程中,将CT诊断学、MR诊断学课程并入放射诊断学课程教学内容,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需结合各种影像学表现,并兼顾放射诊断学、超声诊断学和核医学的结合与渗透。
学生阅片能力是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医学影像学专业主要的临床技能培养内容。
医学影像学各种技术的成像原理不同,但影像资料都存在着“同影异病”
和“同病异影”的特点,而且各种影像技术之间具有互补性。
学习中要通过各种影像表现如同一病例的放射学表现、CT表现和MR表现等进行对照比较,掌握各种影像技术的基本性能、检查方法,掌握人体各系统的影像学解剖及常见病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可通过课间见习、临床实习,不断培养和锻炼全面观察的能力,识别正常和异常,不遗漏各种阳性征象;并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