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意义教育信息化最近炒得很热,但是教育信息化一开始就简单化、程式化没有从学校教育的根本-培养人、教育人出发,所以“起步、应用、融合、发展”的建构主义理论走到“融合”这一步似乎走不下去了,专家学者们很不解、没有了方向又一时找不到问题之所在;目前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建设中仍然存在许多技术壁垒需要克服;教育信息化不是要给教育一次革命而是技术手段的充实和补充。
一、教育信息化风声水起今年去,教育信息化传得很热,不仅商家卖力气忙得如火如荼,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有些领导也看不下去了,他们怕自己滞后使别人占到了头筹,也到处参观、实地考察,跃跃欲试;专家们则忙著到处演讲展开大力推广乐此不疲,宣传和研究本来也就是专家们的事,可是专家们都研究不好了,研究皱了吗?在我看来,专家们并没研究皱,通俗点说道就是还没找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有效率办法。
既然办法都没就到处叫卖,甚至必须给教育一次革命,那么,我们何不冷静下来分析分析,谈谈个人对教育信息化的思索和观点。
二、教育信息化目前的主要观点目前,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广泛用一个所谓的“建构主义”理论去指导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实验和应用领域推展,这种理论的主要内容就是把教育信息化分割为“起步、应用领域、融合、发展(或叫做技术创新)”四个阶段,并指出目前已经至第三阶段,即为融合阶段。
此阶段社会对教育信息化的心智观点不外乎下面几种(叫卖的主要方向),1、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2、未来教育就是学生个人独立自主自学的天堂;3、教育信息化相对于整个社会信息化,相对于银行、电信、税务、医疗等各个行业,是严重滞后的,大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4、学生自学一定必须同时实现个性化自学,即为自由选择自学内容,根据自己的偏好展开自学;5、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对教育要进行一次革命。
三、本人对目前观点的心智态度分析(一)、前二个观点大家都是认同的。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这是没有问题的,这是因为,一是社会在进步,科学技术在发展,教育手段不可能停留在原始状态,或多或少,潜移默化地教育最少要受点影响吧。
再说,传统教育手段是不先进,一些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仍然是全讲式教学,基本的教学手段都没有用起来,或搁置不用,这当然要改变。
比如实验教学这种最基本的教学手段都没有真正重视起来,只要你深入到学校里面去你就会发现有些学校的教学设备闲置不用的现象比比皆是。
这当然主要受选拔人才和评价模式影响所至。
教育信息化能给教材内容进行多媒化呈现,给学生一种视觉冲击、听觉感受,多感官一齐作用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产生对事物全方位的感知,从而达到教学的理想效果无疑是一件好事,是信息技术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好处,教育界自然不会熟视无睹,更不会拒之门外。
二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学资源数字化、网络化、云天化,不再受教师和书本的控制;查找资源变得容易,使用资源变得价廉,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就变得容易多了,学习可随时随地进行不受时空限制。
无疑,这是提供了建立一个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前提条件,是值得推崇和吆喝的。
同时,教育信息化能让落后地区的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解决均衡教育问题,也是值得推广的。
(二)、后面三个观点就是应该深究的。
只要深入细致想要一下你就可以辨认出,后面三个观点实际就是一两件事,指出自学必须变为学生自己的事由学生自己去支配教师和学校无权干预,或者说叫做老师靠边站,学校传统的讲课方式必须发生改变;目前没发生改变就是教育信息化的停滞不前、就是教育信息化滞后于整个时代;这种现状必须必须发生改变,说到底就是,教育必须必须展开一次革命。
这个观点笔者就是无法尊重的,理由很直观,在没找出教育信息化行之有效的办法之前传统教育模式仍然就是无法驳斥的,或者在同时实现了教育信息化后仍然就是无法全盘否定的,笔者将在后面展开论证。
四、专家观点与态度分析通过大量的试验证明,教育信息化发生“天花板”现象,也就是融合很难展开下去了,或者叫做停滞不前了,各路专家们百思不得其解。
他们吃惊、疑惑、甚至愤慨,在这种困境中都展开思考、各自削尖脑袋打听原因,于是就发生了相同版本的对教育信息化相同的言论。
下面我们去看一看专家们就是怎么说的,*国内新生代知名专家、北师大余胜泉教授说,“教育信息化相对于整个社会信息化,相对于银行、电信、税务、医疗等各个行业,是严重滞后的,大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银行没有电脑和网络就不能开门,但是学校没有电脑还照样上课。
”*《光明日报》-11-19刊载张杰夫的文章《教育信息化为何停滞不前》。
文章指出,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施行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步入高速发展时期,不过,这种发生改变很可能将出现在学校教育“主阵地”——课堂教学之外,与我国社会其他领域因信息技术影响而正在“从质变迈向量变”的发展趋势相腰,应该高度提防。
他认为教育信息化至所以停滞不前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理论束缚,即为所谓“起步、应用领域、融合、发展(或叫做技术创新)”的理论不科学,融合、资源整合既管制了人们的创造性,又模糊不清了教育信息化的历史使命,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手脚,即为所谓的顶层设计存有问题。
要么求学美国的,绕开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在课外展开研究。
2、应试教育体制束缚。
这个因素是存在的,客观的,我也同意。
3、教学制度束缚。
那就是说班级讲课制制约了教育信息化,主张再生讲课制。
4、管理体制束缚。
意思是教育部门和技术单位重建设、轻应用,建用分离。
说穿了建设部门和技术单位说重要,而使用单位即学校和老师并不这样认为。
5、教育信息化亟须结构性变革。
引用了联合国教科文人力资源部主任查尔斯早在年说的话:真正的教育创新需要我们重新构思教育、彻底改造学校、改造我们的自身,而在教育中把技术教给学生、把技术整合到现有的课程中、使用技术促进教学就不是创新。
主张,学校教育须要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提振下同时实现一次“变异式”、“脱落式”的转型,而不是渐进式、沉积充分条件式演化。
为此,建议从以下方面展开教育变革。
1)、一次历史性的人脑与电脑的任务小分工;2)、实行“并无分数教育”,构筑能力教育体系;3)、启动“农远工程”二期——全日制远程教学项目,化解“连片特困户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平衡发展问题;(认为他对教育信息化还不介绍)同时实现了城乡学生共享资源优质教育资源。
4)、充分利用电子学籍,构筑国家教育小数据库;5)、全面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绩效管理评价机制。
即为所谓“花钱必反问效、低效率必问责”制度。
*国内顶尖专家、华东师大祝智庭教授也说过,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的一次革命,不过好象是口头说的。
文字上《论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变革》一文中指出,“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关系变革和当代教育改革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生态观》中讲到过目前教育信息化的融合、整合难,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认为新一轮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的技术架构就是云计算,俗称教育云。
意思是说教育信息化有了技术支撑,这就是教育云,有了教育云教育信息化又近了一步。
他老人家毕竟是大家,尽量从学术上、技术上来阐述,没有怨天尤人怪这怪那,避开敏感话题,出言谨慎,虽然他也知道目前教育信息化出现了停滞不前的事实,但也从不夸海口说这是谁谁谁的问题。
只是比较信息化自主学习的优势并没有全盘否定传统教育,并告诫人们“对信息化做任何预测都是危险的、愚蠢的”。
下面直观分析一下三位专家的态度。
1、余胜泉教授,就是教育信息化严重停滞,是不正常的现象。
言下之意是,这是什么原因呢,是政府还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不重视、不给力造成的,反正不正常。
更深一层的意思是,传统教育模式远远不能跟信息化教学模式相比,要落后、腐朽得多,应当彻底改变、彻底更换。
--唯信息化论。
2、张杰夫教授,只是罗列了目前社会上其他人的观点展开概括,直观地说道就是打听传统教育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弊端和现行理论与课堂教学的严重不足,并没多小新意。
其主张也就是“变异式”、“脱落式”的,必须重塑教育,再生一个教育。
--突变论。
3、祝智庭教授,没有找理论依据、社会、政府、教育机构的不足,文字上出言谨慎,但口头上说过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的一场革命。
如果只是技术、手段上的革命那是没有问题的,到底是技术手段的革命还是进行彻底革命尚不明确。
--谨慎革命论。
综合三位专家的观点意见可以窥见,他们指出传统教育模式全然就是滞后的、陈旧的、腐化的,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制约了人才的培育、制约了国家和人类进步事业,必须彻底改变、全盘废止。
信息化教育存有许多优势和优越性,应大力推行和推展,曾颖了就是必须利用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展开一次革命。
1、为什么要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革命呢。
传统教育模式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存在落后的方面,但不能全盘否定。
相信三位教授都是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专家、学者。
很早以前,在遥远的农村、城市中,学校用传统教育模式把他们培养了出来,现在都成了专家,成名后反过来把过去培养过自己的学校教育说得一文不值,出尔反尔,这是不是有些可笑,也是没有说服力的。
相反,中国传统教育模式已经培养出了共和国数以千万计的国家栋梁、高级人才、学者,这其中当然有很多很多都是创新型人才,不然中国不会有今天的繁荣。
故中国的复兴传统教育功不可没,可见传统教育并不是一无是处,她虽然有落后的方面但整个并不落后。
为什么就一定要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革命呢?革命是大革命期间的热词,是一种万不得已的极端行为。
命不是那么好革的,不信哪位来试试?有的人一提革命就来神,都是中了大革命的毒,中国文化都或多或少的中了这种毒。
但现在必然要冷静思考,少点革命,多做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