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劳模事迹5篇传承非遗劳模事迹精选篇1“芙蓉城三月雨纷纷,四月绣花针,羽毛扇遥指千军阵,锦缎裁几寸……”蜀绣又名“川绣”,作为中国刺绣传承时间最长的绣种之一,以其明丽清秀的色彩和精湛细腻的针法,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韵味,丰富程度居四大名绣之首。
来到安靖街道蜀绣公园七彩绣坊,这里似乎隔绝了闹市的喧嚣,绣坊内,曹永琴正专心致志地绣着一张大幅双面绣作品,借着一针一线的勾勒,图案在绣缎上越发生动起来。
1981年出生的曹永琴已经从事蜀绣工作28年,现为成都市靖绣缘蜀绣有限责任公司绣工,先后被评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郫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蜀绣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曹永琴回忆,初中毕业后自己便开始在绣花厂打工,从事一些简单的服饰花纹制作,后来由于市场需求变化,工厂停业,被迫选择了离开。
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加之自己刺绣技术水平有限,一直未找到合适的工作。
2008年迎来了一次转机,这年,“第二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安靖分会场活动举办,吸引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目光,蜀绣之乡安靖又焕发了新的生机,曹永琴也彷佛看到了美好的未来。
后来安靖街道举办了以解决农村妇女再就业为目的的蜀绣技能培训班,为有一定基础和喜爱蜀绣的妇女同胞创建了再就业和创业机会,曹永琴积极报名参加了培训班,重新拾起绣花针,再次回到她喜爱的蜀绣中来。
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刻苦专研,曹永琴逐步掌握了蜀绣基本针法和技法,并能熟练地绣制蜀绣单面绣、双面绣,其中尤其擅长绣制芙蓉锦鲤。
2011年,安靖成立了蜀绣高级制作工作室,因为技术出众,曹永琴被选入工作室从事蜀绣工作。
经过近两年的重点培训学习,曹永琴在刺绣技术上有了质的飞跃,不论是刺绣的针法、技艺,还是从对蜀绣作品的艺术理解上,都在同期参加刺绣工作的同事中脱颖而出。
从事蜀绣工作这些年,曹永琴完成蜀绣作品百余幅,在工作中还不断帮助别人,将自己的技术传授给其他姐妹,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2015年获得成都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16年获得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传统工艺项目(蜀绣)比赛优秀奖;2018年获得第六届四川省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2018年获得“太阳神鸟杯”天府·宝岛工业设计大赛银奖;2022年获得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22年获评郫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蜀绣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传承非遗劳模事迹精选篇2胡杨是个土生土长的侗族阿哥,自幼喜欢画画,18岁时拜师学艺,开始接触明山石工艺品的雕刻。
每一项非遗技艺都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
沅州石雕的特色在于其取材于芷江明山石,明山石色彩艳丽,石质温润,自古便被看作是制作石雕的上好材料,分为紫袍玉带、紫袍金带、金丝带、明山天眼等种类,每一块都有其独特的形状和色彩,各自的神韵和灵气也截然不同。
据史料记载,明山“紫袍玉带”石所制之砚,在南宋、明清时期曾作为贡品敬献朝廷。
“在我看来,每一块石头都是有生命的,每一次创作都是与石头的对话,只有找到契合点才能雕出形意兼得、富有灵性的好作品。
”胡杨说。
多年的雕刻使他跟石头之前形成了默契,能够在雕刻过程中将图案巧妙地与石头本身的色彩结合起来,让创作的石雕作品显得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立体感强。
胡杨介绍,选料、审料、整料、设计、打坯、修光、上蜡,这是完成一件石雕作品必需的工序,每个步骤都缺一不可。
“哪怕是一件不起眼的小工艺品,雕琢它也可能要花费很长时间。
”二十余载光阴,虚心好学的胡杨潜心研究雕刻技艺,不断提升雕刻难度,熟练掌握了沅州石雕的镂空雕、圆雕、浮雕、透雕等技法,尤其擅长俏色巧雕技艺、宫作砚雕技艺和海派砚雕手法。
其作品一类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仿古类作品,一类为极具田野气息的创意类作品。
在胡杨的工作室里,摆满了栩栩如生的石雕作品。
其中有一件作品名为《海屋添筹》,胡杨介绍,这件作品原材料珍贵,当初拿到这块石头的时候他就爱不释手,决定好好构思一番,最终,他根据石材特点,借助传统神话故事为蓝本,充分利用了石料的色彩纹理,雕刻了三个长寿仙人作为主人公,取寿比南山之意,从构图到后期成品花了大约50天时间。
胡杨对待每一件作品都精益求精,即便如此,他仍然说:“每件作品完成后再回头看,总有不满意的地方,总觉得还可以更好。
”胡杨的双手上布满了刻刀磨出的厚厚老茧,他说,这是修炼技艺的印记。
“我们手艺人要提倡工匠精神,一天不练手就会生疏,要长时间学习,再苦再累也要坚持,这样才能出好作品。
”胡杨说。
凭借永无止境的追求和日复一日的雕琢,2009年胡杨首次为沅州石雕行业获得国家级银奖,2010、2016年其先后2次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认证。
至今,他的作品共获国家级金奖6个、国家级银奖6个、国家级铜奖5 个、省级金奖3个、省级银奖5个。
传承非遗劳模事迹精选篇3从外出务工到创业成功1990年,年仅22岁的李绍玉与丈夫王光荣辞别大山里的家乡到上海务工,凭着在家乡学到的量体裁衣缝纫技术,夫妻俩很快在上海第五衬衫厂赵巷分厂找到了工作。
李绍玉凭着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很快掌握了服装行业的各项技术,逐步成为了公司的骨干。
李绍玉说:“为了学会更多的技术,积累更多的经验和知识,1993年我们去了上海童装厂。
因工作出色,技术过硬,很快被公司提干当上了裁剪车间工段长。
职务晋升不光是收入增加,更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想要学的东西。
”通过几年城市生活的熏陶,繁华的上海让从小就不服输的李绍玉想着:“外出打工只是为了生计,不能做一辈子的打工妹,而是要利用在外学习的技术、积累的资金回到家乡去创业发展。
”在上海坚持打工14年的李绍玉,2004年,与丈夫王光荣毅然决定回家乡创业,告别了繁华的大都市,带着梦想和技术回到了家乡彭水县城。
她与丈夫商量着拿出在外积累的全部积蓄购置缝纫培训设备,开办了服装培训中心——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荣玉职业技术培训中心。
从创业到带动乡亲就业李绍玉夫妻俩根据自己学到的技术特长,自己当老师,丈夫每天下乡招收学员。
招到学员后,李绍玉就负责培训学员,并手把手地传授缝纫技术。
因为要真正学会熟练的缝纫技术,不是三五天的事,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样学习的成本就相对较高,学员交的费用也就较高。
在当时便成了招收学员的一大难题。
俗话说“算路不往算路来”,培训中心成立后没有几个学员,就等同虚设。
高额的房租和生活开支又是必须的费用,全部积蓄都投在了这上面,怎么办?李绍玉想到上海的那些服装厂缺工人,可以通过培训后直接输出到那些厂里去就业,这样就好招学员了。
于是,她转变思路,决定做“培训+就业”的订单式培训。
有了比较稳定的就业渠道,李绍玉和丈夫充分利用乡镇赶集天,在场上发宣传资料做宣传,进村入户招收学员。
同样,还是王光荣负责招收学员和输送学员到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地企业上岗就业,李绍玉负责专业技术培训。
几年下来,李绍玉通过开展“订单式”培训,培训上岗就业达3000多人,而且输出的这些人都能熟练地掌握操作、制作技术,很受用工方青睐。
为了带动更多的乡亲就业,李绍玉成立了苗家刺绣公司,建立非遗苗绣扶贫就业工坊3个、苗绣展示展览体验馆1个、苗绣传习所1个、乡镇居家灵活就业联络点2个。
她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培训,累计培训苗家刺绣学员达2000余人次,带动500多个贫困家庭居家就业,实现脱贫增收。
2018年,保家镇的贫困户张小容参加了苗家刺绣培训班,李绍玉觉得张小容心灵手巧,在苗绣方面有很大的天赋。
于是,在李绍玉的精心指导下,张小容很快就学会了苗绣技艺,2019年,张小容被安排在蚩尤九黎城景区的“苗绣工坊”上班,她绣的作品卖的钱加工资收入,当年就使她的家庭脱了贫。
让非遗苗绣“活”起来苗绣是苗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手工艺术。
随着科技和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苗绣这项主要由纯手工刺绣的民族技艺正在逐渐消失,被人们渐渐所忽略和遗忘。
在李绍玉的心中,一直有个让非遗苗绣“活”起来的梦想。
2011年4月,李绍玉成立了以“彭水苗绣”非遗文化为主的荣玉苗家刺绣工艺品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彭水苗绣”技艺的推广与传承,并且积极开展“彭水苗绣”技艺培训,李绍玉自己也是公司主要的技术员。
她心想,现在有了舞台,一定要让“彭水苗绣”活起来。
于是,她除了做好公司内部的技术培训以外,还把精力用在彭水贫困家庭苗绣技艺的培训上,让贫困家庭的子女有一技之长,有增收致富的门路。
在彭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李绍玉所在的公司把苗绣技艺培训班开到了贫困群众的家门口,每次亲自到场指导,手把手传授技艺。
同时,在李绍玉的建议下,荣玉苗家刺绣公司长期在彭水各个乡镇、街道设置苗家刺绣固定教学点,免费现场培训“彭水苗绣”技艺。
通过多年的努力,“彭水苗绣”已经在彭水大地落地生根,成为不少家庭增收致富的项目,其作品成为人们喜爱的艺术品。
由于李绍玉在苗绣保护和传承方面的巨大影响,2017年12月,李绍玉被命名为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彭水苗绣”代表性传承人。
李绍玉表示,“彭水苗绣””这一承载数千年苗族历史文化的传统手工工艺,一定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遍地开花,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被评为劳模我深感荣幸,我还将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要比以前做得更好。
要起一个劳模的带头作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苗绣中来,带动更多的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业,增加收入。
”李绍玉说。
传承非遗劳模事迹精选篇4“我们扬美古镇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素有‘小南宁’之称。
我们的特产美食豆豉、沙糕和梅菜并称‘扬美三宝’,现在给大家展示的就是经过‘三腌三晒’制作的梅菜。
”扬美梅菜制作技艺传承人“八姑”梁彩丽热情地向税务干部介绍。
梁彩丽不仅是非遗文化传承人,也是扬美村脱贫致富带头人,她毫无保留地向村民传授梅菜和五彩椒制作工艺和销售技巧,还在自家新建的楼房创办扬美古镇“党建+旅游”示范点——“八姑议事堂”,通过特色农产品销售和特色旅游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也因此,梁彩丽先后荣获南宁市劳动模范、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模范、广西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梁彩丽高兴地向南宁市江南区税务局的青年干部讲述扬美村致富振兴的故事:“扬美有很多很好的农产品,因为没有包装、没有品牌一直卖不出好价钱,作为党员,能为大家富起来贡献自己的力量,积极参与到扬美村旅游开发和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我感到十分自豪。
”近年来,扬美村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动历史文化传统村落的振兴与发展,带动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
深入了解扬美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村民努力实现乡村振兴的故事后,江南区税务局的青年干部与“八姑”梁彩丽共同研学____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论述,交流如何发挥税收职能助力乡村振兴、在这其中青年要做出怎样的贡献等。
青年税务干部韦晶晶在交流中表示,“新时代对当代青年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青年以何种姿态面对,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