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历年通货膨胀率(1980-2010)

中国历年通货膨胀率(1980-2010)

中国历年通货膨胀率(1980-2010)数据采集来自中国统计局1980年至2010年"****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指数/tjgb/index.htm以及统计局适时公告你现在看到的最新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局于2010年11月11日的新闻发布2010年CPI指数与PPI指数2000-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2010年货币流通量进出口总额与贸易顺差单位:亿美元财政收支与税收以下为2009年国家经济数据==================================================2008年各月消费物价指数(2008年12月6日更新)其中,历年经济数据比较:2008年全年消费物价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走势图近年物价指数,货币供应货币供应M2及准备金数据及政策********************************************中国历年银行存款基准利率(1990年至2008年)1990 -4-151990-8-211991-4-211993-5-151993-7-111996-5-11996-8-231997-10-231998-3-251998-7-11998-12-710.088.647.569.1810.989.167.47 5.67 5.22 4.77 3.781999 -6-12002-2-212004-10-292006-8-192007-3-182007-5-192007-7-212007-8-222007-9-152007-12-212008-x-x2.25 1.98 2.25 2.52 2.793.06 3.33 3.6 3.874.142008 -10-92008-10-302008-11-272008-12-232009-X-X3.87 3.6 2.52 2.25重要声明!已经有不止一位朋友提出质疑,认为消费物价指数的不应该是通胀率。

我认为有必要澄清一下这个问题。

的确,一般情况下,通胀率需要依据物价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和零售物价指数,不仅如此,如果要反映整个社会的通胀情况,还要用上国内生产总值的紧缩系数。

但在国内,这样计算并不现实。

因为官方基本上不公布通胀率,而官方默认的通胀率就是直接使用国家统计局历史消费物价指数数据,这从各种媒体相关报道中可以看到。

至于为什么中国的消费物价指数等同于通胀率,我不知道,估计提出质疑的人也不知道。

如果要猜测的话,可能有一种原因,就是用现有消费物价指数来掩饰实际通胀率。

因为我国的消费物价指数的统计中的食品价格含量太大,而在居住类指标中只考虑租房价格而不考虑住宅消费价格,再加上教育和医疗等比重过小,所以这种统计人为的导致了消费物价指数过小,如果按照国际惯例,中国的消费物价指数就不止这个数了。

这点可以参考越南去年的经济危机下的通胀率计算。

中国消费物价指数统计到底是人为干预还是设计缺陷,实在不想做过多的评价。

但有一点,在经济指标不甚透明的情况下,你要做的不是等待真正含义的通胀率公布,而是有什么用什么,至于权重只有自己考量了。

至于中国的消费物价指数到底算不算通胀率,争论这些似乎毫无意义,所以别在这里对把消费当通胀率的做法大惊小怪了,地球人都知道通胀率不仅仅是消费物价指数。

如果你认为中国的消费物价指数不代表通胀率,那么你能给出一个大家认可的通胀率吗?如果不能,那你还是认了这个帐吧!苍狼2008年10月29日23时12分27秒=========================匿名者于2009年2月28日十一时42分15秒的发言:请问,是否可以根据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减去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推得通货膨胀率?谢谢!苍狼向月于2009年2月28日21时34分39秒的发言: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减去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推得通货膨胀率?这是一个很匪夷所思的推算,有什么意义呢?消费物价指数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本身就是滞后数据,货币供应货币供应M2更是滞后不少,你难道是想检验官方消费物价指数的真实度么?如果这样实属不必。

因为货币供应货币供应M2的增长虽然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因素之一,但并非必然因素。

2005-2006年货币供应货币供应M2高速增长,消费物价指数反而呈现逐步下降趋势。

事实上,通货膨胀还和储蓄偏好有关,当活期储蓄大于定期储蓄时,居民储蓄的货币大量涌入市场导致流通加快,也能引起通货膨胀的产生。

我觉得去年的通货膨胀与储蓄偏好有很大关系,而与货币供应货币供应M2没有太大关系。

苍狼向月于2009年3月13日○时39分24秒的发言:刚刚得到的新闻,现在货币供应货币供应M2的增长是20%,而消费物价指数是却负增长!=========================回复:中国历年通货膨胀率(1980年至2009年)[2009年5月13日上午02时00分四十五秒]以下是引用Đ于2009年5月12日下午八时27分53秒的发言:谢谢苍狼,做这个很辛苦的,弱弱的问一下,好像2000年左右是不是调整过统计口径?对这些数据有什么影响呢?苍狼向月09年5月13号上午02时00分45秒回复:怎么说呢!你这一个小问题,却让我花费了两个小时,记得论文里要署我的名哦!2000年也就是居住类的权重稍微增加了一些,我上网查了一下大约是13%吧,比原来提高了,但似乎是因为房租的增加而导致,这依然不代表房价就进入消费物价指数的统计口径。

(我记得是这样紫,至于其它的变化,我就不知道了。

)关于我国的房价不计入消费物价指数的问题,这是一个很折磨人的问题。

既然很多人都拿美国消费物价指数说事,那我们还是先从美国消费物价指数的统计背景里找找原因吧。

有人说为什么美国的消费物价指数计算了房价,在我所掌握的知识里,美国消费物价指数里所谓的居住类统计,英文中的统计大项为住房,并非是单纯的指房价,它包括:租金的主要住所;住宿远离家乡;房屋在学校,不包括板;其他住宿远离家乡,包括酒店;业主等价租金的主要住所;住户及家居保险。

这几个部分中,其中占权重最大的是业主立案法主要住宅等价租金,也就是拥有住房产权的等价房租,或者叫做业主等价租金。

这个权重占居住类大项的三分之二,其次才为真正意义上的房租主要住宅的租金,这大概是单纯性的房租权重吧。

而其它统计口径则只占到很小一部分。

美国这种把业主等价房租单独作为一个统计对象,是因为美国在80年代前使用资产价格来衡量住房价格,采用业主等价租金统计,也就是自己租自己房子的意思,通过这个等价租金来衡量房价的变化。

我感觉这么统计有点类似固定资产折旧的意思。

我国统计局在解释这个问题时,认为房屋是一种投资行为,是以现金这种流动资产一次性或分期转入到固定资产里的行为。

既然是一种投资,和证券里的基金股票一样,你不能说股市涨了多少点,消费物价指数必然就应该涨多少,虽然彼此有关系,但没有直接关系。

但问题是,房屋既然是固定资产,就一定存在成本的投入以及日后若干年时间里折旧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折旧就是消费,而非纯粹的投资。

我总觉得统计局的解释差强人意,没有说到本质。

房价权重在中国不算美国算,之所以如此,这可能是因为各国的经济政策和金融导向的需要不同造成的。

我们不妨回过头去看看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这很有必要。

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在导致经济危机之前,其房屋的次级贷款在之前本身就是渗透在美国经济各个阶层和角落的金融政策,更曾一度被全球金融界称之为创新。

但美国所谓的次级贷款,本身就是以向信用记录不健全的中低收入阶层百姓发放贷款为宗旨,以房屋销售为主体放贷对象,因此次级贷患有严重的高贷款,高利息,高回报,高风险的“四高症”。

由于次级贷极大地刺激了美国公民的消费,使得房款开支占到整个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具体是多少我也不知道。

但这从美国宏观的金融取向中可以看到,美国的房屋销售在美国经济中,远远要比在中国更为普及和广泛,2008年之前的美国,可谓之有钱没钱都买房的时代。

怎么理解次级贷呢?很简单,你可以想想,如果你想银行贷款,银行要考察你很多东西,包括信用记录,收入水平等等,考核的差不多了,认为你有偿还能力,才会放贷给你,这是所谓的高级贷款。

高级贷一般利息都很低,和我们央行公布的房贷利息差不了多少。

如果你的收入能力很低,信用记录不全甚至还不良,一般而言是没人贷款给你的,也就是说你想买房也买不了。

但是,2008年以前你如果在美国那就不一样了。

美国次级贷政策则简化了贷款程序,降低了贷款信用的门槛,收入低想贷款买房?没问题,只要有工作就行,但你要支付高利息!本来就是光脚的,突然见到有房住了,琢磨一下你当时会怎样的兴奋。

管它什么高息不高息的,先住进去再说!如果是我在美国我就敢这么干!于是次级贷刺激了美国很多中低收入的穷人也住进了房子(在中国可不行哦!),一不小心自己成了房子的业主,这时候你稍微理解一下业主等价租金看看是什么东西咯。

正是因为如此,美国的房市好到不行,也离谱到不行。

似乎只要有个工作的你走进“两房”或者雷曼银行跟信贷员说:我要买房!而银行还舔着脸立即拿出一笔钱,只要你签订高息贷款的合约,这笔购房的首付款就是你的了。

呵呵呵,真是牛到不行!那时候美元乌殃乌殃的从银行流出啊。

但是谁也没想到,美国在2007年和2008年的升息开始点燃了第一把火,本来次级贷利息比高级贷利息就高很多,这个连续升息的举动直接导致了绝大多数的低收入贷款者干脆断供。

原因很简单,在美国面对次级贷的高高息,我还不起贷款我干脆不还了行不?我租房子去住,想想看那时候美国的房租多便宜啊,实在不行就住大街去!由于大量房贷的断供,美银行和其它保险等金融机构用大把大把的美元放贷,换来的却是大把大把的房契,银行成了业主啦。

紧接着现金就不够了,全变成了房产,这谁受得了啊!于是美元这个摩天大楼终于倒塌了,直接砸到了美国的“两房”,雷曼和美国国际集团,然后收缩贷款的举动再波及到其它行业,包括今天的通用,正可谓多米诺骨牌一般的刺激哦。

其实我在这里回顾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并非为了替美国人反省。

只是为了大家从中看到,美国消费物价指数中住房权重为什么会作为美劳工局在统计消费物价指数时一个很重,占到三四成比例的一个口径。

而业主等价租金又占到住房权重的六成左右的原因。

这是因为美国房屋销售在全民消费中本身就占有很大的比例,也反映出一个美国样本家庭在房屋上已发生的开支有多么的大。

反观我们中国,我们总看到国内房价涨了多少多少,但这个房价对相当多的人而言,那仅仅只是一个价签而已。

如果我们算算,中国实际已经买房的人,搁在13亿人口脑袋上,被总人口做分母除一下,实际又有多少人买房呢?买房的人占总体样本的开支又有多少呢?国家统计局在权重取舍时不得不考虑这一点。

不要以为消费物价指数就是抄抄商场或者集贸市场里的价格签,那就大错特错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