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崇明县海洪小学拓展型课程实施方案(修改稿)

崇明县海洪小学拓展型课程实施方案(修改稿)

崇明县海洪小学拓展型课程实施方案(修改稿)崇明县海洪小学一、指导思想:我校在抓好基础性课程教学共性要求前提下,着力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开拓、创新活动;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拓展型课程科目的开发,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性、创造性、实践性为主要目的的各项教学活动,真正让学生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拓宽视野,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学校基本情况分析:我校前身是三星中心小学,2000年经市、县标准化改造,于8月撤并所有村校,迁入现在的新址,学校现有十四个教学班,三个辅读班,四百多名学生,72名教职工,学校规模为崇明西部小学之最,校内设施堪为农村同类学校一流。

现有三幢教学楼,一幢图书、阅览室,一幢综合楼。

配有计算机机房、电子阅览室、美术、音乐、实验等专用教室,另外还配有心语屋(咨询室)、绿梦科技技信息中心、绿童英语俱乐部、体育活动室,阶梯教室、多功能厅等,为课程的开设提供优良的设施、设备。

我校的办学宗旨是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全方位负责,使学生德、智、美、体、劳全面发展。

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学会生活,学生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自我教育。

学校确立新的教学理念——“绿色教育”的理念,牢固树立“儿童本位”的价值取向,着力开发校本课程,形成海洪特色,注重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课题群。

学校通过对拓展型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努力使教育帖近学生的生活,帖近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为他们的成长、发展提供有利的、可选择的活动时空,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个性特长求得主动发展。

学校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索过程中,区域性校园文化特色已初步形成。

学校先后被评为县素质教育实验校、县绿色学校、县科技电子项目特色学校、县篮球特色学校。

同时学校的特色课题“芦苇课程”被列为上海市市级课题,该课题的研究为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应用,为学校拓展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实践的平台和厚实的教育基础。

三、课程目标:(一)、总目标:1、学生学习——拓展基础知识,培养学习方法技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求得个性发展,激起学生学习欲望。

2、学生生活——拓展生活内容,培养学生必要的、简单技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思想情感。

3、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善于思考,勤用脑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

4、学会创造——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良好的科学意愿和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5、学生关心——拓展德育内容,拓宽教育渠道,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健全自身人格。

6、学会自我教育——依托雏鹰争章活动与小公民道德建设,培养学生“自警、自醒、自律”良好人格品质,实现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健康成长。

(二)、分年段目标:1、一、二年级:以培养学习习惯为主,主要通过简单、生动、具体的教学案例,以生动形象的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生活意识、自律意识,激发兴趣为先导,引导学生参与活动。

2、三、四年级: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方法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责任意识。

3、五年级:以手脑并用结合为切入点,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特色课程目标:本课程重点将按年龄段(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预设不同的教育目标,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正确科学地了解崇明生态岛建设的宏伟蓝图,有针对性地认识芦苇在生态和生态岛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让孩子得到较为完整的崇明发展的历史,了解崇明人民伟大的垦拓精神,了解芦苇的各个时期的各种价值,能制作芦苇玩具、物具、农具,感受原始的生态文明,提高动手能力。

从芦苇知识的学习中获得启蒙生态意识,养成自觉的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

从芦苇探究中实践中养成绿色休闲习惯,使学生拥有健康的生态道德品质。

《芦苇文化》从小学开始设置课程,是基于“生态道德教育应从小学开始”的教育理念,我们认为从小学开始将有利于孩子们更好地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了解家乡的发展,学会芦苇小制作,保护家乡的芦苇,养成绿色的休闲方式,为崇明生态岛建设储备人才。

四、课程内容:(一)内容模块:(二)、主要科目说明:《绿色旋转舞台》的开发,紧密结合“绿色教育”理念,牢固树立“一定本位”的价值取向以及学校教育资源等为依据着力开发的,通过语言技能、智能训练、技能培养、艺术技能等教育内容的落实,来拓宽学生学习渠道,充实拓展学习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明白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课程的开发,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爱好、特长的培养。

其中:精彩十分钟、英语口语能力比赛、三字经朗诵、唐诗宋词、书法、口风琴等为限定拓展;小青蛙故事比赛、急性说话比赛、英语俱乐部、数学生活化、棋类比赛、手工艺制作天地、小发明、篮球、足球、跳绳、乒乓、韵体操(球操)、田径、绘画、电脑制作、合唱、舞蹈、腰鼓队等为自主拓展。

《绿梦主题活动课程》的课程开发,体现全员性、全面性,学生的全程参与,培养开发学生的理想、态度、情感、意志、品质、技能等非智力因素。

其中“你行、我也行”校园运动会、国旗下讲话、主题班队会、开学(毕业典礼)、生态教育、环境教育等为限定拓展;电子科技、科技节、“绿梦”科技中心为自主拓展。

《绿苑专题活动》通过联系现实生活的事例、讲读故事、介绍人物、情景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作出判断、自行感悟。

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感,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个人品质。

“两纲”教育、礼仪教育、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安全教育、家庭教育为限定拓展。

学校特色课程“芦苇课程”作为自主拓展内容,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文化及民风民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五、课程实施:(一)课时安排:(二)组织形式:自然班和组合班。

自然班——以原班级为单位进行上课。

组合班——根据学生兴趣爱好报名组班,每班人数不等1、拓展型学习包的使用要求:1)内容选择:任课教师可任意选用学习包内容中的相关内容,选择学生有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及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改编重组,充分发挥学习包的作用,确保学习包的使用效率。

2)师资配备:学校选配有特长的教师,且能在业务方面愿意钻研、乐于奉献的教师任教。

3)课堂教学要求:准备充分、内容精选、目标明确、方法得当、评价激励。

4)学生学习要求:主动参与、学会合作、善于提问,勤于思考,勇于创新。

2、各教研组加强拓展型课程的研究,努力形成校本科目设计,学校确立的开发项目负责人积极参与县级评选。

3、校本教材的形成:学科类、兴趣类的任课教师可根据学生特点和师资情况确定可行的课程项目,制定详细的教学内容,力争形成校本科目的系列教材。

1)课程资源的来源:充分挖掘学校、社区及周遍教育资源,在实践的基础上,加以提炼整理,逐步形成小型科目。

2)课程开发的要求:a.科目开发者自愿填写科目设计申请表(对科目设计的名称、目标、内容、课时、范围及来源要作定性描述)b.向学校课程管理小组提出申请。

c.由学校课程管理小组审核批准后方可实施开发。

3、建立学生选科制度:1)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在自主拓展课程范围内任选1——2个科目,参加学习活动。

2)学生选课申请表:海洪小学学生自主拓展课程选科申请表年月日六、课程管理(一)教师课程管理1、各任课教师根据拓展型课程各科目的特点,制定科目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教师随时根据学生出现的教学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

2、“教育办”将每周的限定拓展课和自主拓展课列入课表。

教师根据课程项目认真设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并作好相应的备课记录。

3、实施流程:教师申报——学校审定——课程介绍——学生选科——教导处编班——课程开设——常规管理——学期考核。

.4、教师课程开发选题申报:拓展型课程开发选题申报表(二)学生课程管理1、学生根据学校开发的项目,自主选择学习、参与项目,要求准备好每节课所需的材料,对自己参与的科目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建议;2、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关心、帮助他人,学会思考问题;3、“教育办”根据学生的设想和建议,丰富课程的内涵和不断开发课程项目,并对全校所开设项目而开展的教学活动采用多样性的检测和评价。

(三)拓展型课程的管理1、成立拓展型课程管理领导小组,分管校长任组长、教育办人员、教科室主任、相关教研组长为小组成员。

领导小组规划学校拓展型课程实施方案,具体确定和研究课程开发项目及实施情况,确保学校拓展型课程的实施。

2、教育办负责学校拓展型课程实施的日常管理,并切实安排全校各年级的课务,具体负责课程、实施。

包括教学研究和教材调整和补充。

3、加强校本培训,强化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做到全员参与,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程实施方案。

4、根据学校教科研课题,进行科研与培训相结合,组织教师参与拓展型课程的深入研究,为拓展课程的实施提供保证。

5、组织学校课程开发人员积极参加县级培训,参与科目设计的评选。

6、组织拓展型课程教学经验的专题论坛。

学校组织一次任课师教学案例、论文的校级评比。

七、课程评价(一)教师教学评价:科目:执教师:日期:节次:评价者:日期:年月日(二)、学生学习评价:1、评价内容1)、学生是否根据自身的基础和爱好学会选择符合自己发展的拓展内容,并能作出决策;2)、是否在知识或技能的某些方面获得进一步的拓宽和提高;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的创新、成果的展示等能力是否得到增强;4)、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潜能是否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发展。

2、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

3、评价方法学生自评和互评:a、学习态度;b、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c、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d、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建立成长记录袋。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交流及情况记录对学生进行评价。

实践活动考核可采用口头表达、才艺展示、模拟表演、实验操作、考察报告、调查报告、作品展示、小论文、特长认定等多种方法。

家长评价:课程向社会开放,就学生评价的内容,让家长参与评价。

4、评价量表:量表一:学生小组学习评价记录科目:班级:组别:年月日本表主要由学生小组互评,采用优良中差等第评价。

量表二:学生学业评价科目:姓名:班级:任课师:本表由任课师填写,每月评价一次,学期总评。

量表三:学生家长评价科目:姓名:年级:班级:家长签名:本表由学生家长填写,一学期期末一次。

八、课程保障:1、组织保障:由学校行政管理层面协调学科条线深入教学第一线,参与策划与管理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并定期督促组织好相关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

2、制度保障:修订完善学校奖励条例,把拓展型课程教学纳入其中,形成稳定的激励奖励机制。

3、后勤保障:充分挖掘学校的师资、社区、周遍的教育资源,拓宽学校教育渠道,改善教学设施设备,建立学校拓展教育资源库,为实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同步协调发展提供实践平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