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富贵,徐熙野逸”1、形容五代时期花鸟画画家黃筌、徐熙的不同绘画风格。
2、他们因为不同的生活环境、思想悄怀及不同的笔墨技巧,形成了面貌迥异的风格:黃筌为西蜀宫廷画家,所画多为宫廷中的奇禽名花,画法多采用双钩填彩,以极细的线条勾勒配以柔丽的赋色,线色相溶,儿乎看不到勾勒的墨迹,情态生动逼真,具有精谨艳丽的富贵气象。
因此被称为“黄家富贵”,代表作有《写生珍禽图》等。
3、徐熙出身于南唐士大夫名族,终身不仕,过着放达闲适的生活。
常游于田野园圃,取材多为民间河花野竹,水鸟渊鱼。
4、徐熙注重“落墨”,用笔不拘泥于精匀细描,而是信笔抒写,略加色彩,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唐以来细笔添色表现奇花异鸟的格式, 画面清新雅致,野趣映然,被称为“徐熙野逸”。
5、宋人曰“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从而出现中国美术史上第一次以画家风格为分野的花鸟画派。
周文矩与顾阂中的人物肖像画1、周文矩,五代南唐画院待诏,仕女画近似周肪,而纤丽过之。
2、现存作品有《重屏会棋图》与《宫中图》卷。
3、《重屏会棋图》描绘中主李璟与其兄弟弈棋,李璟坐于正中,具有肖像画意义。
4、《宫中图》分十二段,画宫廷妇女按乐、戏耍、出浴、簪花、弄鸟、观画等种种生活,较细致地表现了人物精神情态,写实技巧超出了唐人的水平。
5、顾阂中同为南唐画院待诏,以画人物肖像画著称,现存《韩熙载夜宴图》,表现南唐大臣韩熙载放纵不羁的夜生活。
《韩熙载夜宴图》1、五代画家顾闵中的代表作品,表现了南唐大臣韩熙载放纵不羁的夜生活,刻画了失意官僚的心理矛盾和生活面貌。
2、全图以长卷形式共分夜宴、观舞、休息、清吹、宾客应酬五个既互相联系乂相对独立的部分,画中人物形象传神,不同的身姿容貌都处理得十分成功,特别是韩熙载的形象刻画有肖像画特点,衣冠穿着反映了他的放纵。
3、家具器皿、乐器等描绘细致精微,线条劲健洗练,色泽匀净富丽,起到烘托主题的作用。
4、该图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工艺美术史和音乐、舞蹈史及绘画史的重要形象史料。
宋四家1、宋四家指北宋书法家中的代表人物苏轼、黃庭坚、米芾、蔡襄。
2、四人书法皆属“尚意” 一派,但又各自成法。
3、苏轼是“宋四家”之首,是“尚意”书风的倡导者。
其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执笔为“侧卧笔”,其代表作如《黃州寒食诗帖》。
4、黃庭坚同为“尚意”书风的倡导者。
擅草书,为宋代唯一的草书大家,楷书自成一家,创“辐射式书体”、习惯“高执笔”,代表作如《诸上座帖》。
5、米芾“尚意”但更多属于传统“尚法”派,擅长临摹,人称其字为“集古字”,其行书成就最高,运笔迅疾,用笔中侧锋相互配合, 有“八面出锋”之誉自称“刷字”,代表作如《蜀素帖》。
6、蔡襄楷、行、草书皆能,书法风格和平蕴藉、端庄婉丽,讲究结构、运笔严谨,很少有放纵之笔,传世书迹有《自书诗卷》等。
米氏云山1、米氏云山乂称“米家山水”,由北宋画家米芾所创,其子米友仁加以继承和发展。
2、米芾借鉴了董源的山水画法,又根据对江南山水的亲身感受,以水墨挥洒点染表现烟雨掩映树木,借笔作画不求工细。
3、米友仁画山水“点滴烟云,草草而成”,自题为“墨戏”,以落笳表现江南山川景色,不求修饰,崇尚天真,表现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悄趣开创了文人画的新局面。
4、对水墨山水发展影响很大,是北宋中期山水画变革的主要形式之一。
米芾山水画真迹已不存、米友仁有《潇湘奇观图》。
南宋四家1、南宋四家指的是南宋著名的山水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和夏圭。
2、“靖康之变”后,随着宋室南迁,绘画中心转向南方,画风由改,以四人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以清奇悄拔的形象、简括的笔墨章法和截景式构图塑造了空灵雅秀的江南山水,开创了南宋山水画艺术的新风格。
3、李唐的山水画严谨质朴,气象雄伟,犹存北宋风范,但造型章法及笔墨上均趋于概括,传世作品有《万壑松风图》4、刘松年山水皴法受李唐影响,但变雄健为典雅,画风严谨不苟,水墨青绿兼工,又精于界画,代表作品有《四景山水图》等5、马远继承并发展了李唐的画风,以雄健的大斧劈皴画奇特坚实的山石峰峦,代表作品有《踏歌图》《寒江独钓》《水图》等6、夏圭主要精于山水用笔苍老,水墨淋漓,点景人物笔简神全,寥寥数笔而神态迥出,作品如《溪山清远图卷》等。
7、马、夏山水由于大胆剪裁、突破全景式而画边角之景,因而被称为'‘马一角” “夏半边”。
“马一角” “夏半边”1、南宋画家马远、夏主的山水画由于大胆剪裁,突破全景程式而画边角之景,因而被称为“马一角” “夏半边”2、这种“边角之景”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留出大幅空口以突出景观,通过虚实的对比来表现空蒙的空间及浓郁的诗意。
3、马、夏的边角之景是艺术上的高度提炼,把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加以突出,使画面情景交融富有浓郁诗意,是对传统山水画的发展和丰富。
元四家1、指元代画家黃公望,吴镇、倪瓒和王蒙,2、他们生活于元末社会动乱之际,生活中都有不得意的遭遇,艺术上受赵孟頫的影响,善画山水,兼工竹石,以绘画作品表现其心境和生活悄趣。
3、'‘元四家”山水重于笔墨,讲求风格,他们在作品中通过山水抒发一定理想并题跋诗文加以阐述,诗、书、画的结合达到统一和谐,在笔墨方面各有独特创造。
4、他们在艺术功能上标榜“写胸中逸气” “自娱”,而不趋附社会审美爱好,但情调多流于伤感、淡泊和孤寂,反映了时代动乱中无可奈何的情绪。
5、黄公望专工山水、水墨或浅降设色作画,苍润浑厚,多表现常熟虞山、浙江富春山一带风景,代表作品《富春山居图》6、吴镇笔墨雄秀清润,表现苍茫气象,喜作渔父图,抒写其安贫乐道、自鸣高雅的情怀,代表作品《渔夫图》7、倪瓒作画少设色,笔墨松秀简淡,所画山水主要表现太湖风光,意境清幽而荒寒萧索,带有孤独寂寞的感情色彩,代表作品《渔庄秋霁图》《秋亭嘉树图》8、王蒙画山水多表现隐居生活,但运笔和写景富有层次变化,章法稠密,景色郁然深秀,并能画人物,代表作品《青卞隐居图》9、“元四家”的艺术观和画风对明代江浙地区文人画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黄公望1、黃公望为中国元代山水画“四家”之首,江苏常熟人。
2、原名陆坚,因过继浙江永嘉黄氏,遂改姓名,号大痴道人,黄公望自年轻时就工书法,善诗词、散曲,且颇有成就,五十岁后始画山水,师法赵孟頫、荆浩、关全、董源、巨然、李成等,晚年大变其法,自成一家。
3、其画注重师法造化,常携带纸笔描绘虞山、三溯、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胜景。
4、他以书法中的草籀笔法入画,有水墨、浅绛两种面貌,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
5、黄公望的绘画在元末明清及近代影响极大,画史将他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
6、著有《山水诀》,闻述画理、画法及布局、意境等。
代表作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等。
《鹊华秋色图》1、元代画家赵孟頫的代表作,纸本设色,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2、《华秋色图》描绘的是元代齐州郊区华不注和鹊山及其周围的秋天景色。
3、图中,赵孟頫采取平远法构图,画平川洲渚,红树芦荻,渔舟出没,房舍隐现。
4、绿荫丛中,两山突起,山势峻悄,遥遥相对。
5、全图,作者将诸多景物安排得错落有致,把水墨山水与青绿山水融为一体,笔法灵活,画风简逸,含有寄趣林泉、向往自由的情感显示出高度的概括能力和创新能力。
后人评价该画巻既有唐人之致而去其纤,乂有宋人之雄而去其犷。
1、古代画论词语。
五代荆浩在他重要的山水画理论著作《笔法记》提出“六要”:一日气,二日韵,三日思,四曰景,五日笔,六曰墨。
(气韵思景笔墨)2、在山水画领域发展了谢赫的“六法论”。
“逸、神、妙、能”论1、古代画论词语,是评画的标准之一。
2、如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中,把评画的标准分为神、妙、能三品,外增逸品。
3、到北宋的黃体复《益州名画记》中,分为逸、神、妙、能四品。
4、这些品级评定从对形象的再现到以形写神,注重绘画的精神性, 为后世画家和画论家所重视。
三远1、山水画传统的观察和创作方法,山水画的三种取景法即高远、深远、平远,通过这三种方式表现的分别是高度、前后纵深和远景,是中国画特有的透视法。
2、由北宋郭熙在其山水画论《林泉高致》中提出,“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飘飘渺渺”。
白描1、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不着色彩而完全以墨笔线描塑造形象的画法称为"白描”。
2、因其不施色彩,纯用墨线勾勒表现形象,风格朴素优美,在造型技巧上有很高的要求。
3、白描源出于“白画”,魏晋时多为粉本画样,经隋唐至宋,逐渐发展为独立的绘画样式。
4、宋代文人画家李公麟对发展这一样式作出了贡献。
1、风俗画是以社会生活风俗习尚为题材的人物画。
2、风俗画在宋代有独特发展,且题材相当广泛,市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如货部、要戏、仕女、车马、街市、城郭、耕织、盘车以及村牧、村医、村学粮运等。
3、画家们熟悉市民群众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并在深入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生动具体的描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普通大众的生活、思想、情感与审美时尚,代表了社会中相当数量的市井白姓们的精神要求和审美需求,代表了人物画发展的新成就。
4、北末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南宋李嵩的《货郎图》最为典型。
小景山水1、小景山水是北宋流行的山水样式。
2、它以表现幽情美趣、水边沙岸、柳溪野趣的小景见长。
3、景小却富有诗意,幅小但清丽可人,引人入胜。
4、以其玲珑景致和清远意境深得宫廷贵族与文人的欣赏和爱好,并取得不凡成就。
5、代表画家为北宋画家赵令穰《湖庄清夏图》为其小景山水的代瘦金体1、瘦金体乂名“瘦金书”,是由北宋微宗赵佶所创的书法风格。
2、这种书法由薛稷、薛曜兄弟上溯褚遂良发展而来,其特点是:笔画瘦直挺拔,结体内紧外展,顿挫分明,收放有致。
3、书体介于行、楷之间。
代表作为赵信的《闫中秋月》《楷书千字文》。
灵岩寺彩塑1、灵岩寺彩塑为中国古代寺庙著名彩绘泥塑,存于山东济南市长清灵岩寺千佛殿内,共有四十尊彩绘泥塑罗汉。
2、他们高与真人等,形貌上可看出不同年龄、阅历及性格特征,眉H神情生动入微,衣纹刚劲而有质感,体现了宋塑高度的写实水平。
3、塑像完全是现实生活中的僧人形象而较少“佛性”,体现了宗教雕塑的世俗化倾向。
翰林图画院(院体画)1、宋代宫廷绘画机构。
2、宋初建立,专为官延及皇室贯族服务,设有待诏、画学正、艺学、画学生等职位。
3、宋徽宗赵佶时乂增设画学以培养官廷绘画人才,画院制度以此时最为完备,规模最为兴盛。
4、两宋画院可称为历史上画院隆盛的时代,而画院制度也以此最为完备。
5、出自院画作家的作品,反映了最高统治者的审美标准,谓之“院体画”。
6、其艺术特征表现为造型准确,格法严谨,精微细膩;赋色浓艳、华贵富丽;既有精密不苟之长,某些作品乂有萎靡柔媚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