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词语句子的理解与赏析的方法策略[5篇材料]第一篇:谈词语句子的理解与赏析的方法策略谈词语句子的理解与赏析中考现代文阅读特别注重对词语、句子的理解和赏析的考查。
那么,如何去做这类题目呢?一、理解词语的含义考查词语的含义一般不会考词典上的意思,而是考查它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具体的、动态的、有特指的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指代义,以及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临时义等。
它不同于词典义,又往往和词典义有某种联系。
理解这一类词语,首先需要对词语的表面义有一个大概了解,然后借助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
解释词语含义的基本原则是词不离句(篇)。
分析词语所在句子上下文之间的组合关系,是正确理解词义的重要方法。
例如“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苏州园林》)句中“标本”一词的含义,如果答词典上的意思“保持实物原样或经过加工的样品”,在句中就讲不通。
如果结合语境(上下文)来推断,就会了解到“标本”指的是苏州园林在我国各地园林中的地位。
这样就不难得出答案:标本,指各地园林学习效仿的范例、样本。
典型考题:(2009年锦州卷)《云雀》第16题:说说句子“这便又使我们迷糊了”中画线词语的深刻含义。
如果只答“模糊不清”肯定不行。
结合语境,从上下文之间“我”和妹妹的表现来答,就会发现“迷糊”的深刻含义是:写出了“我”和妹妹对云雀的叫声充满了忧郁,感到困惑。
另外,还有一种理解词语指代义的考题也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典型考题:(2009年南京卷)《蔷薇几度花》第13题:第⑥段中的“记忆”和“稀奇”分别指什么?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在文中找到这个词语的位置,认真阅读这个词语前后的句子,因为词语所指的内容一般就在它前面或后面的句子中。
如“记忆”,我们从第⑤段的“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这段话中可得到答案:那个贫穷年代的幸福和快乐。
如“稀奇”,在本段的结尾有一句话:“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不难看出这里的“稀奇”就是指少见的正宗手工灶糖。
二、理解句子的含义理解句子的含义,从命题来看,包括理解句子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句子所描述的人物的思想、性格,句子本身所包含的道理等。
考题类型大多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等方式出现。
回答此类问题时,要注意这样几点:①依据文章中心、段落中心来解释句子,即句不离段。
答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或全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来考虑,在具体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
②抓住关键词语,从修辞手法入手理解句子。
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性句子的真正目的。
例如:“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最后一课》)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语言比作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把侵略者的统治比作监狱。
结合修辞手法,就很容易破解句子的含义。
它是说亡了国的人民,如果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是掌握了争取自由独立的武器,这个民族的人民可以随时团结起来,与侵略者进行斗争,将侵略者赶出自己的家园。
典型考题:(2009年临沂卷)《母亲的羽衣》第11题:怎样理解“其实世上哪一个母亲不曾是穿着羽衣的仙女呢”的含义?抓住关键词“不曾是”、“仙女”等,结合全文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母亲的过去和现在的对比,来赞美母亲的奉献精神和母爱的无私伟大。
这样就容易得出答案:每一位母亲都曾有过美好的青春年华,都有着对美的天性追求,都曾度过一段天真快乐、自由幸福的美好时光。
三、理解句子的作用句子的作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分析。
从内容看,不同的文体,句子的作用不同。
在记叙类的文章中,作用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烘托渲染气氛,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在议论文中,表达中心论点及分论点;在说明文中,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
从结构看,在文章不同的位置,句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有总提、总结、承上启下、照应、铺垫、标志文章思路等作用。
一般而言,开头的句子主要起引出或者总领下文的作用;末尾的句子,主要起总结上文或者点明中心、升华主题的作用。
文章中间独立成段的句子,一般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如果是环境描写,则有两种作用:一是渲染气氛或者烘托人物的心情,二是为下文做铺垫。
如果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或者运用了描写方法,作用就是:生动地写出了某人(某物)的特点。
这类题的命题方式一般有三种:①这句(段)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这类题只要从结构上考虑即可。
②这句(段)话在内容上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这类题要求比较具体,不用多说。
③这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类题需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答。
如:说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珍珠鸟》)这句话的作用。
根据上面的分析,从结构上来看,这句话是对全文的总结;从内容上来看,点明了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
典型考题:(2009年沈阳卷)《迷雾灯塔之光》第18题: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根据文章开头和结尾的意思,不难看出:结构上,照应开头;内容上深化中心,表达了科林通过自己的努力,并在大家的帮助下终于迎回父亲的喜悦、兴奋之情。
四、赏析语言的精妙之处学语文离不开对语言的品读、品味、品析。
文学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情感世界,精巧的写作艺术,无一不被语言承载,欣赏品味文学作品中优美、精彩、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是中考题中的重头戏,是语文教学最具有“语文味”的考查。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试卷,语言赏析题在阅读考查中备受青睐。
例1从修辞的角度对下面的句子做点赏析:它浅浅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2009年烟台卷)例2结合语境,理解画线词语的表达效果:当我在长凳坐下时,注意到旁边的老头——枯瘦的他裹着厚厚的棉衣,头上戴了个滑稽的婴儿绒帽,脸色苍青,在凳上蜷成一小团,马上要进入打盹的状态。
一旦睡着,他肯定要着凉的。
我这样想。
(2009年牡丹江卷)例3赏析下面句子: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
(2009年南京卷)。
例1和例2是从规定的角度进行赏析。
例3是从自选角度进行赏析。
从2009年各地中考语言赏析题来看,像例3这一类自选角度的赏析题占了大多数。
从规定角度进行赏析比较容易操作。
从修辞(比喻、拟人、排比等)或从画线的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动词、形容词等)入手,结合语境、句子本身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例1答案示例:句中将绿叶比喻成透明的翡翠,将绿叶上汪汪点点的水露比喻成珍珠,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绿叶的青翠、晶莹,水露的圆润、灵动。
例2答案示例:“裹”、“蜷”这两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老人的可怜无助。
从自选角度进行赏析,首先要找准自选角度的切入点。
通常有,从修辞的角度切入,从具有表现力的词语角度切入,从句式、叠词角度切入等。
然后按照以上的方法进行赏析。
例3答案示例: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蔷薇花的不张扬、素雅,表达了作者对蔷薇的喜爱之情。
也可以从具有表现力的词语等其他角度切入,示例:一个“躲”字,运用拟人手法,传神地表现了蔷薇花不张扬的特点,“素素装”、“淡淡笑”运用叠词,突出了蔷薇花的素雅和不张扬,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以上几种解读并不是考查的全部,而是几种常见的题型,我们应根据要求灵活变通。
最后提醒大家:对词语或句子的理解赏析,一定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词的原则,一定要具体落实到原文的内容上,如果泛泛而谈,是得不了分的。
第二篇:理解赏析句子的方法.理解与赏析句子的方法理解与赏析句子是3——6年级学生阅读中最常见的题这种题在语文教材中几乎每课都有我们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一步步掌握理解与赏析句子的方法呢?这次教研活动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平常我们老师最常用的方法是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这也是新大纲最提倡的方法。
除此之外我还摸索出了一些方法,自己觉得挺管用的,大家不妨在自己的课堂讲学中试试。
1.看修辞。
不论是课后题还是专家出的试题中,总喜欢把一些带有修辞手法的句子剔出来让学生谈感受或进行赏析。
对于这类句子教学中要注意这几个步骤: ①引导学生读句子,体会所用的修辞手法。
由于学生年龄小即使很快就看出句子所用的修辞,却往往不知如何表达尤其不能精炼表达。
这时就是我们老师发挥作用的时候了,直接告诉学生用“此句运用什么修辞来下笔回答。
”说作用。
即放开让学生畅谈用了这种修辞后有什么好处,必要时还可以和没有用此修辞的句子进行比较,这也是一些名师常用的方法。
关键是学生能体会到却不知该怎么表达。
这时候老师的引导和讲解就显得尤为重要。
告诉学生就用上“表现了什么、赞美了什么、歌颂了什么、赞扬了什么、揭露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讽刺了什么”或者是“把什么写得更加具体生动。
”例如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窃读记》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我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恶狼,贪婪地读着。
”用以上方法就可以这样理解和赏析: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非常渴望读书的我比作一只饥饿的狼,一页一页贪婪地阅读犹如恶狼进食。
表现了“我”强烈的求知欲望。
练一练: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
《山中访友》对于那些没有用修辞手法地句子又该怎样指导学生理解和赏析呢?下面我们再介绍一种方法。
2.看描写方法。
还有不少句子是通过不同的描写方法来表达的,遇到这种句子我们可以按以下几步进行教学。
①准确把握描写方法。
小学教材中我们学过的描写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六种。
这些再差的学生也能看出来,只是不知该如何让表达。
那就告诉孩子答题的技巧:径直以“此句通过什么描写”开始。
然后看运用了这种描写方法后写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表现了什么等。
还以《窃读记》为例:“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
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挤进去。
”词句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书店的顾客之多,表现了我对读书的如饥似渴。
再比如《穷人》中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一面》《金色的鱼钩》中的外貌描写,都是专家名出题时非常关注的内容。
3运用名言、谚语、俗语、歇后语等理解赏析句子。
那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往往是文章中的重点句,或点名主旨,或升华中心。
这新句子在文章中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是最吸引专家眼球的句子。
考卷中出现的几率最高,尤其是名校试卷。
对于这类句子赏析时,用上名言警句,不仅能深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毕竟孩子的语言远远不及名人和几千年来老百姓流传下来的语言精粹,而且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从而产生愉悦感与共鸣,给他们以“标新立异二月花”之感,当然会得高分了。
例1 《窃读记》的结尾:“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可以这样来谈体会:吃饭哺育身体,而书籍则哺育灵魂。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雨果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可见人的成长需要吃饭,更需要从书中不断获得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