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空间维度理论知识》word版

《空间维度理论知识》word版

空间维度理论知识超弦与多维空间超弦理论认为,不存在粒子,只有弦在空间运动,各种不同的粒子只不过是弦的不同振动形式而已。

自然界中所发生的一切互相作用,所有的物质和能量,都可以用弦的分裂和结合来解释。

最为奇特的是,弦并不是在平常的三维空间运动,而是在我们无法想象的高维空间运动。

我们过去关于空间的观念都是错误的,空间正在以一种陌生得令人惊讶的方式活动着。

粒子的下面是什么?根本粒子的分类众所周知,物质是由原子组成,而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又由夸克组成。

那么,夸克和电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科学家发现,夸克和电子都不可再分了,似乎是没有内部构造的点粒子,因此把它们称为根本粒子。

根本粒子是一切物质的根本单元,就像英语里的"字母"一样。

但是,的根本粒子并不仅仅是夸克和电子两种,而是多达数百种,而且,每一种根本粒子都有它们的反粒子。

我们如今把所有的根本粒子分为三大类,通常称为"族":〔1〕轻子族,包括电子、中微子等;〔2〕夸克族,包括上夸克、下夸克、粲夸克、奇异夸克、顶夸克和底夸克这六种夸克和各自的反夸克;〔3〕媒介粒子族,包括光子、胶子等。

非常奇怪的是,除了夸克和电子外,大部分根本粒子都不组成更大的物质构造,例如,中微子总是在宇宙中独来独往,不与其它物质发生互相作用;媒介粒子那么只在其它粒子间传递力的作用;还有很多粒子像介子、超子等都极不稳定,通常在极短时间内衰变成其它粒子。

根本粒子的自旋我们知道,电子能像地球绕太阳旋转那样绕着原子核运动,但电子能不能也像地球那样进展自转呢?按理说,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物体在自转时,其转轴上有一个固定不动的中心点,电子既然是一个点状粒子,那它就不会有什么多余的"中心点",它的自旋也就无从谈起。

但科学家证实,电子仍然像地球那样,既公转,也自转,而且永远地以固定不变的速率旋转,这是电子自身固有的性质,称为"内禀自旋"。

而且,所有的根本粒子都有与电子一样的自旋。

然而粒子的自旋与地球自转是不一样的,地球的自转是连续的,粒子的自旋那么是间隔性的,也就是说,它的自旋是一跳一跳着进展的。

每一种粒子的所有成员都是一样的,我们不可能把两个电子或者中微子区别开来。

而不同种类的粒子那么有着明显的不同,其主要区别就在于它们的质量、电荷以及内禀自旋都各不一样。

这些根本粒子性质各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它们为什么在不停地自旋?这些不同的粒子还能不能找到更深层的、统一的内部构造?这些问题长期以来都在困扰着科学家们。

为何有四种力?四种根本力进一步的问题就是,这么多不同种类的粒子是如何联络在一起的?假设宇宙是由很多微小的、互相间没有关系的物质微粒组成的,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是像被"隔离"的,那么,在这样的一个宇宙中,就会既无恒星,又无行星和生命,只是一个寂寞的、完全没有事件发生的微粒集合。

幸运的是,事实并非如此,宇宙中存在着各种类型的力,是它们把散沙般的根本粒子结合在一起,组成了各种各样的物质,并安排了宇宙间的秩序。

这些力从本质上都可归结为四种根本力:引力、电磁力、强力和弱力。

四种力各自的性质这四种力的来源是不一样的。

引力源于物体质量的互相吸引,两个有质量的物体间就存在引力,物体的质量越大,引力就越大。

电磁力是由粒子的电荷产生的,一个粒子可以带正电荷,或者带负电荷,同性电荷相斥,异性电荷相吸。

假设一个粒子不带电荷,那么不受电磁力的影响,不会感受到排斥力和吸引力。

强力主要是把夸克结合在一起的力,所以也叫核力。

像电磁力一样,也起源于电荷,不过只是夸克间的电荷,物理学家称之为"颜色电荷"。

弱力的作用是改变粒子而不对粒子产生推和拉的效应,像核聚变和核裂变这两个过程都是受弱力支配的。

四种力的相对强度以及作用范围都有着宏大的区别。

从相对强度上来说,假定以电磁力的强度为一个单位强度,那么强力要比这个单位大出100倍,弱力只有1/1000,引力小到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在微观世界中,它只有电磁力的1040分之一!从作用范围上来说,引力的作用范围是宇宙范围的;电磁力的作用范围在理论上可以到达无限远,但实际上,大多数物体正负电荷互相抵消,其外部都呈电中性;而强力和弱力的作用范围那么极小,只能在粒子范围内发生作用这四种强弱悬殊、性质各异的根本力,完全控制了我们的宇宙。

如今问题又来了:为什么有四种根本力?为什么不是五种、三种或者一种?这四种力为什么如此不同?为什么强力和弱力只能在微观尺度上发挥作用,而引力和电磁力却具有无限的作用范围?还有,为什么这些力的固有强度会有那么大的差异?最后的问题是,所有这些力有没有一个共同的根基?假设有,它们为何又分裂了?相对论与量子理论的矛盾四种根本作用力的不同还导致了现代物理学两大支柱--相对论和量子理论--根深蒂固的矛盾。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关于引力的理论。

我们前面说过,引力源于物体质量的互相吸引,物体的质量越大,引力越大。

但为什么物体的质量会产生引力呢?引力为什么很微弱却又能在宏观范围内起作用呢?比方说,两个人、两块大石头之间的引力几乎就是零,只有像太阳、地球、月亮这样宇宙中的星体,才有明显的引力作用。

爱因斯坦把这个疑惑给解开了,他给出了一个出人意料却又符合情理的解答:空间本身是有形状的,当没有任何物质或能量存在时,空间应该是平直光滑的,当一个大质量物体进入空间后,平直的空间就发生了弯曲凹陷,这就像一条拉得很平很直的床单上,当放进一个保龄球时,床单就凹陷下去,所谓引力就是因为这样的空间弯曲而导致的。

地球在绕着太阳的轨道上运行,是因为地球滚入了太阳周边弯曲空间的一道"沟谷",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作用。

两个人、两块大石头之间的引力几乎不存在的原因就是,这么小的质量使空间的弯曲几乎为零。

因此,普通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在这里,引力变成了漂亮的几何图景,引力本身并不存在,它只是空间的几何形变所引起的明显结果。

引力的本质就这样被广义相对论圆满地解释了。

广义相对论的局限但空间的几何形变却解释不了其它三种力,电磁力、强力和弱力似乎都无法通过空间的褶皱来实现。

爱因斯坦曾设想,所有的物质都是空间扭结和振动而形成,换句话说,我们看到的周围的一切,从树和云到天上的星星,都可能是一个幻觉,是某种形式的空间褶皱。

假设这种思想是正确的,另外三种力也必定与引力一样,是空间的几何形变所引起的必然结果,这样,四种力就统一到空间弯曲的几何学中了,空间弯曲的不同方式会造就不同的力。

然而,在微观世界里,空间根本就不是平滑的,而是有无数的粒子在剧烈且永不停息地喧嚣,广义相对论的核心原理--光滑的空间几何概念,在这里被破坏殆尽。

量子理论的解释与局限对另外三种力的解释需要量子理论来完成。

量子理论研究微观世界里根本粒子的行为,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宇宙中所有的物质最终由数百种不同的根本粒子组成,由于质量小到几近于零,这些粒子的运动轨迹变化莫测,毫无规律可循。

在这里,力是由粒子的交换而来的,电磁力是由光子交换而来,弱力是由弱标准玻色子交换而来,强力是由胶子交换而来。

例如,两个带电粒子间的互相作用实际上是光子在两个粒子间往来"出没"的结果,两个带电粒子通过交换小小的光子而互相影响,这个过程有点儿像两个溜冰的人在传球,通过传球,两个人的运动状态都在受到影响。

其它两种力的互相作用也是如此。

但是,因空间弯曲所导致的引力是无法通过粒子交换而来的,而且,在微观世界里,粒子的自身质量不仅小到几乎没有,还总是在杂乱无章地运动,它们之间的引力从何谈起?因此,量子理论无法涵盖引力。

广义相对论与量子理论不能统一,成为现代物理学最核心的灾难。

人们很难相信,在宇宙的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居然不是一个统一连接的整体,我们对宇宙最深处的认识居然是由两个分裂的理论拼接起来的。

为了能让两个理论协调起来,物理学家做过大量的尝试,他们以这样那样的方法,要么修正广义相对论,要么修正量子理论。

虽然一次次的努力都胆识惊人,但结果却一个跟着一个失败。

终于,超弦理论来了。

粒子怎样变成弦?更深层的构造一连串的疑惑不得不使科学家认真考虑:也许在根本粒子内部存在一种更深层的构造,这种构造尚未被我们所理解。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科学家孜孜不倦地努力下,一个新的理论逐渐浮出水面,这就是超弦理论。

超弦理论认为,在每一个根本粒子内部,都有一根细细的线在振动,就像小提琴琴弦的振动一样,因此这根细细的线就被科学家形象地称为"弦"。

拨动吉他一根弦,你会听到一个音。

拨动另一根弦,你会听到另一个不同的音调,因为不同的弦振动的形式不同。

一个音乐家通过一个吉他的六弦合奏,使这些弦在不同频率振动,便可创造出无数美妙的音乐。

像琴弦的不同振动形式弹出不同的乐音那样,粒子内部的弦也有不同的振动形式,只不过这种弦的振动不是产生什么音乐,而是产生一个个粒子。

不同粒子的性质由弦的不同振动行为来决定,电子是以某种方式振动的弦,上夸克又是以另一种方式振动的弦,如此等等。

弦与粒子质量的关联是很容易理解的。

弦的振动越剧烈,粒子的能量就越大;振动越轻柔,粒子的能量就越小。

这也是我们熟悉的现象:当我们用力拨动琴弦时,振动会很剧烈;轻轻拨动它时,振动会很轻柔。

而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原理,能量和质量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现:大能量意味着大质量,小能量意味着小质量。

因此,振动较剧烈的粒子质量较大,反之,振动较轻柔的粒子那么质量较小。

弦理论对根本粒子性质的解释按照弦理论,每种根本粒子所表现的性质都源自它内部弦的不同的振动形式。

每个根本粒子都由一根弦组成,而所有的弦都是绝对一样的。

不同的根本粒子实际上是在一样的弦上弹奏着不同的"音调"。

由无数这样振动着的弦组成的宇宙,就像一支伟大的交响曲。

在量子理论中,每一个粒子还具有波的特性,这就是波粒二象性。

如今我们明白了,粒子的波动性就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

以前,我们想象所有的物质粒子都是点状的东西,没有空间大小。

但如今我们明白了,那一个个点粒子其实并不是一个个实体的点,而是包含有一片片更微小的空间构造,这样的空间构造的振动乍看起来像是一个个点,是因为我们目前还没有更精微的探测技术物理学家还发现,弦的振动形式与粒子的引力作用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络。

同样的关联也存于弦振动形式与其它力的性质之间,一根弦所携带的电磁力、弱力和强力也完全由它的振动形式决定。

弦如何运动?弦与高位空间的严密关系弦本身很简单,只是一根极微小的线,弦可以闭合成圈〔闭弦〕,也可以翻开像头发〔开弦〕。

一根弦还能分解成更细小的弦,也能与别的弦碰撞构成更长的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