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

试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
语文教学已经经历了多年的反思与改革,在这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不少别具一格的教学方式、方法,也实实在在地学到了不少的东西,特别是对《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的细化和具体应用方面受益颇多。

可是作为条件并不完全具备的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学来说到底何去
何从呢?在经历了对传统教育的猛烈批判和对国外教育的大加崇
拜之后,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特别是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和贯彻新课程理念的时候,应尽量适合自己的学生的实际,尽量符合自己的实情,尽量适应自己学校的发展。

因此,“实际、实效”的求“实”之风应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新追求。

一、结合“实际”的备课
在备课时,我们往往面临许多的资料无从取舍。

特别是网络技术在教学上的运用,让我们接触到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这些繁杂的教育资源中,我们备课时,一定要以求“实”的态度去选取,选取那些最适用的,最能让课堂得心应手的东西来辅助我们的教学。

切不可过多过滥地把那些教学资源乃至外出听课看到的学到的技
术技巧都堆砌在自己的备课中。

我们应以教材为中心,在反复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在反复思考该班农村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选取那些合适的辅助手段。

如我校的一位年轻教师是电脑高手,他上《乡愁》一课时,准备了精彩的课件,有大量的图片和动画展示。

后来这堂课成了课件展示课,这些农村的学生被眼花缭乱的图片动画吸引了,根本没多少时间与兴趣落实到对文本的品读和思考上。

这样
的备课、上课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却没有取得语文教学应有的和特有的效果。

如果根据学生实际,以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的情绪为导线,也是可以很深刻地导入和解读文本的。

另外一位中年老师在准备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的教学时,在网上阅读了海伦凯勒的事迹,研读了不少的教案,根据教参上的有关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知识结构体系,加上自己研读课本的体会,完成了一个简洁而新颖的适合农村初中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

就是用了学生人手一册的《读本》里面的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文章来帮助理解课文;再用一个学生捂着眼睛从教室门口回到座位的例子,让学生体会老师对海伦的爱与付出。

这样的教学,内容丰富,训练到位,目标落实,活动充分。

他就是按学生的实际、教材的实际、自己的实际来备课的,这样的备课既有丰富的内容,又能让课堂妙趣横生。

如果语文教学离开了“实际”,即使再完善的教育设施,再先进的教学手段,再高超的个人素质,也不可能真正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追求“实效”的课堂
能够在尽量少的时间内获得尽量大的收获,这便是实效。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课堂的实效性应该是教师教学的最终追求。

1.注重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实效性
指导学生学习,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集中体现,因此在指导过程中,应针对学生学习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以及难点问题,作出认真准确的
指导,让学生有所提高。

2.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实效性
当代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提出: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比如我校刘老师在接手一位老教师教学的班级时,发现这个班上学生朗读有唱读的习惯,于是在上课时无论读课文,还是读词语,也不管是公开课,还是平时的课,对学生都作比较严格的要求,并经常对学生进行朗读示范。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我们再次到这个班听课时,明显地感觉到班上的学生都养成了一种良好的朗读习惯,同时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还有其他老师在培养学生书写习惯时,每天都要求学生用10~30分钟左右来训练写字,而且全批全改和面批相结合,每月评比出进步最大的和书写最工整以及书写最美观的学生。

反复训练,强调实效,这样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注重对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实效性
很多教师在上课时,往往都很注重听说读写这些方面的训练。

然而在一堂课当中,并没有特别注重听说读写训练的实效,而只是将这些方面都让学生走马观花地粗略地表示一下,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对学生能力培养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如有的教师在上《草莓》这一课时,先用录音机让学生听读全文,然后叫学生说说课文中写了些什么,再叫学生读一读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最后让学生写一写见过的草莓或想象中的草莓,之后发表一些感言。

看起来这一
节课听说读写都用到了,而实际上,学生根本没有真正地领会课文内容,没能品味到文章中的精彩语言,没能体会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其实也没真正达到教学目标。

一堂真正有实效性的语文课,应引导学生充分研读文本,让学生在文本中读、悟,在文本中感受和体会,教师适当引导,有重点的训练,“四两拨千斤”便可培养其相应的能力。

一节课根据文本将一点讲透,把一个方面练出效果,就是完美的教学。

其实这位老师的“板块式”、“主问题”就是一种典范。

新课程提倡的三维目标其实是蕴含在课堂教学的点滴之中的,不要断然将训练与文本割裂开来,表面什么都训练了,其实什么也没有训练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