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穿井得一人 省一等奖优质课

穿井得一人 省一等奖优质课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运用“信、达、雅”的原则翻译文言文,理解文意。

2、分析寓言的情节,多角度灵活地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4、在实习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的基础上,学有余力的同学尝试改写古代寓
言故事,进行想像思维训练。

2学情分析
其一,这是学生升入七年级后第一次系统地学习寓言这一文学体裁。

虽然许多同学在以前读过不少的寓言,并熟练地讲述出耳熟能详的故事,但多数同学只停
留在直观的感受上,缺少自己的情感体验,把寓言读“死”了,失去了寓言的“言外
之意”。

为改善这一现状而特意编入第24课《寓言四则》,我揣摩应该是人教版(2
016年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的编者的意图。

因为这恰好也符合第六单元的单元目标,“还要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课文。

”那么,通过前两则伊索
寓言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了解了寓言故事的文体特点,学习并掌握了一定的阅
读寓言的分析方法和技巧,并且实习了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

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
对第三则古代寓言故事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寓言这一文学体裁。

其二,教学对象是初一的学生。

他们正处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时期。

可身处网络信息时代的孩子,在面对生活中种种真伪莫辨的信息时,会缺乏
深入思考,甚至轻信流言,以讹传讹。

而这则《穿井得一人》古老的寓言故事,会对
他们有很大的启示意义,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会帮助他们秉持审慎的态度
对待传闻,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其三,学生虽在七年级上册学习了五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基础。

但平时繁多而枯燥的文言语汇的识记,学生会提不起兴致,文言底子薄的学生甚至
自信心不足。

因此,这节课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运用“信、达、雅”的原则翻译文言文并互评,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文言的
兴趣,树立学习文言文的自信。

3重点难点
1、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运用“信、达、雅”的原则翻译文言文,并互评。

2、引导学生对“穿井得一人”这句容易产生歧义的句子,进行重点研读。

3、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一、以学生自编的寓言导入,回顾寓言的特点,引出新课:
一生讲述自编的寓言故事,其他学生欣赏,评议,看是否符合寓言的特点。

然后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寓言的特点,引出新课。

2【讲授】二、通读课文:
(一)一读:正字音
2、四人小组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二)二读:明节奏
1、展示抽掉标点的原文,考考学生的朗读真功夫,能否读好句读,读
得通顺。

2、全班学生自由诵读,再请两位学生来挑战,然后师生点评。

3【活动】(三)三读:通文意
1、全班齐读课文,要求:字正腔圆,把握节奏,读出韵味,然后老师结合
句子从语调、节奏等方面进行诵读指导。

(此环节旨在进一步培养学生诵读能
力,在“一读正字音”和“二读明节奏”的基础上,进行“三读”,读出轻重缓
急,读出韵味。

)
2、用课件一一展示重点字词的注释,学生则边看课件,边回忆课本下方
的重点字词的解释。

(此环节旨在让学生积累重点字词,并为文意疏通打下基
础。

)
3、展示“文意疏通,我来点评”的评分标准。

( “信”两颗星,“达”
一颗星,“雅”一颗星,“小组合作”一颗星,总共五颗星。

)学生回顾这一平
常就开展的活动的评分标准,为下面学生点评环节做准备。

4、开展“文意疏通,我来点评”的活动:首先,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对
照注释,疏通文意。

接着,请一个小组上讲台,一人一句,翻译全文,其他学生点
评。

最后老师再进行点评、小结,完成教学重点。

(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翻译
能力和评价能力,即运用“信、达、雅”的原则翻译文言文,理解文意并互评,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文言的兴趣,树立学习文言文的自信。

)
6、对“穿井得一人”这句容易产生歧义的句子,进行重点研读。

学生找出类似“穿井得一人”的几个句子并理解分析句意后,师生释疑,完成
教学难点。

(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并为下面的“析情节”和“探寓
意”两个环节奠定基础。

)
4【讲授】三、合作探究:
(一)析情节:
由一句话“穿井得一人”被传得前后截然不同,引出问题“丁家挖井从而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的真相为什么会变成‘丁家挖井挖出一个人来’的讹
传?”然后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并派代表回答问题。

最后老师从说话者、听者
和传播者三方面去归纳总结:
(1)丁氏对此表述不够清楚(说话者)
(2)“有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听者)
(3)“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于是愈传愈广。

(传播者)
(此环节旨在通过抓住情节的要害设问,来分析故事情节,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同时为下面“探寓意”环节做铺垫。

)
(二)探寓意:
展示问题“这篇寓言蕴含着一个什么道理?”然后引导学生灵活地分析寓意(学生的感悟可以从多角度来回答),老师则见机点拨,紧承上一个“析
情节”的环节,从说话者、听者和传播者多个角度去概括寓意,继而完成教学
重点。

例如: (1)说话者应该表述清楚,以免造成歧义、误解。

(说话者)
(2)应以审慎的态度分析、甄别传闻,要有去伪存真的求实
精神。

(听者)
(3)不能轻信流言,更不能以讹传讹。

(传播者)
……
(此环节旨在让学生在分析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多角度灵活地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
5【活动】四、拓展延伸:
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回答以下两题:
1、请联系生活体验说一说:你或者你周围的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过与《穿
井得一人》相似的情况吗?
2、在网络信息时代,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充斥着种种信息,甚至有图有真相,
但真伪莫辨,对此我们应该秉持什么态度?
合作探究: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然后老师进行归纳总结,完成教学重点。

(此环节旨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感悟寓意,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
6【讲授】五、总结:
借著名作家严文井关于寓言的一段话来总结本节课,学生跟老师一起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进一步加深对寓言这一体裁的认识。

7【作业】六、布置作业:
必做:
1.背诵课文。

2.完成《三人成虎》的文言短文练习。

选做:
假如当初丁氏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之使”,结果又会怎样?发挥你的想象,
改写故事。

(本环节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尊重个体差异,分层次布置作业,从而有效
调控教学实践活动。

此外,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想像思维训练。

)
8【讲授】【板书设计】
活动9【讲授】【教学反思】
1、这节课,是对古代寓言教学的一次有益尝试。

在指导学生积累文
言词语、疏通文意以及探究寓意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的喜
欢,我甚感欣慰。

通常而言,寓言大多故事简短,道理深刻,尤其是第24课前两
则出自《伊索寓言》的故事,情节简单并在结尾点出寓意。

而这一则古代寓言
故事虽然情节简单,但没有直接点出寓意,需要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自
己概括寓意。

那么如何高效地完成授课任务,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解读寓
言呢?本设计主要是从两大方面来做的:
首先,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开展“文意疏通,我来点评”的活动。

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运用“信、达、雅”的原则翻译文言文
并互评,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文言的兴趣,学生也较为顺利地疏通了文意。

其次,通过抓住情节的要害设问,来“析情节”,“探寓意”。

本节课在引导学生对歧义句“穿井得一人”进行重点研读的基础上,提出情节的要害
设问并师生释疑,继而水到渠成地在分析故事情节,多角度灵活地理解寓言的寓意。

这样就一改学生缺少自己的情感体验,把寓言读“死”了的现状,从而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2、“拓展延伸”这一环节掀起了本节课的高潮,学生踊跃发言,从不同的角度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感悟寓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又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3、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本人觉得应该不断增强驾驭课堂的能力。

比如在学生探讨“拓展延伸”的第二题时,有些学生的思考欠缺深度,本人应及时点拨到位,从而引导学生往深层次地探究问题,这是本人稍觉遗憾的地方。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本人尽量及时抓住课堂生成的精彩的教学瞬间,来更好地胜任语文教学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