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省级优质课一等奖
文章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读第一段,找出具体描 写“难”的诗句,说说诗人怎样把抽象的“难”展现出来的? 第一句:直抒胸臆,连续运用三个韵调和谐的叹词,表现诗人被蜀 道之高而惊恐的心境,使人未见其高,先闻其险。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四万八千岁”是一个夸 张的说法,说明了蜀道长时间的闭塞。
.合作交流
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 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 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 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 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 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 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 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 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 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 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 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
.合作交流
读第二部分,提问:诗人通过什么写入蜀道的“难”的?从哪些词 可以看出蜀道的“惊险”? “悲鸟”“子规”的叫声,烘托出凄惨悲凉的气氛,让人“畏巉岩” 而“不可攀”。 其中,一“悲”,一“号”,一“啼”,一“愁”,将蜀道的“难” 表现得更加具体。
.合作交流
集体朗诵文章的第三部分,诗人是因何而第三次复叹“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的?从哪句可以看出? 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 难攻,是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诗人通过人劝入蜀之人,不如还家,再次 表达蜀道之难。
.合作交流
蜀道之高险是如何表现的?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这里的“鸟道”是“横绝峨 眉巅”,可以看出山势之高;“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 折之回川”,这一句中“冲”“回”字表现出蜀道之高险。(板书: 蜀道的高峻) 接着,通过“黄鹤”的“不得过”,“猿猱”的“愁攀援”,来侧 面烘托出山势之高险。只能让人“仰胁息”而“坐长叹”。
.诵读 名家示范朗诵。
.诵读 学生自读体会
1.学习名家,出声诵读课文。 (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 2.学生谈感受。 (明确:从诗中能读出蜀道的山高水险,奇峻壮危;李白 充沛,高昂的情感)
.合作交流 再次听音频
北宋欧阳修在《太白戏圣俞》中有诗云:“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 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那么,诗 人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蜀道的?
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 《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 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 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
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 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 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 豺”,就是指此而言。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 “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 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 意。”孟 《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 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唐 摭言》第七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另外,此诗曾收入殷璠 所选《河岳英灵集》,其书据近人岑仲勉考证,编于天宝 四年或十二年。由此故知,《蜀道难》是安史之乱前的作 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第一部分:“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写蜀道的来历。接 着从“鸟道”写蜀道之高险。 高险 一叹蜀道之高峻
第二部分:借“悲鸟”和“子规”“猿猱”等景物,生发悲壮感慨;
再写山水之势的惊险。
惊险 二叹蜀道之险恶
第三部分:通过剑阁山的峥嵘之势,写蜀中战祸之烈,表现蜀道上
的凶பைடு நூலகம்。
凶险 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合作交流
1、结合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再查阅相关资料,就李白诗歌的 浪漫主义风格及其表现手法作一探讨。
2、李白是投江自尽的,也有人说,李白是醉酒后看到江中一轮明 月,就奋不顾身地跳入江中捞月亮而溺水而死的。这样一个伟大的 浪漫主义诗人,一个性格豪放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种归宿 呢?你能从他的生平和诗歌中找到答案吗? 要求:①选做一题;②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③可独立完成,也 可合作完成。
.合作交流
集体朗诵文章的第三部分,诗人是因何而第三次复叹“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的?从哪句可以看出? 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 难攻,是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诗人通过人劝入蜀之人,不如还家,再次 表达蜀道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