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依法治教的重要意1

依法治教的重要意1

小议中小学法制教育周小军汝州市王寨一中2012年1月小议中小学法制教育一、依法治教的重要意义(一)依法治教的基本依据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依法治教已成为党和政府管理教育的基本方针,也成为每位教育工作者进行日常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主要原则之一。

其实教师们对以法治教一词并不陌生,每天都有意无意地在它的精神下进行的教育教学实践。

但是,如果让教师们解释一下依法治教的概念,往往会有点一时摸不着头脑,那么,究竟什么是依法治教呢?仅仅是按照法律法规来进行教育教学吗?答案并不这么简单,它的内涵和外延要比想象的复杂得多。

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依法,也就是要明确法的内涵。

所谓法,是指学校管理之法源。

有广义、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法不仅包括专门的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如《教育法》、《教师法》等,还应包括《宪法》中有关学校教育之内容,以及其他与学校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如《未成年人保护法》等。

狭义上主要是专指有关学校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依法治教所依之法,宜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事实上,依法治教既应依专门规范教育事项的特别法律,又必须使用全社会共同遵守的一般法律。

这里必须要澄清的是,学校所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并不属于法律法规范畴。

学校所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俗称“校纪”,属于行为规范,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

校纪一般只对在校的教职工和学生有约束力,对其他学校并无约束力,其使用范围非常狭小,而法律法规的适用范围则大得多。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而校纪只是根据自身情况而制定的,二者的制定机构不同。

因此校纪不是法律,并且不能与法律相抵触。

因此强调“依法治教”而不懂“法”为何物,往往会把违法当成依法,必将产生严重的危害。

(二)依法治教的重要意义1、依法治教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具有法制精神的年轻一代的需要。

《宪法》中明确规定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

然而,法制国家的建设根本在人,关键在公民的法制精神,学校教育无疑是培育公民法制精神的关键场所。

2、中小学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方略的生动体现通过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按照教育法规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按章办事,有利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和维护学校及师生的合法权益。

同时通过实行以法治教,在校园中形成民主、公平、和谐的良好氛围,无形中为法制教育建立一种强大的隐性课程,有利于教师依法从教和学生自觉维护校规校纪,树立法治精神。

当学校及师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可以寻求法律保护,捍卫法律尊严。

明确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规范各方的行为,依法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

3、依法治教是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随着各级教育的发展与办学自主权的扩大,教育管理越来越复杂,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都要依靠法律、依靠教育规章制度来理顺关系,规范行为,加强管理。

改变过去以行政领导为主导的“人治”管理模式,学校管理者依法行政,依法办校,势必推进学校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即从封闭的集权式管理向开放式的民主化管理转化,增强决策民主,健全监督机制,保证学校发展的稳定性、持续性。

4、依法治教是保护未成年人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需要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国际性的社会问题。

我国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在校生、辍学生犯罪率呈上升趋势,而且体现出犯罪主体低龄化、团体化;手段成人化、智能化、暴力化。

为保护未成年人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国家先后颁布《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两者都明确规定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保护和预防责任。

中小学生是全国未成年人的主体,因此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中小学校必须履行的法定职责。

5、依法治校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世界各国的学校教育都是国民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进程又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的质量,影响国民的整体素质和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法国、英国、德国、美国等国的发展,以及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崛起,都向世人昭示了这一点。

战后的日本,在大力发展教育,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制定了完整的《学校教育法》,通过法制途径规范学校管理,发展学校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提高国民的科技和文化素质,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日本的综合国力。

据统计,日本在1950—1972年间,科教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达到了52%。

美国自1945年以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得益于教育和科技的进步。

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依法治教的重要性。

(三)依法治教的认识误区1、必须明确“依法治教”不是“以法治教”“依法治教”从语义上进行分析,所谓“依”是指依据和根据。

必须要澄清一种模糊认识,即把“依法治教”理解为“以法治教”,一字之差却有着重要区别。

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把法律作为工具和手段来治教和执教,应把法律作为教育工作的依据和最高权威,即教育管理者要在工作中体现一种法治精神。

同时“依法治教”也并不排斥教育管理和教育发展中运用政治手段、经济手段、文化手段及其他手段,而是强调综合运用这些手段。

但无论用哪一种手段,都必须以法律为依据。

简单地以法律手段来代替行政手段并不是“依法治教”所追求的目标。

“依法治教”强调的是依法办事,强调受教育权的不可侵犯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法治教”强调管理权力,视法律为管理的工具,突出了教育者的管理权,削弱了学生的自主性。

2、必须明确“依法治教”不是“以罚治教”所谓“治”,是指管理,而非管制,是管理和服务的统一,不是消极地运用法律来管治学校,而是指在学校管理中能动地开展依法育人、依法管理。

法律除了具有惩罚、警戒、预防违法行为的功能,还有评价、指引、预测人们行为,保护、奖励合法行为以及思想教育等基本功能。

实行“依法治教”不能仅仅注重法律的处罚功能,而忽视法律的其它基本功能。

3、必须明确“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教”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依法治教”,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与“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并不矛盾。

一方面,“以人为本”不是“人治”。

“以人为本”强调要在学校范围内造成一种人尊重人、人关心人、人爱护人的氛围,但这种氛围的形成不是无原则的迁就,尊重、理解、关心、爱护必须体现“法治”的精神,要以法律法规的规定为尺度,所以不能以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为由而放弃“依法治教”。

另一方面,“依法治教”所强调的“法治”而不是“法制”,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然后严格地执行这些规章制度,充其量只是“法制”而决不是“法治”。

“法制”仅仅是“法治”的一个前提和基础,并不是“治调”的全部。

“法治”强调的是一种法治的精神,这种法治的精神必须贯彻到执行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去。

只有在充分发扬了民主,在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的氛围下才能真正体现法治精神,真正做到“依法治教”。

民主是法治的基础,学校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人,学校管理的目的也在于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依法治教”所要强调的恰恰也是人。

“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教”尽管其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两者都是管理学的重要方面,缺一不可。

无论是从“以罚治教”或“以罚代教”的认识出发来理解“依法治教”,还认为坚持“依法治教”就是抛弃“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都是对“依法治教”的曲解,会给“依法治教”工作造成误导,必须予以纠正。

二、目前中小学法制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由于法制意识的淡薄,当今教师在工作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当行为,有的甚至是违法行为。

(一)、侵犯学生受教育权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中规定的公民享有的一项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

无论以何种理由妨碍公民行使其受教育权,都难逃侵犯他人基本权利之嫌疑。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

”受教育权是人的内在人格和良心发展所不可欠缺的基本权利,也是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所不可欠缺的基本权利。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受教育权,保护学生的这种权益。

(二)、侵犯学生财产权在学校里常见的属于学生财产的物品很多,有课本等学习用品,有面包等食品,有弹弓等玩具,有卡通连环画等书报杂志,还有手机等高科技产品等等。

教师在没有得到学生允许的情况下,对学生的这些个人物品没有处置的权限,更不要说占有或损毁。

(三)、侵犯学生人格权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教师把学生仅看成是管理的对象,受教育对象,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尊重,更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关心与爱护。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一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

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但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就会滚落破碎,不复存在。

因此教师要细心呵护学生的心灵,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人格权是每个自然人自身的权利,是人权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所谓人格权,是指作为民事主体的自然人对自身所享有的权利。

自然人的生命、身体、健康、自由、姓名、肖像、名誉、隐私等,是作为一个“人”所不可或缺的东西,我们可以称之为“人格利益”。

对“人格利益”所享有的权利,称为人格权。

人格权,是与民事主体不可分离的权利,因人的出生而自然享有,因人的死亡而自然消灭。

现代社会,人格利益已被视为人的最高利益,对人格权的尊重是现代人权运动的目标和基本理念,人格权的保护,自然成为现代民法基本任务之一。

1、侮辱学生人格尊严许多教师在接手新学生时总是充满了希望与热情。

希望学生很乖很听话,不给自己添麻烦或带来不愉快;希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不但成绩优秀,而且在各项活动、评比中也处处表现突出。

但学生毕竟是成长中的人,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起初的一点点失败、一点点挫折,教师也许能够包容,可是如果总是失败,总是遇到挫折,教师就会渐渐失去热情了。

特别是对那些“屡教不改”的“问题学生”教师常常会掩饰不住心头的愤怒,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打骂,……也许有的教师会说,我从不打骂学生,有时气极了可能会“尖刻”地批评,请思考一下,“尖刻”中是否有侮辱学生人格的成分?一个学生是否能够成材,影响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主要作用的还是环境影响和后天教育。

优良的人格是学生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专职人员,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必须保护学生的人格尊严。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式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条明确规定:“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应当遵循下列原则: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教育与保护相结合。

”《教师法》规定:教师应当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

从上述法律法规中不难看出,学生的人格尊严,是受法律保护的人格权,对学生人格的不尊重,甚至损害学生的人格尊严,就是对学生人格权的侵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