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中国古代史核心知识复习资料

高中-中国古代史核心知识复习资料

古代第一单元先秦——秦汉一、夏、商、西周(一)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对象:王族(为主)、姻亲、功臣、先代贵族评价:加强了西周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使统治集团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秩序。

后期诸侯国壮大,逐渐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分裂局面。

2、西周的宗法制目的:为了解决贵族继承问题。

内容(也是特点):最大特点(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本质特点是以血缘关系维护统治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小宗之别。

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评价:宗法制保证了西周贵族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该制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但嫡长子继承制、家族制度和“尊宗敬祖”观念,长期影响着中国社会。

(二)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1、农业:耕作技术的特点:刀耕火种。

农业工具: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以石器、木器为主。

农作物:北方以粟为主,南方以稻为主。

土地制度——井田制:土地国有,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买卖2、手工业: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丝织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3、商业:商朝,出现了最早的货币。

商人善经商,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三)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1.商朝的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2.商朝已有关于日食的纪录(世界最早)。

二、春秋战国(一)经济1、农业(1)铁工具、牛耕推广:铁器的应用——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划时代的重大变革;牛耕的运用——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2)水利:秦国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秦国修郑国渠灌溉了关中农田。

2、手工业:冶铁业发展3、商业:商业发达,一些政治中心形成了繁华的商业中心;从商鞅变法开始出现重农抑商政策。

4、小农经济和地主土地制度出现的原因: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小农经济特点:自耕农土地制度经济;男耕女织式的自给自足经营方式。

自耕农地位: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是精耕细作农业形成的主体。

5.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经济结构;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营模式。

(二)政治改革1、春秋时期的改革齐桓公任用管仲变法,实行“相地而衰征”。

鲁国实行“初税亩"内容: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收税,作用:事实上承认土地私有,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2、战国时期的改革(1)背景:随着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新兴地主阶级壮大,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

各国统治者希望通过变法,增强在兼并战争中的国力。

(2)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使魏国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

(3)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评价: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

推动了秦国社会发展和制度的转型;增强了国力,为秦统一奠定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于新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并深入民心。

所以“商鞅虽死,秦法未亡”。

(三)思想文化上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度瓦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各国国君重用。

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

2、“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1)道家创始人是春秋的老子,著作《道德经》,认为万物本原是“道”,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战国的庄子,提出“齐物”的观点和“逍遥”的人生态度,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

(2)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①春秋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

(“仁”和“礼”为核心)西方,启蒙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

②“亚圣”孟子:提出“仁政”思想。

主张“民贵君轻。

”——重视人民的作用仁政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③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礼法并施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在“性恶论”的基础上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3)韩非子——法家的集大成者。

主张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倡导变法革新;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以法治国影响:其主张对秦统一中原,建立中央集权制提供了理论条件。

3、评价:“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1.科技:世界最古老的星表之一──战国石申编著《石氏星经》。

2.文学孔子编订整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主要收集的是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的诗歌。

楚辞:屈原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楚辞这一新体诗歌。

代表作《离骚》。

3.艺术:战国出现毛笔绘制的帛画,代表作为《人物龙凤图》三、秦朝(一)统一的时间:公元前221年原因: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民族间、区域间联系加强;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秦变法比较彻底,国富兵强。

秦王嬴政的杰出才能(二)巩固统一的措施1.政治上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内容: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的皇帝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设丞相(行政,百官之首)、御史大夫(监察)、太尉(军事),相互牵制。

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地方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

(2)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是一套完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制度,在中国沿用千年。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安定,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

但容易产生暴政和腐败,后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社会进步。

2.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用秦半两钱);影响:便于国家征收赋税,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巩固了统一。

3.思想文化:(1)统一文字为秦国的小篆(官方),后又出现隶书(民间为主)。

影响: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巩固统一。

(2)焚书坑儒:目的是加强思想统一。

后果: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

4.军事:北击匈奴、修长城;南攻越族,开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置三郡。

统一车轨,修筑驰道。

影响: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和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初步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基础。

(三)秦朝的灭亡暴政(严刑峻法、赋税兵役徭役繁重)激化阶级矛盾。

公元前207年被农民起义推翻。

四、两汉(一)政治1、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影响:诸侯国逐渐危及中央集权(七国之乱)2、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1)设中朝,以削弱相权。

(2)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

(3)设刺史,监察地方。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一。

(二)经济农业:出现藕犁和犁壁著名的水利工程——关中地区的漕渠和白渠。

手工业:丝织业发达,西汉“丝绸之路”开通(以陆路为主),丝绸远销亚洲、欧洲。

东汉出现青瓷商业: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艰难。

(三)文化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西汉初年社会贫困,统治者吸收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为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

董仲舒改造儒学,融入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2)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天授;春秋大一统。

(3)影响: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和传统文化的主流。

2.文学成就:汉代的文学成就主要是汉赋。

代表人物:司马相如。

其文采华丽的特点反映了当时国力强盛和汉民族的自信心。

3.科学技术造纸术:西汉发明了纸。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数学:东汉《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医学:战国问世,西汉编订的《皇帝内经》是中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该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东汉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系统论述“望、闻、问、切”四疗法.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

被尊为“医圣”。

第二单元魏晋南北朝——隋唐(一)北魏孝文帝改革1.改革背景(1)鲜卑族拓拔部的兴起,北魏统一北方(2)民族融合的趋势出现(3)鲜卑贵族的民族歧视政策使社会矛盾激化(4)冯太后与孝文帝接受了汉文化,力主改革2.改革内容①平城(今山西大同)的不足:气候恶劣,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

地处偏僻,难以有效地控制中原。

北方柔然族的威胁。

平城保守势力强大②洛阳的优势:处于中原地区中心地位,有利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便于南下实现统一4.影响:促进北方经济发展(洛阳成为北方政治、贸易中心);促进政权封建化和民族大融合,为以后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5.改革成功的原因:改革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趋势。

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

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二)经济1.农业:改进的翻车,用于灌溉2.手工业:南北朝创立灌钢法。

南北朝出现白瓷(三)文化1.农业科技:北朝时贾思勰《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农书,总结北方农牧业生产经验。

提出了因地制宜等思想。

2.艺术风格特点:士人对意境的追求。

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士大夫画家活跃,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推动绘画理论的发展,提出“以形写神”——注重表现精神气质;二、隋唐时期(一)政治1、隋唐形成三省六部制(1)内容: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掌政令决策、审议和执行(行政),长官均为宰相。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三省相互牵制,分割了相权,有利于皇权加强;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是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2、唐太宗(1)治国思想:提出“存百姓”思想 (2)贞观新政措施:(二)经济1.农业:新工具:曲辕犁,标志传统耕犁定型; 筒车,使用水力灌溉 2.手工业: 陶瓷工艺臻于成熟,形成南方青瓷、北方白瓷两大系统,瓷器大量出口;3.商业与城市:(1)原因:政治统一;朝廷鼓励对外贸易;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农业手工业发展;(2)表现:长安、洛阳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

位于大运河枢纽的扬州,唐后期成为最繁华的商业都市;海上丝绸之路使广州成为重要的港口城市。

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并举,都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

A 长安B 洛阳C 扬州D 广州(3)城市特点:唐代长安城的坊市制(坊是住宅区,东市西市是商业区,商业有时间和地域限制)(三)文化1.科技: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隋唐发明火药,唐末火药已用于军事。

最早的火器有火箭等。

2.文学:(1)唐诗空前繁荣:原因:繁荣、开放的社会环境;科举制度的推动。

代表:李白——体现了盛唐气象,杜甫——反映由盛转衰时期的社会现实,中唐白居易——讽喻时弊。

3.艺术:(1)书法: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草书大家张旭、怀素。

(2)绘画: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第三单元 宋元——明清一、宋元时期(一)北宋初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1.宋太祖的措施:(1)中央: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关,设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