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情绪与心脏病解读

情绪与心脏病解读

情绪与心脏病【摘要】:本文简单分析了不同情绪对疾病的影响,由于在与生活方式因素有关的死亡率中,心脏病位于首位,所以本文主要谈论负性情绪对心脏病的影响及相关研究。

例举了一些检查心脏病征兆的简单方法和保护心脏的一些小方法,以及如何保持良好的情绪,如喜悦、开朗、笑口常开可延年益寿。

【关键词】:心脏病;心脏病征兆;保护心脏方法;保持积极健康情绪;笑;减压方法【正文】: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情绪对身体及心理的影响。

同时,人们也注意到,许多疾病,如癌症的发生,甲亢等都与人们的心情密切相关。

在精神科临床中,经常见到由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发病的心理性疾病。

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对自己的态度的体验。

保持良好的情绪是维持健康之重要因素。

情绪是指人们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的兴奋心理状态。

人们的情绪不仅是变化的,而且是可以计算的。

按心理学家的用语,就叫做情绪指数,其计算公式知下:实现值/期待值=情绪指数。

根据这个公式,可以计算出人们情绪的高低,当实现值超过期待值的时候,情绪指数>1,由于内心欲望得到满足,人们的情绪就呈现兴奋状态。

而且,情绪指数越大,人们的情绪越兴奋。

相反,当情绪指数<1,实现值比期待值小的时候,由于内心欲望没有得到满足,人们的情绪就会出现压抑状态,不高兴。

而且情绪指数越小,情绪越低落。

人们的情绪不仅受“实现值”的影响,而且受“期待值”的制约。

1 情绪引发疾病的生理机制病从口入,人人皆知,但病由心生,却一直被人们所忽视。

心理社会因素之所以能影响身体内脏器官功能,一般认为是通过情绪活动而实现的,积极的情绪对人体活动常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提高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效率,使人保持健康;而消极的情绪如愤怒、怨恨、焦虑、忧郁、恐惧、痛苦等,如强度过大或持续过久,可导致神经活动机能失调,而引起某些内脏生理功能和病理形态方面的变化。

1.1 情绪与肠胃有人研究了植物神经所控制的器官功能与不良情绪的关系,认为肠胃是最能表现情绪的器官之一,当情绪不畅时,会引起消化功能紊乱,胃部肌肉的剧烈收缩而致胃部疼痛,在易感素质倾向上,发生消化性清疡。

1.2 情绪与皮肤情绪的不稳定可以引起荨麻疹,长期的情绪不稳定,干扰了大脑对皮肤的调节功能。

引起皮肤阵发性剧痒,皮肤肥厚呈苔藓样变,而发生神经性皮炎。

1.3 情绪与免疫力情绪既受大脑皮层的调节,又与边缘系统、脑干网状结构、植物神经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人们发现,紧张的情绪可导致神经功能失调,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亢进,致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血糖升高,胃肠功能紊乱,有的出现头痛、腰背痛、唾液分泌减少、呼吸加快、尿频等现象。

紧张的情绪还可以影响白细胞的活动,而白细胞是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所以情绪紧张可以降低人的免疫功能。

支气管哮喘病人紧张时病情加重,据研究是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导致细菌的感染所致。

1.4 心理压力与心脏病正面情绪可能有益心率、睡眠质量和戒烟。

戴维森说,拥有正面情绪者可能休息放松得更频繁、时间更长,他们的神经调节机制可能优于那些正面情绪少的人。

还有一种可能是,拥有正面情绪多的人能够更快地从紧张状态中复原,而精神紧张容易引起生理损伤。

心理应激是指对人体造成伤害的心理因素,常可分成7个等级:1级表现为不高兴;2级出现烦躁和忙乱;3级为发生轻度争吵;4级为中度争吵,音量提高;5级为大声争吵,紧握拳头;6级为极度愤怒,拍桌子,几乎失控;7级为狂怒,完全失控,乱扔东西,伤害他人或自伤。

凡是≥3级就成为有害的心理应激,≥5级的激怒可能促发AMI等严重的心血管事件。

过度紧张恐惧、烦躁焦虑、愤怒冲动以及重度抑郁等心理应激使交感张力骤增,释放儿茶酚胺过多,导致β-血栓球蛋白和血小板因子等活性物质显著增加,促发斑块形成和破裂,血栓形成阻塞冠脉。

严重的冠脉痉挛超过30min可引起心肌梗死,按其程度轻重,可促发心绞痛或AMI。

在高度焦虑或惊恐发作时,心源性猝死(SCD)的发生将增加4~6倍。

这是由于严重的心理应激可显著降低心率的变异性(HRV),促发恶性心律失常,甚至引起SCD。

Reith等分析了25例SCD者猝死前24h的心理应激情况,愤怒达5级以上的有17例,其余为悲痛、极度激动和惊恐发作等。

2 负性情绪引发心脏病的例证和相关研究2.1心理应激可引起严重的心脏病A男,27岁,具有典型的A型性格,主要特征是快节奏、高效率、有主见、好胜心极强、渴望竞争取胜。

A型性格是促进现代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但其缺点是好发脾气、易冲动(注:性格与血型无关)。

一次该男子与人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愤怒之际突发剧烈的胸痛,心电图和血清酶谱均证实患了心前壁AMI,经过了14次电除颤和药物除颤,消除了心室颤动,40分钟后复苏成功。

但事后进行的冠脉造影,并未发现其冠脉有斑块破裂和阻塞性冠脉病变,他所发生的AMI是因情绪激动,引起严重持久的冠脉痉挛而导致心肌坏死的结果。

B男,59岁,美国一位著名的心脏科医师,他注意饮食控制,烟酒不沾,一贯注意保持标准体重,将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都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

他平时宁可步行不乘车,宁愿爬楼不乘电梯,并热爱网球运动。

他欣赏自己是执行健康生活方式的典范。

有一天有要事紧急返回克利夫兰,但因天气原因航班延误了8小时,他在机场烦躁焦虑,坐立不安,突发剧烈的心前区疼痛。

检查结果证实患了广泛性心前壁AMI,经过抢救后脱险。

从此后,这位前美国心脏学会主席强调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过度的紧张焦虑就可以引起严重的心脏病。

并认为心理健康预防心脏病的重要性绝不亚于控制体重、血压、血脂和血糖的重要作用。

中国心血管康复学会对一组264例患AMI患者的调查发现,合并焦虑症状的有35. 2%,抑郁症状的为36. 5%,焦虑大都在2周以内,而抑郁症状在发病1个月左右达到高峰。

Pan-agiotakos等报道2组AMI患者的预后有显著的差异:甲组30例,系AMI患者伴焦虑或惊恐发作,72h未获控制;乙组50例AMI患者不伴或伴有轻度焦虑,72h之内焦虑已获控制,这两组AMI的严重程度具有可比性。

其结果是甲组有82. 4%不能忍受胸痛,一日需注射杜冷丁3次以上,乙组仅29. 6%不能忍受疼痛,p<0.01;甲组有30%患者的心肌梗死范围扩大,乙组为0;甲组进行24h心电监测发现86%患者有复杂性心律失常,乙组为34%,P均<0.01;甲组的病死率为53%,乙组仅为4%,P<0.001。

这个结果表明,是否存在严重的心理应激,AMI的预后将有显著的差异。

2.2 正面情绪可能帮助降低患心脏病的概率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保持愉悦、热情、满足等正面情绪有益心脏健康,可能降低罹患心脏病概率。

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行为因素与心血管健康中心主任、医学和精神病学教授卡琳娜·戴维森和同事对1739名身体健康的加拿大人进行一项为期10年的跟踪研究。

研究之初,医务人员通过研究对象自我报告和医学检查,评估他们罹患心脏病的概率,并评估他们的情绪属于正面还是负面。

正面情绪指愉悦心情,比如高兴、幸福、兴奋、热情和心满意足。

这类情绪可能只持续短暂时间,但时不时“来访”,几乎成为一种性格特征。

负面情绪则包括焦虑、沮丧、抑郁、满怀敌意等。

研究人员将研究对象的正面情绪从低到高分为5档,最低是“无”,最高为“极度”。

综合考虑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和情绪因素后发现,正面情绪与心脏病低发病率相关,正面情绪每提高一档,罹患心脏病概率降低22%。

美国每日科学网站2月18日援引戴维森的话报道:“毫无正面情绪的研究对象比那些有一点正面情绪的人,罹患冠心病的概率高22%,而后者又比拥有中等正面情绪者患病概率高22%。

”2.3 诺思里奇效应诺思里奇效应这个名称得自1994年1月洛杉矶附近的诺思里奇大地震。

地震发生之后,接收幸存伤者的医院发出伤者面临着又一轮死亡袭击:心脏病。

此后数月,研究者惊奇发现,因心血管问题而死的人数急剧上升。

死者并未受伤或受困于瓦砾中。

他们为什么会死?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说:“容易患心脏病的人群中,情绪紧张导致发病。

”简单说来,他们是被吓死的。

民间医学一向认为,突如其来的惊吓噩耗会让人猝死。

对诺思里奇事件的研究以及有关1981年雅典大地震幸存者和1991年以色列飞毛腿导弹袭击生还者的研究为所谓“心理心脏病学”的新研究提供了素材。

心理心脏病学研究的是情感与心血管系统之间的深远联系。

在过去很长时里,心脏病学家一直认为,心脏是坚强的生命之源,情绪上的波动不至于使它罢工。

然而,能置人于死地的不仅仅是地震般的突然打击。

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紧张、焦虑,敌意和抑郁等长期的精神状态对心脏的影响比地震这类突发事件要大得多。

杜克大学精神病学与人类行为学副教授爱德华苏亚雷斯指出“50%发过心脏病的人胆固醇并不高。

”心理与社会因素对心脏的影响和肥胖、抽烟、高血压等因素几乎一样大。

研究人员现在已经着手探索其中的原因。

越来越多的医院也开始把这种观念引入工作当中,在医治心脏病时从一个看上去最没有把握的源头人手:情感。

事实上,医生们逐渐发现,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心脏的影响比以前意识到的要大得多。

英国伯明翰大学心血管医学教授迈克尔·弗伦诺说,抑郁至少会使一个健康状况良好的人的心脏病发作的风险增加一倍。

敌意也是诱发心脏病的因素之一。

杜克大学对患者进行的一项大规模研究表明,强烈的敌意会使患者死于心脏病的几率增加29%;而在60岁及60岁以下的人群里,这个比率超过50%。

2.4 童年时期的心理创伤对心脏的潜在危害童年时的创伤日后似乎也会对心脏造成危害。

最近任美国圣迭戈超过1.7万名成年人进行的一份调查中,疾病防治中心的医生马克西亚·董发现,在有阴暗童年经历——比如内体折磨、性侵犯、精神虐待,家庭暴力或者家庭成员吸毒或酗酒的人群中,心脏发作的风险要比正常人高30%到70%。

如果童年时的紧张能导致日后患心脏病,那么现在人们面临的种种压力——包括长时间的紧张工作、失业的威胁和岌岌可危的养老基金又会对心脏造成何种影响?2004年《柳叶刀》杂志对来自52个国家的超过1.1万名心脏病患者进行的研究发现,在患者心脏病发作前一年,他们因为工作、家庭、经济困难、抑郁和其他原凶而承受的压力比健康人要大很多。

为什么上述刺激因素会对健康造成这么大影响?最明显的原因是,情绪影响行为。

抑郁或愤怒的人不容易坚持正常饮食和锻炼,而且更有可能抽烟。

一项研究显示,敌意最深的调查对象比敌意最浅的调查对象每天多摄取600千卡热量。

然而,行为只是开始。

负性情绪还会有直接影响唤起典型的“攻击或逃跑”反应机制以对付压力。

身体释放出应激激素,比如说皮质醇和肾上腺素,导致血压和血糖水平上升,血液中化学物质的变化能加快血液凝结反应,有助伤口愈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