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音乐欣赏序:音乐:是一种有组织的乐音创造的艺术形象,为了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
优秀音乐作品的要求: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语言生动、形式精美第一章分节歌分节歌:一首歌曲歌词分成几段,每段歌词韵律相同,并唱同一旋律,是民歌、通俗歌,简单的抒情歌曲,叙事歌曲常用的形式。
第一节:叠歌:在诗歌中,有时每一节诗的后半部分是重复的相同的诗句,称为叠歌。
用这种诗歌谱成的分节的歌,常分为主歌(独唱部分)、副歌(合唱部分)两部分,主歌唱的是每一节诗歌中不同的诗句,副歌唱的是每一节诗歌中相同的诗句。
主歌唱每一节诗中不同的诗句,副歌唱每一节诗中相同的诗句。
分节歌中主歌和副歌位置有三种不同形式:分为:1、主先副后比才“卡门”中(哈巴涅拉)2、副前主后莫扎特(魔笛)中的男低音3、副前主中副后构成三段式第二节:变化分节歌:分节歌的一种变化形式,每一段歌词的音乐不完全相同。
分节歌两种不同性质的变化:第一种:变化仅仅发生在某一段歌词的音乐当中,其余各段歌词的音乐保持不变。
(舒伯特《鳟鱼》)第二种,每一段的歌词旋律基础相同,织体发生变化。
组织变化包括纵向,横向,纵横两方面变化(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欢乐颂》)第二章通谱歌通谱歌:作曲家谱写多段歌词的歌曲时,为了要用音乐来表现歌词内容的细节,常常把每段歌词谱成不同的音乐,这样的歌曲就叫通谱歌。
*不同的作曲家为同一个词谱写的歌曲,可以是分节歌,也可以是通谱歌,是由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决定的。
叙事歌曲:《魔王》舒伯特,来自歌德叙事诗第三章进行曲进行曲:起源军队行进时所演奏的音乐,用来发扬军威、鼓舞士气,为了配合行进的步伐,节奏通常采用2/4,4/4、6/8成双的拍子。
18世纪以后,进行曲体裁从行军时所用的军队进行曲扩大到了用于各种场合的队列音乐,如节日进行曲,婚礼进行曲(瓦格纳的歌剧《仲夏夜之梦》),丧葬进行曲,加冕进行曲,宗教进行曲。
最著名的丧葬进行曲:1、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第二乐章2、贝多芬《降A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3、肖邦(《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第四章小夜曲小夜曲:中世纪欧洲游吟诗人在月明之夜用吉他和曼驼林,在贵妇人的窗下且弹且唱,倾诉爱情,所唱的歌曲就称小夜曲。
小夜曲包括:1、声乐小夜曲(舒伯特声乐套曲《天鹅之歌》中第四首《小夜曲》)2、器乐小夜曲(海顿《F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也称《小夜曲四重奏》)3、讽刺性小夜曲19世纪浪漫派作曲家的笔下,小夜曲的题材开始扩大。
不仅可以抒情,也可以叙事,讽喻,表现幽默和风趣。
还有一种小夜曲在太阳初升的时候,在情人的窗下演唱。
第五章圆舞曲(华尔兹)圆舞曲(华尔兹):是一种三拍子的旋律,起源于德国民间的伦德勒舞,现在是世界各地的交谊舞。
19世纪初,跳舞被认为是不道德的,不被社会所认可。
圆舞曲风格和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三类:①古老的缓慢的圆舞曲,一对对舞伴像散步一样,优游自在的跳这种舞。
②维也纳圆舞曲,旋转动作急速,使人看了眼花缭乱,而且三拍子中第二拍子比正规的节拍要稍早出来,推动舞蹈的律动,显得更加活跃。
③法国的圆舞曲,由3/8拍或3/4拍慢圆舞曲,6/8拍快圆舞,速度依次逐渐加快,慢和快都有跳跃的动作。
韦博的《邀舞》原是钢琴作品。
肖邦的圆舞曲,是个独立的作品,不是用来伴舞的,总共有14首,有华丽的音乐会圆舞曲,也有以圆舞曲节奏作为基础诗化的圆舞曲。
小约翰斯特劳斯,圆舞曲之王。
如《蓝色的多瑙河》等,他的圆舞曲都有一个漂亮的题目,但与音乐内容并无联系。
圆舞曲也是芭蕾舞中最常用的古典舞曲,在歌剧中的独唱、合唱、重唱也常常采用圆舞曲的题材。
在小歌剧、轻歌剧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标题音乐中也有不少出色的圆舞曲,如柏辽兹《幻想交响曲》中第二乐章(描写艺术家置身于舞会之中)怪诞圆舞曲:圣桑的交响诗《骷髅之舞》圆舞曲源出民间,和人民生活紧密相连,早期大多都是大调性的,旋律清新流利,活泼欢畅,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19世纪后半叶,欧洲资产阶级逐渐走向衰退,悲观失望的情绪逐渐滋长,忧郁伤感的情绪加入圆舞曲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艺上出现了脱离现实生活,表现捉摸不定的感觉和虚无缥缈的幻觉,音乐和这种倾向的文艺结下姻缘,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的著名作品《忧郁圆舞曲》就是一个例子。
圆舞曲不过是许多音乐体裁中的一种,但200年来,圆舞曲的演变是文艺思潮和音乐风格演变的一个缩影。
第六章序曲第一节歌剧序曲:原来是在戏剧、歌剧清唱剧、话剧、开场前演奏的管弦乐曲。
17世纪后半叶,戏剧序曲有两种形式:①早期法国歌剧常用的法国序曲,由庄严的慢板开始,继以活跃的赋格适的快板,最后又回到慢板。
②那不勒斯歌剧常用的意大利序曲,由快-慢-快三部分组成。
到了古典主义时期,序曲的形式逐渐定性为奏鸣曲式的快板,同时除戏剧序曲之外,还产生了脱离戏剧而独立的音乐会序曲,在音乐会序曲产生以前,戏剧序曲有时也可以单独在音乐会上演奏的。
歌剧序曲和内容的三种关联:①序曲只概括了表现了歌剧的基本气氛和基本情调,(悲剧气氛和喜剧气氛)②刻画了人物性格和戏剧冲突,成为了全剧的缩影③把歌曲中重要的主题串连在一起,成为了歌剧音乐的集锦第二节音乐会序曲:独立的音乐会戏剧大多都是标题音乐,出现于19世纪初叶。
第七章古典组曲古典组曲:16世纪到18世纪,欧洲民间舞蹈和舞曲被吸收到宫廷和贵族社会中,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成为了古典舞曲:有慢的双拍子舞曲如阿勒芒德、快的双拍子如加沃特苏格兰舞曲,慢的三拍子的萨拉班德,中等速度三拍子的小步舞曲,快的三拍子或复拍子舞曲如库朗特、吉格。
作曲家仿造这个办法,把几首不同速度不同节拍不同风格的舞曲结合在一起,称为室内奏鸣曲或者组曲。
这种组曲供键盘乐器和弦乐器或乐队演奏,这些就是现在所称的古典组曲。
典型的古典组曲通常包含四首基本舞曲:第一首慢的四拍子阿勒芒德、第二首快的三拍子库朗特、第三首慢的三拍子萨拉班得、第四首快的三拍子或复拍子的吉格。
他们的速度、节奏、风格形成对比,但调性统一。
最慢的是萨拉班得。
巴赫有:六首法国组曲,六首英国组曲,六首帕蒂塔,阿勒芒德,起源于德国。
库朗特有两种形式:法国式,3/2拍子或6/4拍,意大利式3/4拍或3/8拍。
萨拉班得,起源于西班牙。
加沃特和布列,小步舞,源于法国的民间舞。
波洛奈兹源于庄严的宫廷舞,是三拍子波兰舞曲。
吉格是一个非常活跃的舞曲,起源于意大利或英国。
古典组曲盛行于巴洛克时期第八章民族组曲民族组曲:民族组曲产生的时代是19世纪中叶,背景:东欧和北欧各国民族民族运动蓬勃发展,随着民族意识的日益高涨,兴起了以复兴民族音乐为标志的民族乐派。
主要的素材来自民歌和民间舞蹈的民族组曲,在民族乐派的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鲜明生动的音乐反映人民风俗的生活,表现民族的性格和气质。
作品:捷克德沃夏克1879年《捷克组曲》(包括五个乐章用小乐队演奏:第一乐章前奏曲—田园曲、第二乐章波尔卡捷克人民风俗生活画、第三乐章索塞茨卡活生生风俗画、第四乐章浪漫曲、第五乐章富里安特一副气韵生动的民族风情画。
)法国圣桑、1880年阿尔及利亚组曲俄国里姆斯基-科萨科夫1887年西班牙随想曲(五个乐章:第一乐章取材于西班牙西北部阿斯土里斯亚的黎明小夜曲或称晨歌,原是一首民间器乐曲、常用风笛演奏、并伴小鼓的鼓点、作曲家将它处理成一首活跃的舞曲,充满了力量和光辉。
第二乐章原来是一首抒情的变奏曲、主题取材于舞蹈歌曲,这首舞蹈歌曲原叫“黄昏舞曲”第三乐章是第一乐章的再现,只是把调性移高、第四乐章,场面和吉普赛歌曲、是一个华彩缤纷的即兴性乐章、第五乐章叫“凡丹戈舞曲”、三拍子舞曲)美国马克道儿1895年印第安组曲、罗马尼亚埃内斯库1897年交响组曲罗马尼亚之诗、法国拉威尔1908年西班牙狂想曲、犹太米约1921忆巴西组曲英国沃恩威廉斯1923年英国民歌组曲古典组曲和民族组曲之间的联系:1、古典组曲中的舞曲原来也源自民间,到了17、18世纪,阿勒芒德、吉格等舞蹈在现实生活中已经绝迹,只留下了舞蹈音乐(舞曲),成为一种单独的器乐曲,所以古典组曲的音乐语言比较抽象,同民族风情没有直接的联系。
2、民族组曲取材于当代的民歌和民间舞蹈,鲜明生动的音乐既反映人民的风俗生活,又表现了民族的性格和气质。
第九章集成组曲集成组曲:时间:是从十九世纪后半叶开始,西方作曲家常常从歌剧、舞剧、配剧音乐或者电影音乐中精选出几段音乐改编成一套组曲,称为集成组曲。
例如:1、取自于歌剧音乐的匈牙利作曲家、科达伊《哈里.雅诺什组曲》、2、取自于舞剧音乐的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三套罗密欧与朱丽叶组曲、3、取自于配剧音乐挪威作曲家格里格两套《培尔金特组曲》(第一乐章《朝景》、第二乐章《奥赛之死》、第三乐章《阿尼特拉舞曲》、第四乐章《在山魔的宫中》、第二组曲四个乐章①诱拐新娘或英格丽特的悲叹②阿拉伯舞曲③培尔金特的归来又称海上风暴之夜④索尔维格之歌:是一首主歌和副歌的分节歌)、4、取自于电影音乐的普罗科菲耶夫《基日中尉组曲》第十章标题组曲标题组曲:十九世纪中叶以后,除了民族组曲以外,还有按照标题内容构思的标题组曲,其常常采用文学体裁,美国作曲家格罗菲的大峡谷组曲,描绘自然景观的标题音乐,分①日出、②五光十色的光漠、③山间小径、④日落⑤暴风雨五个乐章。
拉威尔《鹅妈妈组曲》大多取材于法国童话作家佩罗、奥努瓦夫人、博蒙夫人,有五个乐章,第一乐章《林中睡美人的帕凡舞曲》取材于佩罗童话《睡美人》第二乐章《小拇指》、第三乐章《丑姑娘和瓷偶女王》选自奥努瓦夫人的绿色小蛇,第四乐章《美人与野兽的对话》,选自《美女与野兽》,最后一个乐章《仙境般的花园》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舍赫拉查德交响组曲》1888年(第一个乐章《海洋和辛巴德的船》、第二章节《卡伦德王子的叙述》第三乐章《青年王子和公主》第四乐章《巴格达城的宴会》)柴可夫斯基的睡美人取材于睡美人奥贝尔的蓝色森林第三幕取材于睡美人第十一章歌剧歌剧:是用声乐、器乐来表现剧情的一种戏剧作品,产生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因时代分为正歌剧、趣歌剧、喜歌剧、大歌剧、轻歌剧、以及乐剧等类别。
1、正歌剧:盛行于18世纪的意大利,并且传播到了欧洲各国,大多取材于神话,或是历史故事。
正歌剧的结构分为三幕,每一场先用喧叙调,铺垫叙述主题,然后再用咏叹调,刻画人物性格思想感情,音乐注重华丽的演唱技巧,为了迎合宫廷的艺术趣味。
2、趣歌剧:是意大利的喜歌剧,18世纪30年代,慢慢脱离正歌剧,进行独立的演出,并流传到欧洲各国。
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正歌剧慢慢消亡。
趣歌剧盛行欧洲许多国家,取材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喜剧性故事,音乐生动活泼,常常用一种急口令式突出喜剧特点。
如:塞尔维亚理发师罗西尼第一幕中男低音费加罗的演唱曲。
3、喜歌剧:产生于法国,在18世纪初,最初起源于闹剧或是讽刺剧的加唱,唱的是法国流行歌曲的曲调,在意大利趣歌剧的影响下,发展成为演唱创作歌曲的喜剧,歌剧中有很多对白,用生活语言说出来,题材有喜有悲,最著名的是法国作曲家比才的卡门(悲剧喜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