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书信称谓

古代书信称谓

古代书信称谓篇一:古代书信礼仪知识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之二十二不见面的礼仪:书信书信历史?在日常生活中,古人以“自谦而敬人”为原则,因而要借助于各种礼仪来体现之。

当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见面,只能将情感诉诸笔墨,托诸邮驿时,礼仪依然不可或缺,字里行间,揖让进退之态不仅依然可见,而且显得更为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从而形成了富于中国特色的书信文化。

书信历史?我国的书信史源远流长,战国时期乐毅的《报燕惠王书》、鲁仲连的《遗燕将书》、都已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但先秦两汉人写信,形式比较随便。

至迟到魏晋时期,开始有人撰作“书仪”,就是各类书信的格式,以供他人写信时套用。

书信格式一封通常意义上的书信,至少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正文祝愿语署名敬称敬称的方式很多,比较常见的方法之一,是将古代爵称等转换成敬称。

例如:“君”转化为比较宽泛的敬称:称父亲为家君,称已故的祖先为先君,妻子称丈夫为夫君等等。

也可以用作对他人的尊称。

对方德高望重,可以在他的姓之后加“公”字,称为“某公”,当今中国的知识界还有这种用法。

“卿”用作尊称,先秦就已出现,如荀况(荀子),时人尊称“荀卿”,就是大家最熟知的例子。

《梁书·吉翂传》“主上知尊侯无罪”,此处的“尊侯”是指对方的父亲,这一用法在书信语言中还时有所见。

敬称称呼对方配偶、子女也有相似的做法。

人们常常把对方的配偶称为“夫人”;“公子”用于尊称对方的儿子,而将对方的女儿称为“女公子”。

敬称称呼他人的亲戚,一般在称谓前加“令”字,也可以在称谓前加“贤”字。

旧式书信还往往用“台”字来表示尊敬。

与敬称相呼应,书信中凡涉及对方的事物都要用敬语。

书信中一般不要出现你、我、他之类的代词,这也是简慢或者缺乏文采的表现,凡是遇到类似的地方,应该酌情处理。

谦称对他人用敬称,对自己用谦称,是中国人的传统。

古人每每用“臣妾”作为谦称。

对自己的父母固然要敬重,但在与他人提及自己的家人时,就不能用敬称,而要用谦称,一般是在称谓之前加一“家”字;如果父母已经去世,则对人要称“先父”、“先大人”、“先母”对比自己年龄小的,则可以称“舍弟”、“舍妹”等。

对他人称呼自己的妻子,一定要用谦称。

提称语用于父母:膝下、膝前、尊前、道鉴用于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尊右、道鉴用于师长:函丈、坛席、讲座、尊鉴、道席、撰席、史席用于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惠鉴用于同学:砚右、文几、台鉴用于晚辈:如晤、如面、如握、青览用于女性:慧鉴、妆鉴、芳鉴、淑览思慕语书信的功能之一是沟通彼此地情感,因此,在提称语之后不直接进入正文,而是要用简练的文句述说对对方的思念或者仰慕之情。

思慕语中使用最多的,是从时令、气候切入来倾吐思念之情。

例如:云天在望,心切依驰。

相思之切,与日俱增。

望风怀想,时切依依。

仰望山斗,向往尤深。

风雨晦明,时殷企念。

寒灯夜雨,殊切依驰。

瘦影当窗,怀人倍切。

书信中的平和阙父母亲大人膝下,谨禀者:男离家后,一路顺利,平安抵达学校,可纾廑念。

惟思双亲年齿渐高,男在千里之外,有缺孺子之职。

伏望训令弟妹,俾知料理家务,或有以补乃兄之过。

王阿姨家已去看望过,家中老幼平安,嘱笔问好。

专此谨禀,恭请福安。

男某某谨禀某月某日书信中的平和阙师生之间的称谓学生称呼老师,最普通的是夫子、函丈学生自称自称生、受业。

老师称呼学生:如果对方是自己正式的学生,并向他传授过学业,可以称之为“弟”;如果彼此虽有师生名分,但没有授过课,则老师一般称学生为“兄”。

祝愿语及署名敬词祝愿词:用于父母:恭请○福安。

叩请○金安。

敬叩○禔安。

用于长辈:恭请○崇安。

敬请○福祉。

敬颂○颐安。

用于师长:敬请○教安。

敬请○教祺。

敬颂○诲安。

用于平辈:顺祝○时绥。

即问○近安。

敬祝○春祺。

用于同学:即颂○文祺。

顺颂○台安。

恭候○刻安。

用于女性:敬颂○绣安。

即祝○壼安。

恭请○懿安。

祝愿语及署名敬词旧式书信在落款之后,一般还要根据彼此关系写敬词(或称启禀词)对长辈:叩禀、敬叩、拜上。

对平辈:谨启、鞠启、手书。

对晚辈:字、示、白、谕。

信封用语在纸张发明以前,古人用帛或竹简、木板作为书写材料,故书信又称书简、尺牍。

在今天的书信用语中,还残留着某些早期书简的专门用语“检”、署”、“缄”。

信封用语书写收信人的称谓,除了一定要用尊称之外,至少还有两种表示尊敬的用法:其一,在收信人姓名、称谓之后用”俯启”、“赐启”等用语,表示请求对方开启信封。

其二,使用“某某先生将命”之类的用语。

关羽与曹操书羽少事皇叔,誓同生死;皇天后土,实闻斯言。

前者下邳失守,所请三事,已蒙恩诺。

今探知故主现在袁绍军中,回思昔日之盟,岂容违背?新恩虽厚,旧义难忘。

兹特奉书告辞,伏惟照察。

其有余恩未报,愿以俟之异日。

廖承志致蒋经国信经国吾弟: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

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载。

幼时同袍,苏京把晤,往事历历在目。

惟长年未通音问,此诚憾事。

近闻政躬违和,深为悬念。

人过七旬,多有病痛。

至盼善自珍摄。

……人到高年,愈加怀旧,如弟方便,余当束装就道,前往台北探望,并面聆诸长辈教益。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

老夫人前请代为问安。

方良、纬国及诸侄不一。

顺祝近祺!廖承志1982年7月24日汪道涵之辜振甫悼函辜严倬云女士如晤:惊悉振甫先生遽归道山,哲人其萎,增我悲思。

振甫先生致力于两岸关系凡一十四年,夙慕屈平词赋,常怀国家统一,私志公义,每与道涵相契。

汪辜会谈,两度执手;九二共识,一生然诺。

而今风飒木萧,青史零落,沪上之晤,竟成永诀。

天若有情,亦有憾焉。

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

期我同胞,终能秉持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之谛,续写协商与对话新页。

庶几可告慰先生也。

深望女士与子侄辈节哀顺变,善自珍摄。

篇二:古代书信别称用书写的工具来指代:尺翰、书翰、札翰、华翰。

翰,本义是指鸟羽。

古时曾用羽毛为笔,故用翰代称笔,翰墨就是笔墨,翰池就是笔砚。

写信要用笔,因此用与此相关的字词和翰构成双音节词来代称书信,例如尺、书、札等。

《魏书·夏侯道迁传》:道迁虽学不渊洽,而历览书史,闲习尺牍,札翰往还,甚有意理。

华翰,是取华美观、精华、有文采之义,用来表示对别人书信的敬称。

唐刘禹锡《谢窦相公启》:每奉华翰,赐之衷言,果蒙新恩,重忝清贯。

用书信的包装来指代:函、缄(缄札、缄素)、书筒、双鲤(双鲤鱼、双鱼)。

函,是指封套,相当于现在的信封,一封信就称为一函。

《三国志·魏·刘晔传》:(曹操)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数十至耳。

缄,是指用来捆绑器物的绳索,而用绳索的目的是将器物密封或封口,书信一般是具有保密性的,也需要密封,因此就用缄来代称书信。

宋王禹偁《回襄阳周奉礼》:两月劳君寄两缄。

缄札和缄素字面意思就是用绳索将写好字的木片、丝帛捆扎起来,表明是密封好的书信。

唐李商隐《春雨》: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明张羽《怀友》:携赏邈难期,庶望遗缄素。

书筒,是指盛书信的邮筒,也用来代指书信。

宋赵蕃《呈季承》:但恐衡阳无过雁,书筒不至费人思。

双鲤,是指用两块雕刻有鲤鱼图案用来放书信的木盒,也就是书信的封套。

唐刘禹锡《途中送崔司业使君扶持赴唐州》: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

也有称为双鱼的,唐杜甫《送梓州李使君之任》:五马何时到,双鱼会早传。

篇三:古代书信常识古代书信常识称谓后附提称语,用于文言书信,如,运使学士阁下、虹生十四兄亲家年大人情右;再如,某公道席、某先生台鉴、母氏慈鉴、贤弟如晤,等。

现将常见提称语列表如下:这里再对较常见的提称语约略作些解释。

足下古代最初用为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

膝下旧时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

人幼时常依于父母膝旁,家书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对父母的亲爱、眷依之情。

垂鉴赐鉴钧鉴尊鉴台鉴鉴,即古代镜子,有审察的意思。

用作书信提称语,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

垂,含居高临下之义。

赐,上给予下叫做赐。

钩,古以钩陶喻国政,后称宦官多冠以钩宇。

垂鉴、赐鉴、钧鉴,多用于对上、致年高德韶者的信中。

尊鉴,可用于尊长,也可用乎辈。

台鉴适用较广,“台”有“高”义,对熟识或不熟识的尊长、平辈,皆可使用。

勋鉴道鉴大鉴英鉴伟鉴雅鉴惠鉴对身居高佼、有功勋业绩者,可用“勋鉴”。

对道德君子、望重学者,可称“道鉴”。

大、英、伟、雅,含高尚、美好、不凡、不俗的意义,宜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惠鉴”,就是赏阅的意思,但语意分量较“赐鉴”为轻,适用于一般书信,师长对已独立的后辈学子,也可用此客套。

慈鉴爱鉴双鉴芳鉴致母亲,可称“慈鉴”。

夫妻,或情意亲密的男女之间,可用“爱鉴”。

给友朋夫妇二人之信,可用“双鉴”。

女子间往来书信,可用“芳鉴”。

礼鉴给居丧者信,用“礼鉴”。

如,爱国之士李公扑遇害后,周恩来等致其夫人唁函即称“张曼筠女士礼鉴”。

公鉴共鉴同鉴用于致团体或多人的信函,可于所列人名之后,书“诸先生共鉴”等。

道席讲席教席撰席著席史席席,席位。

道席,多用为学生对师长的尊称。

讲席、教席,也是对从事教育、讲学者的敬称,但用于平辈间,写信人与受信人不必有师生关系。

撰席、著席、史席,都用作对文士的敬称,文人间也常互用。

撰,即著述。

史,指有著作传世垂史。

览阅知悉一般用于长对幼、前辈对晚辈的称呼之后。

启辞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启辞理应属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旧时尺牍中,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语,在现时书信中还常可以看到,所以将此单独提出,分两类举例以供参考: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

如:敬禀者写信人自称是恭敬地禀陈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禀告的话,用于致父母尊长的信,如“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跪禀者义同“敬禀者”,用于子孙对尊长。

即禀者同上。

敬启者写信者自谦为恭敬地陈述事情的人,表示请对方允许自己告诉下面所写的内容。

既可用于同辈,也可用于下对上。

谨启者谨,是谨慎、郑重的意思。

用于同辈。

径启者径,这里是直截了当的意思,一般公私书函通用。

拜启者拜,表敬词。

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敬呈者与“谨呈者”,皆用于下对上的公私书函。

恳启者用于平辈,表示下面信文将写求助于对方的内容。

兹启者兹,这里,现在。

兹启,意即今在此陈述。

态度客观平和,不含明显敬意。

哀启者向亲友报丧的书信用此。

复禀者用于对尊亲或上级的回信复禀。

对平辈可用“再启者”。

专启者用于专谈某实事的书信。

根据具体情况,或作寒喧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如:顷诵华笺,具悉一切。

忽奉手教,获悉一是。

奉诵钧谕,向往尤深。

顷获大示,井所赐物。

惠书奉悉,如见故人。

幸承明教,茅塞顿开。

披诵尺素,谨表葵私。

数获手书,至感厚爱。

展读琅函,甚感盛意。

接阅华简,幸叨莫逆。

捧读德音,喜出望外。

手教敬悉,词意深美,一启蓬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