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年级第一学期上册数学教案

一年级第一学期上册数学教案

一年级数学第一学期


2010年9月~2011年2月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一)10以内的数;
(二)10以内数的加减法;
(三)20以内的数及其加减法;
(四)物体的形状;
(五)整理与提高。

二、学期目标:
1、10以内数的计数与表达,能将物体按功能进行分类并给予标记,理解几个和第几个的概念,会进行排序,会比较并填上“》”、“《”、“=”,会认识数射线进行简单的标数。

2、掌握10以内数的分拆,了解加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并理解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体验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会在数射线上做加减法,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

3、认识11-20各数,并会按规则计数,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熟练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理解算法的多样性。

4、认识基本的几何物体形状,会按照形状进行简单的分类。

5、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会通过学具的操作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6、继续结合学科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

三、教学重点:
1、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学会表达;
2、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加减法,理解算理;
3、对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初步感知,并会分类;
4、学生能自主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
数射线的认识;在数射线上做加减法。

五、教学准备:
教材、教学参考、练习册、学具、多媒体课件。

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小学一年级《数学》学科进度安排表
2008.8
具体采取措施
1、认真依照二期课改的工作精神,明确教学改革的目的意图,掌握教材的改革方向和编排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认真制定教学计划,认真备好每堂课。

2、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以动手+动口+动脑三者结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适应新教材改革的方向。

3、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要在教学中充分调动该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培养他们质疑问难的能力,并教育他们帮助学习落后生共同进步。

4、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要多调动这批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多鼓励多表扬,并做好与家长的联系工作。

5、加强算理算法的口头表达训练,不追求唯一的思维过程,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6、上好每堂课,及时的做好反思,认真写好教学随笔,并做好日常教学中的一些细节想法的积累。

第一单元分析
单元名称:10以内的数
单元目标:
1、1~10以内的数的印入,计数与表达,通过听来确定声音的次数,声音有先后的次序,将手摸到的物体个数记录下来。

2、会按功能分类并给予标记,并会按形状、颜色、大小、形态等进行分类并计数,将分的过程与理由说一说。

3、学会数目的各种表达方法,加强数字书写练习。

4、描述、搭建、计数与交流,数学交流。

5、对5~10的认识,5与10关系的认识,并了解零的意义。

6、利用双色片来掌握10以内数的分拆。

7、会用1~10各数进行编号,认识和学习使用序数词,掌握序数的书写方法。

8、通过两两配对和通过数数指导学生进行集合的比较,并能根据长度和个数进行大小的比较,并会用“》”“《”“=”书写自然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9、认识数射线,会在数射线上标数。

单元重点:
1、培养学生积极发散的思维方式,积极交流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善于利用学具掌握学习的习惯。

3、掌握数的大小与多少。

单元难点:
1、指导学生进行分类,并会进行不同的分类,将出分类的理由。

2、数射线的初步认识。

第二单元分析
单元名称:10以内数的加减法
单元目标:
1、有规律地掌握10以内数的一切分拆的可能性,并理解加法的含义(组合)。

指导学生用个数上的变换来表示添加的行为,理解加法的含义(添加)。

2、通过两个数的差别,指导学生通过子集到所要求的母集以一个数量上的补充
而得到,也可以通过计算条片对所要求的总长的补充而得到。

3、指导学生理解减法运算的实际含义(取走和去掉),加强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
和训练。

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4、帮助学生理解求和与求差的关系,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进一步在、、数射线上建构加法运算和减法运算,切实理解其内在的真实含义。

5、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练习。

单元重点:
1、10以内加减法的含义。

2、利用已经建立的数射线上做加减法的模式指导学生练习。

3、运用学具协作学习的能力。

单元难点:
1、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和表达能力。

2、两个数的差别和添加的教学。

3、在数射线上做加减法的练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