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咏怀诗》一、意旨遥深的诗人:阮籍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
时代状况:玄学。
篡权。
战乱。
黑暗。
竹林七贤:怀县(今属河南省)的山涛、向秀,尉氏(属陈留郡,今属河南省)的阮籍、阮咸,铚(zhì)县(今属安徽省)的嵇康,沛国(今安徽宿县西北)的刘伶,还有林沂(yí)(今属山东省)的王戎。
在“竹林七贤”中,山涛和王柔虽然很崇奉老庄的道家哲学,但也非常热心于名位利禄,所以,他们二人的生平在“竹林七贤”中比较富贵、显达,而不以文学著称,也没有留下很多好作品。
向秀、刘伶、阮咸虽然留下一些作品,但不算很多,只有向秀的《思旧赋》、刘伶的《酒德颂》等较为著称。
在七贤中,真正倜傥不群,富有个性,而且在文学上有较大成就的自然就是嵇康和阮籍了。
这两个人的作品风格完全不同,阮籍的风格是寓意遥深,志气旷逸。
前人评他们二人的诗说:“嵇诗清峻,软旨遥深。
”意思是说嵇康的诗清新、峻切,阮籍的诗意旨遥远、深微,难以测知。
如果从诗歌的艺术价值来说,嵇康的诗虽然也写得很好,但是,写得过于直率了,缺乏含蓄,没有蕴藉;阮籍的诗虽有一份哀怨之意,但很有节制,很含蓄。
所以阮籍的诗富于蕴藉、沉挚的意趣。
因而,在竹林七贤之中,在“正始时代”的作家之中,阮籍的文学成就是第一位的。
阮籍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
阮瑀“工于诗文、长于书札”,诗、文和书信都写得很好,曾担任过曹操的记室。
历史上记载:阮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喜怒不形于色”。
这是因为他所处的魏晋之交的乱世,不如此不足以远祸全身。
阮籍的性格,一方面他的生活非常放浪,秉赋有豪放的志意,不受一切外在的礼法的拘束。
另一方面,他为了能够在衰乱之世委曲求全地保全自己,而在内心非常有节制。
阮籍的诗之所以写的如此寓意遥深,他的为人之所以这样喜怒不形于色,正是因为他有两种相反的情感的缘故。
关于阮籍的为人,历史上记载说,他“内心淳至,以孝称,而疏于礼法”。
虽然他外表上行为放浪,而内心却是非常淳厚、非常笃挚的,并且以孝顺著称。
有一天,阮籍正和一位朋友下棋。
这时,有人把他母亲死了的消息告诉他,他的朋友想要停止下棋,但他却对下棋的朋友说,请终此局。
下完这盘棋,他就放声一恸,呕血数斗,而且“哀毁骨立,杖而后起”。
当时人们以吊丧为重,当中书令裴楷来吊祭阮籍母亲之丧时,阮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
既不给裴楷答礼,也不哀哭。
裴楷仍然尽他的吊丧之礼。
当时有人问裴楷,既然阮籍没有给你答礼,你为什么还尽丧之礼呢?裴楷回答说,阮籍那样的人物是在礼法以外的,他可以像他那样行事;我们是一般的寻常人,是在礼法以内的,是应该遵守礼法的。
此外,阮籍疏于礼法,他遇俗士则白眼沉默,遇知己就以青眼相对。
嵇康的哥哥来见阮籍,他就以白眼相对;嵇康自己来见阮籍,就以青眼相对。
历史上还记载,阮籍“口不臧否人物”。
当时有人故意与阮籍谈话,像当年谗毁嵇康的钟会,也非常忌恨阮籍。
钟会当时任司隶校尉,他“数以时事问之”,多次让阮籍对当时正事进行评论,希望从阮籍的口中得到他对当时一些人物的批评作为把柄,然后再给阮籍加上一些罪名,而阮籍绝口不臧否人物,“皆以酣醉获免”。
(司马昭替他的儿子司马炎向阮籍求为婚姻,要阮籍把他的女儿嫁给司马昭的儿子,阮籍知道司马昭的用意之后,便常常饮酒,一醉达60天之久,使司马昭没有机会谈及此事。
)历史上还记载,阮籍好读书,爱山水,常任意出游,“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
”他喜欢读书,也喜欢游山玩水。
他常常任意地驾上车出游,但不按着一般人所经过的路径走,而是任意而行,当走到途穷无路可走的时候,就恸哭着转回来。
历史上海记载,阮籍有一次登上了当年刘邦与项羽作战的广武山,当他目睹旧时楚汉相争的作战遗迹时,不禁叹息道:“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他是在感叹在一个衰乱的时代,没有一个真正伟大的英雄人物能够拯拔、能够救济正处于水火涂炭之中的人民。
他对时代危亡的慨叹和失望的悲哀之情,都在这两句话中深深地表现出来。
阮籍好老庄,然而他曾经屡次出仕,(比如他做过太尉蒋济的掾属,做过尚书郎,步兵校尉),是为什么呢?一方面,他有放浪不羁的一面,对当时的时代非常失望、不满,但另一方面,他又有一种委曲求全的苦心,能够节制自己。
所以,他屡次出仕又屡次辞官,正好可以看出他内心矛盾挣扎的痛苦。
在七贤中,阮籍是内心最为矛盾、最为痛苦的一个人。
因此,他常常“夜阑酒醒,难去忧畏,逶迤伴食,内惭神明。
耿介与求生矛盾,旷达与良知互争,悲凉郁结,莫可告喻。
对天咄咄,发为诗文”。
老庄哲学的旷达与他良知上所忍受的悲苦互争,内心真是“悲凉郁结”,而这种痛苦又没有一个人可以诉说,所以就把内心的零乱、悲苦用诗文表现出来。
阮籍在政治上有雄心壮志,但他不满司马氏的所作所为,不愿依附司马氏,又怕遭祸而不敢公然反对。
他崇尚老庄的自然无为,蔑弃礼法;对司马氏提倡儒家礼教的一套虚伪行径,深为反感。
他有才能,有志向,但无法施展,所看见的是恐怖的屠杀和虚伪的礼法。
哀伤、苦闷、恐惧、绝望包围了他。
他写下了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充分表现了他那孤独苦闷的心情,同时隐隐约约地对时政和上流社会的丑恶现象进行了讽刺,忧生和愤世构成了他诗作的主题。
他的诗语言比较质朴,不假雕饰,但因对许多丑恶现象不敢明言,隐约其辞,因此不少篇章的内容显得深晦难晓。
他的诗在展示内心世界的丰富复杂性方面,在深入表现诗人的个性方面,堪与曹植的诗比美。
二、咏怀诗阮籍咏怀诗共有82首。
所谓“咏怀”,就是抒写怀抱的意思,内心之所感动的,内心之所思想的,都可以抒发出来。
阮籍的82首咏怀诗,不是作于一个时候,而是“因物因事,情动于衷而见于吟咏。
内多忧时愤激之言,而出于隐喻象征,迂回吞吐,耐人寻味”。
前人的评价:钟嵘《诗品》:“《咏怀》之作,可以陶性灵、发幽思。
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洋洋乎会于风雅。
”又说:“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指出阮籍的诗,言语字句所写的景物好像就在我们耳目之前一样,而它其中所蕴含的情意,其寄托像八荒一样的遥远,很难搞懂他的主旨是什么。
晋宋之交的诗人颜延年在他的《咏怀诗注》中说:“嗣宗身事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
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
百代之下,难以情测。
”清代的陈沆在《阮籍诗笺(jiān)》的开头引用颜延年上面的那些话,接着说:“今案软公登临广武,啸傲苏门。
远迹曹爽,洁身懿、师。
其诗愤怀禅代,凭吊今古。
盖仁人志士之发愤焉,岂直忧生之嗟而已哉。
”陈沆说,阮籍的诗并不仅仅是颜延年所说的写人生的忧患艰难而已,而是仁人志士的作品,具有非常深远的含义。
三、夜中不能寐“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表面意思是说,作者半夜睡不着,做起来弹琴而已。
却蕴含着他内心的忧思烦乱,他那想要求得抒发,想要求得解脱、寄托的努力和挣扎都表现在其中了。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衿。
”帷:帐幔、帘幕。
在这指窗帷。
鉴:照天上的明月照在这薄薄的窗帷之上。
然而,阮籍所写的明月照在窗帷之上,还蕴含着他此时此刻内心的一种触发,内心的一份感动与哀伤。
因为月亮这个意向,会引发诗人一份寂寞、惆怅、哀伤的感情。
(举头望明月。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玉阶怨》)清:凄清衿:衣服的前衿,正当胸怀的所在。
这里是说这时又有凄清、寒冷的夜风直吹到我的衿怀之内。
这种寒冷,不仅仅是身体所感受到的寒冷而已,而且是他内心之中一份寒冷的感受。
“孤鸿号外野,朔鸟鸣北林。
”鸿:是雁中最大的一种。
这种鸟飞得很高,飞得很远。
鸿雁是常常成群结伴地飞翔,或者排成“一”字,或者排成“人”字。
而有时会有一只失群的孤雁,它孤独地一个人,所以是孤鸿。
这一句表面上写他耳朵听到的孤鸿的号叫,其实是他内心的孤鸿的感觉。
他说我听到那孤鸿在悲鸣,在哀号,在什么地方哀号呢?在辽远的旷野之上。
朔:指北方。
朔鸟,就是指北方的鸟。
然而“朔”还有“寒冷”的意思。
冬天的北风就是朔风,朔风就是寒风。
在这里,与其把它讲成北方的鸟,不如把它讲作寒鸟,是写在寒冷的冷风之中的寒鸟在悲鸣,在啼叫。
在什么地方呢?在北方的树林之中。
北方的树林是指寒冷的树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我在这个地方走来走去,将要看见什么,能见到什么呢?明月、清风、孤鸿、朔鸟。
但他说,他什么也没看到。
难道“明月、清风、孤鸿、朔鸟”都被阮籍一笔抹杀了吗?不是。
阮籍所说的不是这些,这些明月、清风、孤鸿、朔鸟所代表的是绝望,是幻灭,是悲哀,是寒冷,是孤独,他要挣扎着离开它们,然而,除了它们以外,他再也找不到什么了,没有一件事物能够给他带来温暖和安慰。
所以,他在徘徊与彷徨之中再也寻觅不到任何一件事物了。
在魏晋如此危亡、衰乱之世,我能够希求、盼望些什么呢?所以“忧思独伤心”。
他只有满怀忧愁、烦乱的一份情思,自己单独地伤心。
而且,这一份伤心是无可告喻的。
有谁能知道我的伤心,向谁倾诉我的伤心?他身仕乱朝,常恐遭祸。
他不敢把自己对时代的那一种黑暗、危亡的“愤怀禅代”的感觉向人诉说。
只有“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了。
意象与抒情四、嘉树下成蹊(xī)(其二)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嘉树:是美好的树,凡是一切美好的树,都可以称它是嘉树。
《史记·李将军列传》:“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有一些美好的树,树的下面就自然会走出路来的,这些树就是东园的桃树和李树。
这两句比喻美好繁盛的时代。
秋风吹飞藿(huò),零落从此始。
飞藿:“藿”是豆叶,即豆类的植物。
“飞藿”是指零落的豆叶。
——对比木本植物。
沈约解释这两句说:“风吹飞藿之时,盖桃李零落之日:华实既尽,柯叶又凋,无复一毫可悦。
”这两句是说,秋风吹在豆叶上,我们就感到万物零落从此就开始了。
比喻凋零、衰败的时代。
前面四句,我讲的只是表面的意思。
陈沆的《诗比兴笺》认为这四句诗是有一种比兴寓托的深意,陈沆说那是“司马懿尽录魏王公置于邺。
嘉树零落,繁华憔悴,皆宗枝剪除之喻也”,意思是说这四句诗比喻曹魏的宗室之被司马氏所剪除。
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
繁华:颜色美丽。
荆:一种落叶的灌木,它的茎是丛生的,大概有四五尺高,枝干很坚劲,古人常有人以荆木做手杖用。
堂:是一所房屋之中最中央的、最美好的、最高大的建筑。
杞:枸杞。
这两句是说,人世之间本来就是如此,一些盛衰兴亡的转变都是如此:一切繁华的事物都会有一个憔悴的结果和下场。
而厅堂之上就会长满荆、杞。
生——死;聚——散。
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
舍:舍弃之:代词,指零落、憔悴而长满荆杞的地方。
西山:用典。
是伯夷、叔齐当年隐居的地方。
伯夷、叔齐是商纣时代孤竹国国君墨胎初的两个儿子。
周武王灭了商纣之后,他们“义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
《史记·伯夷列传》说伯夷、叔齐临死之前作了一首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