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校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摘要:家庭教育是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这个社会细胞里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是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有计划与无计划相结合的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师引导儿童养成行为习惯的场所。
幼儿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学前儿童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规,思想观念以及积极的情感、行为与品格,引导他们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并且,由于幼儿教师在学前儿童心目中特有的神圣权威的地位,来自幼儿教师的各种引导与影响更容易被个体接受。
因此,可以说,角之其他影响学前儿童社会化的因素,幼儿园教育无疑在个体社会化发挥着核心主导的作用。
正文:随着社会竞争逐日上升,人们面临了许多问题,比如说:房价高、物价高、就业难,凡是家中有工作的人没人按时上下班,没有工作的人就想着出去打工或是其他出路。
这样一来幼儿就被爷爷奶奶带在身边,几乎现在每个家庭就一个孩子,所以他们就成了温室的花朵,不停地有人去浇灌,生怕孩子得到的不够多。
有的父母上班忙碌,下班回家就想着休息一下,疏于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
家庭和学校教育对学前儿童说都是很重要的。
让我们来看一个实例:有其父必有其子【《学前教育学》P69】晚饭出奇地顺利,小毛豆笔直地坐在餐椅上,不晃也不闹,说话很少,很快吃完了一餐饭。
不像平时,坐姿懒撒,话也说个没完,等到我们要收拾碗筷,他才吃到一半。
仔细观察,原来今天我先生起了变化,因为嗓子疼,所以整餐饭他都没怎么说话;因为天气热,后背出了汗,所以只好不在往椅子背上靠。
所以,小毛豆也有今天的好表现。
以前,因为小毛豆吃饭时话多,且在餐椅上没有坐相,说过多次,屡教不改。
最多当时有一点点用,挪挪屁股,很快又恢复原样,很让人伤脑筋,加上吃饭有磨蹭,吃到最后,只能等他。
曾经威胁他,如果再慢,我们吃过之后就收拾,不在等你了。
说到做到,还真的有一次他还没吃完,我们就收拾了碗筷。
因为事先跟他打过招呼,所以他的反应也不算强烈,眼睁睁看着我们全部拿走了,但其实他也并不挨饿,他还可以跟着爷爷奶奶去吃,或者去幼儿园。
我们生的坐姿,平时虽然也有些懒散,但也并觉得有什么不妥。
家,应该是一个人感觉最舒服的地方,他在外面很辛苦,回来放松放松也未尝不可啊。
可是,没想到小毛豆竟跟他学起来,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架子。
难怪怎么说小毛豆,他都改不掉坏习惯,原来症结都在我们大人。
只要大人改正,他自然也不消多说。
看着父子二人一改往日的慵懒,并排着一大一小,都规规矩矩地吃饭,一时觉得有些可爱和好笑,如果一直都这样下去该有多好啊!于是便向先生晚文以理,动之以情:为了孩子,你以后得像个绅士一样吃饭!从上述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家长的榜样作用对学前儿童的习惯养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是影响儿童身心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可见,家庭环境尤其是家长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儿童的一切发展首先都是从家庭开始的,在家庭过父母的影响与指导,儿童获得了最初的生活经验,社会知识,行为规等。
对学前儿童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家庭因素有很多、包括家庭结构、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经济条件、家长学历等等。
在诸多的家庭因素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
通过父母的教养方式把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道德规、期望等传授个儿童,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
教养方式的分类较多,这些方式比如说:溺爱、专制、明主、放任等。
孩子们从生活【《学前教育学》P68】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嫉妒之中,他就学会了嫉妒;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学会了负罪感;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成人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目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分享之中,他就学会了慷慨;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和正直中,他就学会了什么是真理和公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之中,他就会头脑平静地生活。
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人,生活环境(物理环境和精神环境)对人的个性形成具有极大的影响。
生活环境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具有极大的影响。
生活环境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总之,家庭的抚养方式对儿童的个性品质等方面的形式具有重要作用。
日本心理学家认为,父母如偶儿童采取保护,非干涉性,合理及宽容的态度,儿童就显示出具有领导的能力,积极的情绪、态度友好等个性品质;相反,儿童则显示出适应能力差、依赖、情绪不安等个性品质。
小塞德兹【《学前教育学》P243】小塞德兹和一群小伙伴在外面玩耍,这群小捣蛋用石头和木棍追打小动物,以此来取乐。
他们看到一只小猫,便开始打,可是小猫没有跑,蜷缩在一个墙角下,一动不动,全身发抖。
小塞德兹看到了小猫受了伤,便劝小伙伴们不要再虐待小猫。
他走上前去把小猫抱起来,小猫因骨折而惨叫不止,小塞德兹赶紧把小猫抱回家中,请求爸爸代他把小猫医好。
小塞德兹的爸爸找到早年的同学,这位同学是一位出色的外科大夫,治好了小猫的腿,小猫后来成了小塞德兹的好伙伴。
这件事对小塞德兹影响很大,看到被医治好的小猫不再痛苦,他由衷的感叹医生的伟大。
因为他知道,如果没有医生,那只小猫就永远也不会走路了。
鉴于这只小猫对孩子的震动,小塞德兹的爸爸便顺势引导孩子,说:“如果没有医生,不但小猫不能康复,人类也会有吃不完的苦头。
”这件事便让小塞德兹产生了当医生的念头,并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他14岁那年,小塞德兹在行医行业考核的初试中获得了合格的成绩,并最终成为了一名伟大的医学家。
小塞德兹在父亲的正确引导下最终成为伟大的医学家,但是如果当时小塞德兹的请求遭到父亲的拒绝,那么小塞德兹也许就走上另外一条截然不同的路,这也正是科学的家庭教育对于学前儿童的魅力所在。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成功的小塞德兹。
前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家庭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那是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而复杂的任务。
家庭通过向学前儿童提供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文化观念,从而形成了学前儿童特定的社会经验,情感倾向,认知基础和性格特征,使学前儿童朝着整个社会的教育目标发展,最终保证与幼儿园与社会的密切配合,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家庭教育直接关系到整个教育的质量和进程。
对于一个人的教育,并不能完全依靠学校和社会的影响,毕竟一个人的许多时候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尤其是学前儿童,可以说他们的绝大部分时间在与家庭成员的交往过程中度过的。
因此,如果整个教育脱离了家庭教育部分,其他教育的收效也将大打折扣。
由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要经历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而外部生活环境和教育是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决定因素。
从孩子出生起就在家庭里开始了他的个性形成过程。
体、德、智的全面发展也是在童年早期开始的。
家长是儿童模仿的榜样。
父母,特别是母亲,是学前儿童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对学前儿童影响最大的人。
教育家马卡连柯谈到家长的教育作用时指出:“不要以为只是在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
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是在教育着儿童。
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议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做父母的要给学前儿童以良好的影响。
父母教育儿童有利条件很多,因为父母和儿女之间有深厚的感情,父母与孩子接触的机会最多,对孩子的性格最了解,可以根据学前儿童的兴趣和爱好,引导教育儿童,并为孩子创造各种有利的学习条件,发挥他的智力和才能。
以上是关于家庭教育的案例和分析。
学前教育与教师和保育员息息相关,在给孩子上课时,教师要传授一定量的知识,提出问题让孩子动脑筋思考,引导孩子挖掘自身潜力,让他们赋有想象力,也可以做一些游戏,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有兴趣去做某事。
幼儿园教师要具备最基本的专业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
林林今天怎么啦?[学前教育学P220]片段一:老师请大家用老师准备好的印章去印画时,林林不去,老师过来:“蓝猫和你一起去印吧!”见丁舒叶走过,便对林林说:“和丁舒叶一起去吧!”丁舒叶点头答应,丁舒叶找到空位置蹲下来印。
老师见了丁舒叶边上没有空位置,另外帮林林找位置,丁舒叶转身见老师在帮林林,便自己活动了。
老师请林林蹲下来,林林没反应,又轻轻拍拍他,他才蹲下来,双手托脸,一脸的不愿意,老师手把手带她印:“拿起这个东西好不好?轻轻地,哎呦!”片段二:制作印章时,老师请大家从背后操作材料,其他小朋友动了,林林还是坐那儿没反应,老师便提醒:“林林,你背后有好东西!”一旁的丁舒叶帮助他拿了过来,老师马上肯定:“丁舒叶帮忙,好的!”老师讲解怎么做,林林在丁舒叶的帮助下开始制作了。
片段三:大家拿着自己制作的印章准备画了,老师在小朋友都没走开时,发现林林又不想去了,老师轻轻搂了林林一下,带他来到作画材料前,他总算放开自己印了。
片段四:林林已投入地用印章画了,但只用了一种颜色,老师发现了,走过去提起他印的衣服,说:“林林这件衣服很漂亮的!要是用上另外的红颜色、黄颜色,就更漂亮了,好不好?”林林回答说:“好的!”听了老师的建议,他又开始用其他颜色印画,玩得很开心。
片段五:活动结束后,老师评价本次活动说:“林林今天有进步了,蓝猫亲你一口。
”老师亲了他一下,林林含羞地,满足地笑了,摸着脸细细地品味这个吻。
对于学前儿童而言,其行为的自制力和有意性较差,受情绪影响更为明显。
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
这位老师运用了动作沟通和语言沟通。
教师的点头、抚摸、握手、拥抱、蹲下与儿童交流等,远比语言更容易表达教师对儿童的尊重关系、爱护和肯定。
教师以鼓励、肯定、引导为主将林林的情绪转化到平稳的状态,使他自主完成了活动,而且还听从老师的建议,将印章画画的更好。
每个孩子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是我们又都有极强的自尊心和极易受损伤的自信心。
教师在与儿童沟通时,要充分肯定其身上的闪光点、进步和成绩,这样会使他们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和信任,对教师提出需要改进的方面就更加重视,并欣然接受。
教师要利用与儿童一起生活、学习的时间或机会,通过他们的眼神、表情、动作、语言等来透视其心世界。
只有深入关心学前儿童,才能观察到有价值的教育信息,才能捕捉学前儿童的心灵信息,了解其实际需要;才能进行针对性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