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1高层建筑施工测量

01高层建筑施工测量


5
1
6
4
15层房屋、建筑物高度 60~100m或跨度18~30m 5~15层房屋、建筑物高度 15~60m或跨度6~18m
5层房屋、建筑物高度15m 或跨度6m以下
1/10 000
10
2
5
3
1/5 000 1/3 000 1/2 000 1/1 000
20 30 30 45
2.5 3 5 10
4 3 -
建筑物的定位放线,根据设计给定的定位依据和定位 条件进行。 当定位依据是原有建(构)筑物时,要会同建设单位和设 计单位到现场,对定位依据的建(构)筑物的边、角、中线、 标高等具体位置,进行明确的指定和确认,必要时进行拍 照,以便查证和存档 .
当定位依据是规划红线、道路中心线或测量控制点时, 在同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在现场当面交桩后,要根据各点 的坐标值、标高值校算其间距、夹角和高差,并实地校测 各桩位是否正确,若有不符,应请建设单位妥善处理。
2.5 2 -
木结构、工业管线或公路 铁路专用线
土工竖向整平
注:1. 对于具有两种以上特征的建筑物,应取要求高的中误差值; 2. 特殊要求的工程项目,应根据设计对限差的要求,确定其放样精度。
● 1.2 高层建筑标高测量 1. 高层建筑标高测量的允许误差 层间标高测量偏差不应超过±3 mm,建筑全高(H)测量偏 差不应大于: (1) H≤30 m,±5 mm; (2) 30 m<H≤60 m,±10 mm; (3) 60 m<H≤90 m,±15 mm; (4) 90 m<H≤120 m,±20 mm; (5) 120 m<H≤150 m,±25 mm; (6) 150 m<H,±30 mm。 通常,测量允许误差等于2倍测量中误差。建筑物标高误 差由测量误差、施工误差组成,而建筑物标高误差的允 许值,可查相关结构施工规范。
4. 标高施测要点
(3) 采用预制构件的高层结构施工时,要注意每层的高差 不要超限,同时更要注意控制各层的标高,防止偏差积 累使建筑物总高度偏差超限。
(4) 为保证竣工时±0.000和各层标高的正确性,应请建设 单位和设计单位明确:在测定±0.000水平线和基础施工 时,如何对待地基开挖后的回弹与整个建筑在施工期间的 下沉影响;在钢结构工程中,钢柱负荷后对层高的影响。 不少高层建筑在基础施工中将总下沉量在基础垫层的设计 标高中预留出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为了提高竖向传递标高的精度,近些年来使用全站仪加 弯管目镜,直接测得较长竖向高差,取得良好的效果。如 图1.6所示.
图1.6 全站仪传递标高的原理图
4. 标高施测要点
(1) 观测时尽量做到前后视线等长。 (2) 由±0.000水平线向下或向上量高差时,所用钢尺应经 过检定,量高差时尺身应铅直并用标准拉力,同时要进行 尺长和温度改正(钢结构不加温度改正)。
1.直角坐标法 如图1.2为某饭店定位情况。它是由城市规划部门给定的广 场中心正点起,沿道路中心线向西量y=123.300 m定S点,然后 由S点逆时针转90°定出建筑群的纵向主轴线——X轴,由S点 起向北沿X轴量x=84.200 m,定出建筑群的纵轴(X)与横轴(Y)的 交点O。
图1.2 某饭店直角坐标法定位图(单位:m)
表1-1 建筑物施工放样的主要技术要求
根据起始 水平面在 施工水平 面上测定 高程中误 差(mm)
建筑物结构特征
测距相对中误 差
测角中误差(″)
在测站上测定高 差中误差(mm)
竖向传递 轴线点中 误差(mm)
金属结构、装配式钢筋混 凝土结构、建筑物高度 100~120m或跨度30~36m
1/20 000
1. 高层建筑竖向投测允许偏差 (正倒镜投点间距;引自《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 3—2002,J 186—2002)) 层间竖向测量偏差不应超过±3 mm,建筑全高(H)竖向测量偏 差不应大于: (1) H≤30 m,±5 mm; (2) 30 m<H≤60 m,±10 mm; (3) 60 m<H≤90 m,±15 mm; (4) 90 m<H≤120 m,±20 mm; (5) 120 m<H≤150 m,±25 mm; (6) 150 m<H,±30 mm。
《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1993)之7.3.5条专门对于建筑物施工 放线作出了精度要求(表1-1);施工测量应符合表1-1关于中误差的限 值,并可方便地应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 ,J 186-2002)关于测量允许偏差检查、验收测量成果。《工程测量 规范》(GB 50026-1993)条文说明指出:“目前,我国高层建筑施工 放样的精度要求尚无统一规定”,这可以理解为该状况为GB 50026- 1193的7.3.5条出现之前的状况。
2. 极坐标法 如图1.3为五幢25层运动员公寓,1~4号楼的西南角正布置在半 径R=186.000 m的圆弧形地下车库的外缘。定位时可将经纬仪安置 在圆心O点上,用0°00‘00″后视A点后,按1~5号点的设计极坐 标数据(极角、极距),由A点起依次定出各幢塔楼的西南角点1、2、 3 、 4、5,并实量各点间距作为校核。
2. 外控法 当施工场地比较宽阔时,多使用此法。施测时主要是将经纬 仪安置在高层建筑附近进行竖向投测,故此法也叫经纬仪竖 向投测法。由于场地情况的不同,安置经纬仪的位置不同, 又分为三种投测方法: (1) 延长轴线法、 (2) 侧向借线法、 (3) 正倒镜挑直法。
1) 延长轴线法 此法适用于场地四周宽阔,能将高层建筑轮廓轴线延长到建 筑物的总高度以外,或附近的多层或高层建筑物顶面上,并 可在轴线的延长线上安置经纬仪,以首层轴线为准,向上逐 层投测。如图1.7所示的甲仪器安置在轴线的控制桩上,后视 首层轴线后,抬起望远镜将轴线投测到施工层上 .
● 1.1.1 根据原有建(构)筑物定位 如图1.1所示,ABCD为原有建筑物,MNQP为新建高层建 筑,M‘ N’ Q‘ P’ 为该高层建筑的矩形控制网(在基槽外,作为 开挖后在各施工层上恢复中线或轴线的依据)。 根据原有建(构)筑物定位,常用的方法有三种:延长线法、 平行线法、直角坐标法。 而由于定位条件的不同,各种方法又可分成两类情况:一 类情况是如图1.1(a)类,它是仅以一栋原有建筑物的位置和方 向为准,用各(a)图中所示的y、x值确定新建高层建筑物位置; 另一类情况则是以一栋原有建筑物的位置和方向为主,再加另 外的定位条件,如各(b)图中G为现场中的一个固定点,G至新 建高层建筑物的距离y、x是定位的另一个条件。
图1.3 建筑物极坐标法定位图
b
3. 交会法 如图1.4为某重要路口北侧折线形高层建筑MNQP,其两侧均为平 行道路中心线,间距为d。定位时,先在规划部门给出的道路中心 线上定出1、2、3、4点,并根据d值定出各垂线上的1' 、2' 、3' 、4' 点,然后由1‘ 2’ 与4‘ 3’ 两方向线交会定出S‘ 点,最后由S’ 点和建筑 物四廓尺寸定出矩形控制பைடு நூலகம்M' S' N' Q' R' P' 。
(b) (a) (b) (a) (a) (b)
图1.1 根据原有建筑物定位
1.延长线法 如图1.1(1)所示,是先根据AB边,定出其平行线A‘ B’ ;安置 经纬仪在B‘ ,后视A’ ,用正倒镜法延长A‘ B’ 直线至M‘ ;若为 图(a)情况,则再延长至N‘ ,移经纬仪在M’ 和N‘ 上,定出P’ 和Q‘, 最后校测各对边长和对角线长;若为图(b)情况,则应先测出G点 至BD边的垂距yG,才可以确定M‘ 和N’ 位置。一般可将经纬仪安 置在BD边的延长点B‘ ,以A’ 为后视,测出∠A‘ B’ G,用钢尺量 出B' G的距离,则yG=B' G×sin (∠A' B' G―90°)。 2. 平行线法 如图1.1(2),是先根据CD边,定出其平行线C' D' 。若为图(a) 情况,新建高层建筑物的定位条件是其西侧与原有建筑物西侧同 在一直线上,两建筑物南北净间距为x。则由C‘ D’可直接测出 M‘ N’ Q‘ P’ 矩形控制网;若为图(b)情况,则应先由C‘ D’ 测出G点 至CD边的垂距和G点至AC延长线的垂距,才可以确定M‘ 和N’ 位 置,具体测法基本同前.
图1.5 建筑物综合法定位图(单位:m)
b
基础验线时的允许偏差如下 : 长度L≤30 m,允许偏差±5 mm。 30 m<L≤60 m,允许偏差±10 mm。 60 m<L≤90 m,允许偏差±15 mm。 90 m<L,允许偏差±20 mm。 轴线的对角线尺寸的允许偏差应为边长偏差的倍;外扩轴线夹角 的允许偏差应为±1΄。
第1章 高层建筑施工测量
● 1.1 建筑物的定位放线
● 1.1.1 根据原有建(构)筑物定位 ● 1.1.2 根据规划红线、道路中心线或场地平面控制 网定位
● 1.2 ● 1.3 ● 1.4 ● 1.5
高层建筑标高测量 高层建筑竖向控制 变形观测 高层建筑施工常用测量仪器概述
● 1.1 建筑物的定位放线
图1.7 延长轴线法
2) 侧向借线法
此法适用于场地四周较小,高层建筑四廓轴线无法延长,但 可将轴线向建筑物外侧平行移出,俗称借线。移出的尺寸应 视外脚手架的情况而定,尽量不超过2m。如图1.7所示的乙 仪器和乙‘ 仪器是先后安置在借线上,以首层的借线点为后视, 向上投测并指挥施工层上的人员,垂直视线横向移动水平尺, 以视线为准向内量出借线尺寸,即可在施工层上定出轴线位置。
图1.4 建筑物交会法定位图
b
4. 综合法 以图1.5某小区高层MNQP为例,其定位条件是:M点正落在AB规 划红线上,MN平行BC规划红线,且距G为8.000 m。为了定位,首 先要确定MN相对于BC边的位置。因此,先在B点上安置经纬仪,测 出∠ABC和∠GBC,并量出BG间距;算出MN至BC的垂直距离 MM1=8.000 m+BGsin ∠GBC和M1B=MMlcot(180°00'00″-∠AB 当求出MMl和M1B后,以BC边为准,用直角坐标法、极坐标法或 交会法等测定矩形控制网M' N' Q' P' ,并用所给定位条件进行检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