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特征
1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特征阶段名称年龄图式功能特征感觉运动阶段 0~
2 岁凭感觉与动作以发挥其图式功能;由本能性的反射动作到目的性的活动;对物体认识具有物体恒存性概念。
前运算阶段 2~7 岁能使用语言表达概念,但有自我中心倾向;能使用符号代表实物;能思维但不合逻辑,不能见及事物的全面。
具体运算阶段 7~11 岁能根据具体经验思维解决问题;能理解可逆性的道理;能理解守恒的道理。
形式运算阶段 11 岁以上能抽象思维;能按假设验证的科学法则解决问题;能按形式逻辑的法则思考问题。
2 .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答:
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可分为四个阶段:( 1 )认识个别对象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只看到各个对象,或各个对象的某一个方面。
( 2 )认识空间联系阶段。
此阶段儿童能感知到各个对象之间能直接感知到的空间联系。
幼儿的图画认识能力大部分属于认识个别对象和空间联系阶段。
( 3 )认识因果联系阶段。
儿童可以认识对象之间不能直接感知到的因果联系。
( 4 )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此阶段儿童能从意义上完整的把握对象整体,理解图画主题。
小学低年级儿童大部分属于认识空间联系和因果关系阶段;中年级学生大部分属于认识因果联系阶段;高年级学生大部分属于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另外,儿童观察力的发展也受材料熟悉程度的影响。
若所观察的对象是儿童生活中经验过的,能为他们所理解的,就能表现出较高的观察水平;反之,所观察的若是儿童不熟悉的材料,观察水平就不高。
3 .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具有哪些特点?一、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经常要求小学生按照教学目的产生相应的想象。
例如,在读课文时,要求儿童富有表情地朗读,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情节;在作文中,要求儿童围绕主题进行构思等。
因此,他们想象的有意性就迅速发展起来。
但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想象的主题易变性还比较明显,想象不能很有效地指向某一预定的目的,尤其对于缺乏必要的知识经验或不熟悉的事物,他们的想象往往显得简单贫乏。
二、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小学低年级学生想象的内容常常是事物的简单再现,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
随着教学的深入,生活范围的逐渐扩大,知识经验的丰富,表象的积累和言语的发展,中高年级小学生的再造想象更富有创造性成分,而且以独创性为特色的创造想象日益发展起来。
三、想象的内容逐渐接近现实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往往与现实不符,或不能确切地反映现实。
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中高年级小学生的想象已能够比较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其想象的内容也趋于现实。
4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一)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儿童思维的发展遵循着质量互变这一辩证规律。
在小学阶段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发展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是一个质变。
但思维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质变都不是突然爆发的,而是通过新质要素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逐渐衰亡和改造实现的。
小学儿童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不是自发实现的,而是在新的生活环境中,在教学条件的影响下实现的。
(二)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幼儿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注意事物的某一点或某一个方面,不能同时注意和思考更多的方面。
这种倾向称之为思维的中心性。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做过一个试验:
他给儿童看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玻璃杯,杯中装着一样多的水,让儿童确认两个杯子的水一样多之后,将其中之一倒在另一个扁平的杯子中。
他们让儿童判断此时两个杯子的水是否一样多,幼儿往往认为两杯水是不一样多的。
这说明幼儿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容易考虑事物的单一因素,他们的分析综合能力还很差。
而到了小学阶段(6 岁半到 8 岁半),儿童已能同时考虑到液面降低了和杯子变宽了等多种因素,而且知道一个维度──液体高度的变化可以由另一个维度──液体宽度的相应变化所补偿。
这种倾向称为思维的脱中心化。
这说明儿童的分析综合能力提高了。
小学低年级儿童还只能在直接观察事物的条件下进行分析综合,随着儿童知识经验的积累,在教学条件的影响下,小学高年级儿童已能在表象和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更高水平的分析和综合了。
(三)逐步稳定地形成各种概概念是思维的重要方面。
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认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儿童只有形成了某种概念,才能用它进行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用它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而另一方面,儿童掌握概念和理解概念又是以原有认知水平,特别是以思维水平为基础的。
儿童概念的发展水平是教材和教法制定的依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按照儿童概念发展的规律传授知识,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四)已能初步监控自己的认知活动能监控自身的认知活动
过程与策略,即对认知的认知,是发展得较迟的一种能力,称其为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已成为认知发展研究中一个重要领域。
幼儿的元认知能力还刚刚萌芽,而到了小学阶段,儿童的这种能力已有所发展。
在解决问题之后,如果你要求儿童报告其解决问题的过程和采用的方法,他们已能回答问题。
但如果要求儿童详细描述自己解题的过程和策略时,他们还会感到困难。
5.结合实际谈谈消除多动症儿童不良行为的方法有哪些?教师对多动症儿童要求应适当,不能与一般同学一样严格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要重点突出,抓基本内容,不再增加额外负担。
教师对多动症儿童良好的和进步的行为要予以鼓励和表扬,增强他们的信心,对其不良行为,应给予适当的处分和批评。
如不遵守课堂纪律时,可令他站立听课几分钟,或没收他的玩具或给予口头警告。
但处罚时不能羞辱和取笑儿童,更不能谩骂或殴打儿童,以防产生逆反心理和不良后果。
对多动症儿童进行课堂管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上课前由教师找多动症患儿谈话,提醒他们注意自己的行为,反复讲清道理,要求他们专心听课;②安排多动症儿童坐在教室的前排或老师可以看到的地方,尽量减少他们的分心和额外
的刺激;③改进教材内容,提出适当要求,提供非文字性强化方式,如电比教育、幻灯图片等。
缩短作业时间,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④采取适当的行为矫正,可用标记方法,如代价券,记分牌和五角星。
按规定计分,进行正性强化。
就是有良好的行为给予鼓励,有不良行为时给予惩罚,使他们能保持静坐,完成作业,遵守规定等。
6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进行记忆力的训练? 1 .注意集中。
记忆时只要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排除杂念和外界干扰,大脑皮层就会留下深刻的记忆痕迹而不易遗忘。
如果精神涣散,一心二用,就会大大降低记忆效率。
2.兴趣浓厚。
如果对学习材料、知识对象索然无味,即使花再多时间,也难以记住。
3.理解记忆。
理解是记忆的基础。
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记的牢、记得久。
仅靠死记硬背,则不容易记住。
对于重要的学习内容,如能作到理解和背诵相结合,记忆效果会更好。
4.过度学习。
即对学习材料在记住的基础上,多记几遍,达到熟记、牢记
的程度。
过度学习的最佳程度是 150%。
5.及时复习。
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
对刚学过的知识,趁热打铁,及时温习巩固,是强化记忆痕迹、防止遗忘的有效手段。
6.经常回忆。
学习时,不断进行尝试回忆,可使记忆错误得到纠正,遗漏得到弥补,使学习内容难点记的更牢。
闲暇时经常回忆过去识记的对象,也能避免遗忘。
7.读、想、视、听相结合。
可以同时利用语言功能和视听觉器官的功能,来强化记忆,提高记忆效率,比单一默读效果好的多。
8.运用多种记忆手段。
根据情况,灵活运用分类记忆、特点记忆、谐音记忆、争论记忆、联想记忆、趣味记忆、图表记忆、缩短记忆及编提纲、做笔记、卡片等记忆方法,均能增强记忆力。
9.掌握最佳记忆时间。
一般来说,上午 9~11 时,下午 3~4 时,晚上 7~10 时,为最佳记忆时间。
利用上述时间记忆难记的学习材料,效果较好。
1 0.科学用脑。
在保证营养、积极休息、进行体育锻炼等保养大脑的基础上,科学用脑,防止过度疲劳,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能大大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
这是提高记忆力的关键。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