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历史选修4《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word教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4《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word教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4《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word教案教学时刻:4月26 主备人:马学国授课人[教学目的]1、把握课文重要概念: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羁縻府州2、明白得“贞观之治”局面显现的缘故、表现和阻碍;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及其积极阻碍;唐太宗的对外政策及其积极阻碍;唐太宗的晚年自评3、通过唐太宗的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关怀百姓疾苦、晚年自省,认识其作为一代明君的为政策略和聪慧;通过唐太宗实施的开明民族政策和全方位对外政策,认识唐朝民族友好交往的方式、阻碍的对外交往的繁荣局面;通过归纳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诸方面的政策,全方位认识其治国方略及其借鉴意义。

4、把握重大历史人物评判的方法、原则,培养学生综合评判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军面形成的历史缘故、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教学难点]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对当时的阻碍和对世界的阻碍教学方法:本课选取中国封建社会中期闻名历史人物——唐太宗为典型,从政治统治思想与方略、经济措施、民族与对外政策、个人修养和为君素养等多个视角,全方位讲述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会一代明君的为君之法和治国之道。

学生通过对书籍的阅读或影视的观赏,早已对唐太宗有“即定印象”,课堂教学犹如“经典再拍”,不可能在“新异”上吸引学生,惟有通过对事件的深入刻画和人物的重新定格,以理明义,加深学生认识。

课文以“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的显现、促进民族团结和进展、开放的对外政策、晚年的反省为栏目标题,已差不多框定了唐太宗“功大于过”的评判方向。

但教学中因引导学生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即如“贞观之治”,背后依旧隐藏着阶级剥削与压迫;同时加强对社会焦点、热点的联系,如盛世的显现与人才、制度的关系,选官与用人与社会兴衰治乱的关系等等.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导入新课:“贞观之治”是一种社会现象,而社会是由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五个方面组成的,因此,要了解“贞观之治”显现的缘故,也要从这五方面入手分析。

而要阐述“贞观之治”的表现,也必须从这五方面着手。

我们不妨把本课的内容概括为两个方面,即(1)“贞观之治”显现的缘故是什么?(2)“贞观之治”的表现有哪些?一、学生自学、发觉问题(1)“贞观之治”显现的缘故是什么?(2)“贞观之治”的表现有哪些?(3)如何评判唐太宗?二、生生交流、合作学习(一)隋朝的灭亡和唐朝的建立①617年5月,劝父太原起兵②618年3月,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③618年5月,李渊称帝,国号唐。

李世民被封为秦王。

④617-618年,迎击韩举集团。

消灭刘武周势力。

⑤620年,进入中原消灭王世充、窦建德势力。

⑥624年,消灭各地农民军和割据地主武装,统一全国。

(二)玄武门之变和李世民继位①缘故: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功绩最大,手下人才最多,形成了一个势力强大的集团。

②过程: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

逼迫父亲李渊退位,自己即皇帝位,年号贞观。

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功勋显要,对太子李建成的地位构成了极大威逼。

李建成要保住太子地位,就必须除掉李世民。

斗争中,李建成得到四弟李元吉的支持,处于优势。

626年,他俩借突厥进兵之机,共谋调出秦王府兵将,以削弱李世民的力量。

李世民得知后,与亲信房玄龄、长孙无忌等策划,抢先于宫城北门玄武门内设下埋伏。

李建成、李元吉上朝路过玄武门,发觉伏兵,急忙掉头回马便走。

李世民从后面大呼追赶,李元吉仓皇转身张弓搭箭,连发三箭都没有射中李世民。

李世民还箭,李建成中箭而亡。

李元吉也被李世民部将射死。

这确实是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

(三)、“贞观之治”1、概念和性质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大、文化发达,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进展,历史上把唐太宗时期的繁荣局面称为“贞观之治”。

它是封建地主阶级治国安邦的政治典范。

2、缘故(1)政治方面:重用贤能,选官不避亲仇,用人扬长避短;虚怀纳谏。

(2)经济方面:以“存百姓”思想为指导,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3)思想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慎用刑法,仁义为本;完善科举,提高进士科地位。

(4)民族关系方面: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进展。

(5)对外关系方面:奉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3、表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进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

以具体的史实来论证这些表现:(1)政治清明:重用贤能,“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如对魏征的任用;用人扬长避短,如对房玄龄、杜如晦的任用;善于纳谏,如魏征的进谏和太宗的纳谏。

(2)社会安定:囹圄常空,外户不闭。

(3)生产进展:马牛布野,粮价低廉,尚需要联系必修二专题一第二、第三课内容。

(4)文化繁荣:进士科人才济济,科举制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进展,尚需要联系必修三专题二有关内容。

(5)民族团结:①设置羁縻府州:东突厥归附唐朝后,唐在当地设羁縻府州,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能够世袭。

后成为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点制度。

②册封:西北各族首领尊请唐太宗为“天可汗”,他们的后嗣由唐册封。

③设置机构:唐攻下西突厥后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

④和亲: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要求与唐通婚,唐太宗以文成公主和亲。

文成公主带去种子、工匠、书籍和冶金技术、中原文化。

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进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关系。

这种民族团结政策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也为唐朝盛世局面的显现提供有利的条件。

同时有利于少数民族吸取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进展。

(6)中外交往频繁:设立专门机构鸿胪寺接待外宾;鼓舞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通婚;对各国使者,以礼相待;都城长安不仅是国内各民族的大都会,也成了世界性的大都会。

实行开放的文化政策:佛教、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中国;高僧玄奘去天竺取经;朝鲜、日本僧人来唐游学,朝鲜、日本深受汉文化阻碍。

这种开放的对外政策,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中国文化增加了多元的色彩。

也使唐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促进了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专门是朝鲜的新罗、日本的“大化改新”。

4、阻碍与评判:贞观年间,唐太宗采取的各项积极措施,不仅形成了“贞观之治”繁荣局面,其政治经济制度、用人政策和民族政策等一直阻碍、贯穿到武则天统治时期和唐玄宗统治前期,为唐朝的连续进展和“开元之治”鼎盛局面的显现奠定了基础。

贞观之治调整统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全然目的在于爱护封建王朝,力求长治久安.但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差不多矛盾,“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宽敞劳动人民基础之上的。

(四)评判唐太宗评判古代政治家的一样方法:是否有利国家统一;是否保持政治安定;是否促进经济进展;是否促进文化繁荣;是否促进民族融合;是否抵抗外来入侵;唐太宗自己评判:“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

益多损少人不怨,功大过微德未污。

”历史评判:功大于过。

晚年少于纳谏,大修宫殿,难免一些过失,享乐思想做法滋生。

封建社会走向强大时期的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关于太宗治国之道,《贞观纪要》为后代封建统治提供了借鉴。

贞观后期,唐太宗有了一些变化,先从纳谏开始表达出来。

贞观十年,魏征发觉他“渐恶直言”,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错误的开始。

征伐高丽:前后两次,不听大臣们的劝说,尽管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得不偿失。

不但唐太宗得了病,因为要大量造船,结果引起农民起义,激化了国内矛盾。

奢侈现象:在贞观十六年的时候,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峻白费现象。

唐太宗自己也开始修造宫殿,贞观十一年在东都洛阳修飞山宫,二十一年又修翠微宫。

三、师生交流、探究点拨合作探究1在宫廷的内争中,类似玄武门之变的情况是否带有普遍性?提示:带有普遍性。

在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往往采纳的是嫡长子继承制,皇位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只能在嫡长子一支中往下传,从而把宗法制度运用到皇帝制度中来。

但这一原则常常遭到破坏,因而在宫廷中经常会显现一幕又一幕子杀父、兄杀弟、弟杀兄、叔杀侄一类的争夺皇位的丑剧,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个政治现象。

玄武门之变的性质确实是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

然而,关于此类事件,我们既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判。

合作探究2综合归纳概括唐时期的对外交往缘故及特点(1)对外交往发达的缘故:①中央集权巩固,有稳固、统一的政治环境;②唐朝经济繁荣,文化领先于世;③对外政策比较开放;④对外交通发达;⑤唐都长安是国际性大都市,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2)特点:①盛况空前,政府使节、民间往来频繁,技术交流、经贸往来加强;②对外交往差不多不限于一样性的交往,而是唐朝担负起培养人才和经济交流中心的角色;③对外交往的空间范畴大大扩大,东亚、南亚、西亚甚至欧洲、非洲,都与中国有比较频繁的商业交流和文化往来;④海路和陆路同时发达起来,是我国封建社会对外交往从以陆路为主向以海路为主的转折点;⑤兼容并蓄,广泛吸取和容纳外国新奇事物,对外来宗教采取比较开明的态度;⑥对外交往阻碍深远,唐对日本、朝鲜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都产生了阻碍,同时通过大食将唐文化传到西方。

合作探究3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的缘故(1)缘故:是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是几百年民族大融合的结果。

从秦汉以来,民族团结融合交流是历史进展的主流,专门是北魏以来民族融合步伐加快,各族间的隔阂和差异远较历史上任何时代为小,这一系列变化因此要反映到隋唐之际人们的思想意识上来。

②唐皇族李氏是民族融合的典型,唐太宗本人即有胡人血统,如此的家庭民族偏见比较淡薄,容易同意历史的体会教训。

当时的大臣和北方人民中这类胡汉结合的家族是许多的。

③唐太宗是封建时代杰出的政治家,确有一定的政治远见,不仅吸取历史正反两方面的体会教训,采取“和亲”等政策,而且审时度势采取了一些切合实际的做法。

(2)特点:①承认少数民族在多民族国家中的合法存在;②对少数民族不大鄙视,甚至给予一定的照管;③相对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适应和生活方式;④在一定条件下承诺各族自行处理内部事务。

(一)学生分组讨论(二)听取学生发言(三)师生交流四、练习反馈:见学案ADADC BDAB五、纠错释疑六、拓展延伸: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治世”和“盛世”显现的缘故和特点,正确看待历史上显现的“治世”和“盛世”现象。

(1)所谓“治世”和“盛世”。

在封建社会里,封建朝廷对统治阶级有些操纵力,让多数农民(自耕农)保有一些剩余生产物,得以坚持一家人的正常生活和进行再生产,社会上显现了政治清明,经济进展,秩序安定,矛盾缓和,民族和睦,文化昌明等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