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教案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教案【课程标准】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北宋中期社会矛盾表现的几个方面;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2)理解三个原因: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原因;北宋中期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实施庆历新政的原因;(3)探究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探究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及和王安石变法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讲述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时,通过教师的引导,由学生阅读课文,概括、归纳出社会危机的表现,并从中得出改革的原因。

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知识和分析复杂历史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分析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性质和根本目的,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小组讨论,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4)学生课外查找资料,实事求是地评价王安石变法,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当今中央重视三农问题,费改税对稳定政局的重要作用;(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澶渊之盟的历史评价;【教学重难点】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难点: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导入新课】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师:在湖南岳阳,与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我国南方三大名楼。

岳阳楼始建于唐代,主楼三层,高19.72米。

因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名传四方。

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yé)?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从这句引言内容中你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生1:表明作者其人生志向、政治抱负(以“古仁人”为楷模,忧国忧民),表露其博大襟怀、坚强意志。

生2:强调为人要有宽阔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激励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无私奉献。

师:说得很对,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中的“忧”,到底他“忧”什么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课新课的学习。

【讲述内容】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北宋的中期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社会危机也在发展。

预习思考:请阅读第一目内容和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北宋中期的阶级矛盾主要有几种?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分别是什么?【资料回放】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1)北宋中期,阶级矛盾的激化(2)民族矛盾的激化(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陈桥兵变赵匡胤,涿州(今河北涿县)人。

后周时任殿前都点检.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国号“宋”,定都开封,年号建隆,史称宋太祖.(一)阶级矛盾激化1、阶级矛盾激化的原因:土地兼并、赋税沉重、战事连年、灾害频繁(1)宋代建国后,不但不抑制兼并,而且纵容功臣、大将们兼并土地。

土地买卖与典卖相当普遍,土地集中的趋势加速,农民失去土地的数字在增加,“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

(2)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却很少交纳赋税,富者有田无税、贫者产去税存,中小农户的赋税沉重。

(3)与少数民族战争不断,加重人民负担(4)灾害频繁2、阶级矛盾激化的表现:993年,王小波在四川发动起义,他宣告:“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

”起义的队伍发展到数万人。

王小波、李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这次起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次起义沉重打击了宋朝政府;第一次提出“均贫富”的口号;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王均的起义又爆发了。

仁宗庆历年间,农民起义和兵变在各地相继爆发,正如欧阳修所说“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

【合作探究】1:以往的农民的起义主要发生在王朝的后期,如两汉、唐朝,而北宋则在一开始时,阶级对立就十分突出,这又是什么原因?汉唐:是在农民起义之后建立起来的王朝,统治者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着手调整统治政策,使当时的阶级矛盾有所缓和。

北宋是在兵变的基础上建立的,统治者为吸取五代频繁军事政变的教训,只注意调整和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而作为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小农经济没有得到较大的恢复和发展,再加上纵容土地兼并的发展,阶级矛盾在北宋初年就十分尖锐。

(二)民族矛盾激化1、原因:辽和西夏始终威胁着北宋的安全2、表现:辽、西夏与北宋战争不断【合作探究】2:阅读p47资料回放,该材料反映北宋中期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西夏、辽威胁宋,战争连年;赋役、徭役繁重;官吏腐败;激化了社会矛盾,人民反抗不断(三)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朋党之争实质: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与守旧派之间的斗争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预习思考:(1)北宋建国后采取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产生了什么影响?(2)北宋建国后,冗兵、冗费和冗官局面是如何出现的?产生了什么影响?此局面的形成是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的重要背景之一。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1)集中军权:①解除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杯酒释兵权)②枢密院有调兵权,统兵将领有统兵权无发兵权,互相牵制;③实行更戍法,规定禁军定期更换驻地,而统兵的将领并不随军调防,防止武将专权;(2)集中行政权:在中央:将宰相职权一分为三,皇帝总揽大权。

(参知政事分相行政权、枢密院分相军事权、三司(盐铁、度支、户部)使分相财权)积弱: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弱;积贫:国家财力贫弱2、空前强化皇帝专权的负面影响(1)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形成积弱局面为了强化专制集权,集中行政权、集中财政权、集军权、更戍法,使得军队战斗力弱,行政效率低下,出现积弱局面。

澶渊之盟对宋代皇帝而言,权力集中的深层含义是确保自己的统治,因此,为了保住一己私利,不惜牺牲一切,包括国家利益,因此,在对西夏和辽的战争中常常表现得患得患失,非常软弱。

景德元年(1004)九月,辽兵20万直趋黄河北岸的澶州,威胁宋都城开封。

动摇的宋真宗在主战派拥戴下勉强到达澶州,宋军士气高涨。

辽在澶州初战不利,加上长驱深入有后顾之忧,辽萧太后乃有退兵之意。

双方于当年十二月约定:(一)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尊辽萧太后为叔母;(二)宋每年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三)双方罢战撤兵,宋、辽以白沟河为界。

由于澶州古称澶渊郡,故称此和议为“澶渊之盟”。

(2)冗兵、冗官、冗费,导致财政十分困难,出现积贫局面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虽然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但却导致官僚机构的迅速膨胀。

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僚达到17000多人。

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

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不干实事,行政效率低下。

(P48历史纵横)北宋农民负担沉重【合作探究】3:北宋建国后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有何利弊?(1)利①使中唐以来重臣专权、武将拥兵和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而维护中央集权的统一。

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持社会稳定。

③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2)弊①机构重叠,官员数量庞杂,财政开支巨大;②调兵权与统兵权相互牵制,使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③地方上财政困难,地方工作难以开展。

这些因素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1043年)预习思考:(1)宋仁宗进行改革的动机是什么?庆历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2)新政的主要内容有哪些?(3)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有哪些?说明了什么?(3)从新政的背景到实施、失败对当今中国的改革有哪些启示?1、背景:社会矛盾激化,积贫积弱严重2、目的:缓和矛盾,挽救岌岌可危的北宋统治3、措施:(1)改革文官3年一次循资升迁办法,考核政绩,淘汰老弱病愚等不称职和在任犯罪者;(2)严格恩荫制度;阅读【学思之窗】,想一想,这种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解题关键:恩荫制度的含义,宋朝冗官出现的重要原因。

思路引领:直接影响:冗官;间接影响:政治、经济诸方面。

答案提示:恩荫制度指官宦之弟、亲属及门客不必通过科举即可做官。

其影响是使官员人数增加,出现冗官现象;造成政府效率低下,加重财政负担,进一步激化阶级矛盾。

(3)改革贡举制;(4)慎选地方官吏;(5)减轻徭役、重视农桑。

中心措施:整顿吏治4、结果:夭折【合作探究】4:庆历新政—改革失败的原因①目标没成功实现(阶级矛盾、积贫积弱)②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攻击③措施“太猛”“更张无渐”④思想动员不足,配套措施不到位(罢官无安置)⑤农民无获明显好处5、影响:王安石变法的前奏【合作探究】5:范仲淹在《岳阳楼记》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请问:范仲淹“忧”什么?与本章的王安石变法的联系是什么?范仲淹忧的是北宋政府面临的社会危机,忧的是改革的失败,他的忧虑正是王安石改革的社会背景,改革的必要性,也预示了王安石改革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艰巨性。

【本课小结】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1)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赋税繁重,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2)民族矛盾激化,辽、西夏威胁;(3)宋初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4)庆历新政失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改革呼声强烈,宋神宗任用富有改革精神的王安石变法。

【本课测评】1、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参考答案提示:北宋集中军权、行政和财政权,扩编军队,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削弱了军队战斗力,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随着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增加,财政危机加剧;农民起义的不断,边疆少数民族的进攻,统治阶级内部的朋党之争也促成了局面的形成。

2、简要分析庆历新政的内容及失败原因。

参考答案提示:改革文官三年一次循资遣升迁的办法,依照政绩提拔官员;严格限制中、上级官员的任子特权,防止权贵子弟垄断官位;改革贡举制,士子必须在学校学习一定时间方可应举,取士重在策论和操行;慎选地方官;裁并州县,厚农桑。

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他们强烈的反对并污蔑改革者为朋党。

宋仁宗对改革者的怀疑,废止新法。

改革措施“太猛”、“更张无渐”、“规模阔大”。

改革的思想动员不够,配套措施不到位,对罢黜官员的安置没有着落,农民没有在新政中得到立竿见影的好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