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课后习题与答案:1.何谓国际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有哪些类型?其各自的特征是什么?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为了在国外获得长期的投资效益并得到对企业的控制权,通过直接建立新的企业、公司或并购原有企业等方式进行的国际投资活动。
从一国角度出发,国际直接投资也被称为对外直接投资或外国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
按照不同的标准来划分,可以把国际直接投资分为不同的类型或形式:(1)按照投资者控制被投资企业产权的程度可以分为独资经营、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和合作开发等形式。
独资经营是指完全由外商出资并独立经营的一种国际直接投资方式;合资经营是指两国或两国以上的投资者在平等互利原则基础上,共同商定各自在被投资企业的股权比例,并根据东道国的法律,通过签订合同举办合营企业,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的一种投资方式,这也是在国际直接投资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方式;合作经营与合作开发都是以签订合同或协议为基础的国际经济合作形式。
合作经营企业一般不以股份确定产权,不按股权比例分配收益,而是根据合同规定投资方式和投资比例分配收益并承担风险。
当然,合作经营企业本身是一个统一的经营实体,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
合作开发则通常是由拥有特定资源的国家,通过招标方式与外国投资者签订合作开发协定或合同,并联合组成开发公司对东道国资源进行开发。
(2)按照投资者控制被投资企业的方式,也可以把国际直接投资分为股权参与式的国际直接投资和非股权参与式的国际直接投资。
按照这一标准,独资经营属于全部股权参与式投资;合资经营属于部分股权参与式投资;而投资者没有在东道国企业中参与股份,以其他一些形式如许可证合同、管理合约、销售协议等进行的直接投资,均属于非股权参与式的直接投资。
(3)按照投资者是否建立新企业,国际直接投资可分为创建新企业与控制现有国外企业两类。
一国投资者到国外单独或合作创办新的企业,或者组建新的子公司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均属于前一种形式;而通过收购国外公司或与国外公司合并以获得对东道国企业的控制权,则属于后一种形式。
(4)按照投资主体与其投资企业之间国际分工的方式,可以把国际直接投资分为水平型投资、垂直型投资和混合型投资。
水平型直接投资也称为横向型直接投资,是指一国的企业到国外进行投资,建立与国内生产和经营方向基本一致的子公司或其他企业。
这类子公司和其他企业能够独立完成生产和销售,与母公司或国内企业保持水平分工关系。
垂直型直接投资也称为纵向型直接投资,一般指一国企业或跨国公司到国外建立子公司或附属机构,这些国外子公司或附属机构与母公司之间实行纵向专业化分工协作。
混合型投资则是一种水平型和垂直型相结合的直接投资方式。
一般来说,目前企业进行国际直接投资,并不单纯是水平型投资或垂直型投资,而是两者兼有,进行混合型投资。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划分国际直接投资类型的方法,即按照投资主体的性质把国际直接投资分为私人直接投资和国家直接投资,二者有时也被分别称为民间直接投资和官方直接投资。
2.战后以来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的原因有哪些?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其最根本的原因可以从国际资本流动本身的规律来考察。
一般情况下,国际资本流动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世界市场的成熟而从流通领域逐步深入到国际生产领域的。
这一发展规律从根本上决定了国际直接投资不断扩大的趋势。
但战后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势头如此迅猛,还有其他许多因素的作用。
从宏观层面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第三次科技革命为现代跨国公司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
在社会生产的分工与协作由国内向国际发展的过程中,科技进步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是新技术的采用提高了生产效率,企业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规模效益,摆脱国内市场的限制,需要发展国际化生产。
二是科技革命引起了国际分工的巨大变化,国际分工不再是主要以要素禀赋为转移,而开始以科技优势为转移,这使得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配置成为必要和可能;部门之间的专业化分工进一步深入到部门内部,以科技优势为基础的部门内部专业化,构成了国际分工新的主导模式。
三是交通运输和通讯设备上的技术进步,为企业从事国际化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物质条件,使其能够按照最佳分工原则十分便利地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从事零部件的生产、产品的组装和销售,在国际范围内合理地利用和配置资源。
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技术条件,生产资本的大规模国际化才成为可能。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集中趋势的加强与国际竞争的激化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巨大推动力量。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竞争和多次企业并购浪潮的结果,使其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国内垄断程度进一步加深。
那些拥有大量资本和先进技术的垄断企业迫切要求在国外寻找更加有利的生产场所和销售市场,由此形成了发达国家垄断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激烈竞争。
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大公司纷纷把直接投资视为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路、绕开贸易壁垒的主要途径。
正是这一动因驱使发达国家企业进行大规模的对外直接投资。
而发达国家政府为了保护本国厂商的利益,维持本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也对这种直接投资持鼓励和支持态度。
(3)战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投资自由化趋势为直接投资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战后,世界各国之间在逐步减少市场准入壁垒,促进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和消费品自由流通。
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多国家在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上实行了以自由化和放松管制为主的经济改革措施,各种层次上的国际投资协调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通过各区域合作组织、WTO等国际经济组织的多年努力,过去一些国家难以开放的如基础设施、金融、保险、电信等市场,也逐渐开放。
从多边层次来看,有利于资本跨国流动的区域性和世界性投资保护公约或协议也相继出台。
这一切都为国际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和领域的拓宽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4)发展中国家的兴起和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是促进国际直接投资和生产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取得政治独立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本国经济的迫切任务,大都采取吸引外资的政策,制定各种优惠和鼓励措施,从而促进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这些国家的投资。
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对以垂直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直接投资和生产也具有重要影响。
许多发达国家加紧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兴高科技部门,而将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促进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和以垂直分工为基础的国际化生产。
3.战后以来国际直接投资格局和流向、投资的地区、部门结构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其意义如何?战后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变化,不仅表现在对外直接投资和生产国际化的步伐不断加快,而且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其投资来源、投资流向和投资地区、部门结构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战后国际直接投资来源国地理结构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投资流出国数量增加,呈现多元化趋势,但仍然以发达国家为主;二是美国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地位有所下降,西欧和日本在国际投资中的地位上升,但美国仍是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
在各发达国家投资地位变迁的同时,发达国家内部乃至全世界直接投资流出量的分布也逐步趋于分散化。
迄今为止,约有50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国外直接投资,其中拉丁美洲和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表现最为突出。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地位的上升,反映了战后世界直接投资格局的重大变化,说明国际直接投资主体的多元结构已基本形成。
战后,国际直接投资流向的地域结构出现的最显著变化,就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比重下降,发达国家之间资本的对向流动和相互渗透大大增加。
战前,国际直接投资的大部分是投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和经济落后国家。
战后投资重点发生了变化,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其地位相对下降。
战后,这种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投资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部门结构发生了如下三个方面的变化:①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国际直接投资的重点产业从生产初级产品的第一产业(矿业和石油业)向制造业转移。
②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对第二产业(制造业)的直接投资呈现相对下降趋势,而对第三产业(包括批发业、服务业、金融业、保险业)的直接投资大幅度增长。
③进入90年代之后,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受到投资者和被投资者的青睐。
国际直接投资来源和流向的地域结构特征,说明战后发达国家既是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国家,也是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国家,换言之,战后的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
4.何谓跨国公司?其基本特征有哪些?其理论有哪些发展?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对于一定数量的经营性资产拥有全部或部分控制与管理权的企业。
跨国公司在结构方面的特征主要表现在:(1)营业规模大。
(2)地理分布广。
(3)股权结构分散。
由于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活动,其所面临的经营环境也与国内企业迥然不同。
在经济环境方面,跨国公司不仅受母国的经济状况、发展趋势和经济政策取向的影响,而且更要受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结构、市场运作情况、经济波动和政策变化的影响;在政治环境方面,东道国的政治变动是影响跨国公司经营的重要环境因素;在文化环境方面,跨国公司要在具有不同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社会结构、教育水平等的不同文化环境下从事生产经营;在法律环境方面,跨国公司不仅受到国内法律的约束,而且其各个子公司和附属机构还要受到各自东道国的法律约束,因而它所面对的法律环境远比国内企业复杂得多。
由于跨国公司的性质及其在业务活动、结构、经营环境等方面与国内企业的差异,使得它在经营管理上也呈现出一系列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战略目标的全球化。
(2)营运过程的国际化。
(3)组织管理的内部一体化。
(4)经营方式的多样化。
(5)生产要素转移的内部化。
对于促使企业对外投资,建立跨国公司的微观因素,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理论:(1)垄断优势论。
(2)寡占反应论。
(3)内部化理论。
(4)投资的有机构成论。
(5)边际产业扩张论。
(6)产品生命周期论。
(7)国际生产折衷论。
促成跨国公司形成和发展的不仅是某一种因素单独的影响,而是上述多方面具体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5.20世纪90年代后,跨国公司的发展体现出哪些新特点?总体上看,20世纪90年代后跨国公司的发展有如下一些新的特点:(1)企业跨国并购日益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手段。
跨国并购作为一种比较复杂的跨国经营行为。
面对竞争压力、自由化浪潮和新投资领域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企业以兼并与收购作为自己的核心战略,在国外建立起自己的生产设施,以保护、巩固和增强自己的国际竞争力。
与此同时,巨型跨国公司之间的并购日益增加。
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企业也积极参与到跨国并购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