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检索综合作业姓名:成绩:专业班级:R会计学2008-X学号:第一部分:文献检索基础训练1.中文数据库检索:2.外文数据库检索:3.学位论文或会议论文数据库检索:第二部分:文献检索专业训练所选题目: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一)检索文章资料资料来源:机构数字图书馆资料题目:广义经济学视角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资料内容(如下):Enterprise Economy2011年第10期(总第374期)作为证券市场的基础,上市公司的良性运作和高效运营关乎这个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其中,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投资者的决策、判断和收益,影响到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甚至关系到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行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所以,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逐渐成为利益相关者关注的重点,并成为证券市场管理制度的基石,以及现代资本市场监管的重中之重。
从价值角度来讲,证券市场上的良性信息披露能够使投资者更了解公司的经营情况,进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因此,在该制度所界定的范畴内,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失真无疑是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所在。
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上不断上演的银广厦、蓝田股份等虚假信息披露的恶性事件,有许多学者将该类问题归结为股权分置、市场失灵等单一性缺陷。
然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的原因和治理措施也是多方面的。
本文从广义经济学的视角出发,首先讨论了上市与非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披露上的差别,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委托-代理关系、博弈论、成本收益、利益驱动等角度,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给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一、非上市与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区别(一)会计信息披露目的方面。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目的主要表现在:使信息使用者能够平等获得必要的信息,维护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落实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的责任。
非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主要的目的表现在:便于经营者通过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会计信息了解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定期总结企业的经营活动,便于政府对整个行业和市场进行统一协调,以此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也便于银行以及其他债权人了解企业的175 Enterprise Economy2011年第10期(总第374期)实际情况。
(二)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方面。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过程并非单独进行,而是在一级、二级市场上,选取适当的时机,同其他非会计信息一起公开披露。
这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相关文件中就可见一斑,虽然在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和定期报告以及临时报告中,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都是要涉及的主要内容,但是由于考虑到用户和市场管理的实际需要,在这一过程中对非会计信息的披露也显得非常必要。
从这个层面来讲,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渗透在有关法规和信息披露的规范性文件之中,整个过程显得较为复杂,这与非上市公司独立存在、自成一体的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进一步来看,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制度方面也存在差别,这种差别的出现源于两者之间必须符合各自相应的相关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等。
(三)会计监管与规范方面。
自证券市场建立以来,我国已经陆续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有关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与此同时,证券交易所也颁布制定了相应的规程,这些共同构成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规范性文件体系。
在信息披露的监管体系中,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较为严格,不仅需要经过注册会计师的见证和审查,还要求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具体意见,以此来确保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使披露的信息更具有相关性、可靠性和客观性。
(四)会计信息披露内容方面。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目的和形式,决定了其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但包括陈报的全部方面,还要披露能够正确揭示财务数据的其他相关信息。
一般而言,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应该包括数量性数据、非数量性信息、期后事项和公司分布业务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非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目的也决定了其信息披露内容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加之我国非上市公司一般为中小企业和经营业绩相对低下的公司,对其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不高,这就使得会计信息主要通过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来进行披露。
同时,对非上市公司而言,现金流量表的编制相对比较困难,财务报表的内容主要偏重于数量性数据,这是因为该类数据不仅是企业实施纳税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政府进行缴税的依据和债权人重点关注的数据之一。
二、广义经济学视角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一)委托-代理视角。
在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中,上市公司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已经实现了分离,这就在经营者和所有者之间构建起了基于“委托-代理”的契约关系。
显而易见,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目标是各不相同的,两者的效用函数也不可能完全一致,甚至是相冲突的。
按照“经济人”假设,经营者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向所有者提供决策所需的全部真实会计信息的可能性并非完全。
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出于对信息披露成本的考虑和内部信息可能带来的超额利益的占有欲,经理人对充分披露会计信息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由于获取真实信息的代价较高,投资人不得不被动地接受信息优势者———经理人———所披露的信息。
这种由于“委托-代理”关系而产生的信息不对称,会引起“柠檬市场”的出现,即劣质会计信息驱逐优质会计信息,逆向选择也就随之发生。
(二)博弈论视角。
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实际上是一个多人博弈行为,博弈的主要参与方(局中人)有投资者、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监管机构等,其中的上市公司是会计信息披露的供给者,其他各方为会计信息的接受者和使用者。
根据博弈理论,在各局中人进行博弈的过程中,无论是采取利己的还是利他的策略,“理性人”(或“经济人”)在利益最大化偏好的作用下,相互之间需要合作,而这种近乎于“零和”的博弈又存着明显的冲突。
为了使自身的效用达到最大化,任何一个被假定为理性人的局中人都会考虑其他局中人的策略(这是一个完全信息博弈)。
比如,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严重不关注必将导致其采取的是投机行为而非投资行为,而另一局中人———上市公司在这一状况下,极可能增强其披露劣质会计信息的动机,会计信息失真也就由此产生。
各局中人博弈的结果,即纳什均衡是信息披露制度的确立,这一均衡是动态的均衡,即会计信息披露制度需要不断的补充和完善。
(三)收益-成本视角。
“收益-成本”是一切经济活动主体普遍关注的问题,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收益-成本视角关注的是会计信息失真带来的预期收益和预期成本。
在信息优势这里看来,披露不完全的会计信息的预期收益如果大于预期成本就是有利可图的,否则就需要放弃。
而一个既定的事实是,在目前,我国的响应法制并不健全,加之时下特殊的经济环境,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大都面临着巨大的利益诱惑,即使风险较高,但在利益面前,铤而走险成了对利益进行获取的唯一方式。
具体做法如哄抬股价、虚假公司筹资能力、骗取上市资格等,为上市公司的经营者牟取暴利。
而从成本角度讲,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的成本极低,一方面是由于被揭露的概率极小,即使被处罚,也只需为其支付明显小于收益的成本。
所以,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在这场博弈中占了上风,处于“先行者优势”的地位,这也是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
广义经济学视角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四)利益驱动视角。
根据经济学原理,动机是行为的基础和前提,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造假的动机形成的情况下,相应的行动就会付诸实施。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国目前一些企业在成为上市公司的过程中,即使难以达到上市发行的资格,也可以通过不公平、不正常、不合理的业务操作,对其经营业绩进行粉饰,并从账面上和会计报表上满足上市的相关要求,通过这种“潜规则”获取上市资格或者避免处罚;企业上市最直接的利益驱动是可以从社会上直接募集到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因此,上市资格对企业来说就成为一种珍贵的资源,在监管手段不足以触及企业死穴的情况下,经营业绩差的公司对业绩进行操纵也就不足为奇了;此外,证券市场是展现企业形象的一个重要舞台,期间公司的盈利以及任何利好消息都有助于提高其股票价格,使上市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利可图。
三、广义经济学视角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一)完善委托-代理关系。
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是一个连续的和持续的过程,只有在统一且完善的法律制度框架下,才能保证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
在完善上市公司经营者和经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方面,规范和健全证券市场结构和内容,提高投资者对公司会计信息真伪的识别能力十分重要。
投资者可以利用比率分析法、经验分析法等特定方法,对会计信息的真伪进行识别,并从供求关系的角度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真实会计信息的需求,从根本上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发生。
同时,要降低上市公司失真的会计信息能够带来的各种收益,强化代理人发布虚假会计信息的成本,增加对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在会计信息披露中违规操作的处罚力度,消除其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的动机。
(二)寻求局中人的博弈均衡点。
要治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失真状况,实现各局中人都满意的纳什均衡,就需要发掘各局中人的个体理性,避免其集体不理性。
具体做法包括:提高投资者的投资能力,强化其理性预期水平,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结构,强化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提高审计质量,建立和健全证券市场的监管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完善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和会计准则等。
经过这些方面的努力,使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博弈结果取得预期的效果,即理想的纳什均衡应为: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对投资者提供真实、客观和充分的信息,为资本成本提供合理、公平的回报;投资者根据披露的会计信息,理性(个体理性)地作出判断和决策,同时承担与其收益相对应的风险;会计师事务所以独立审计为准则,向服务对象提供客观准确的审计服务,并从中获取相对应的回报;监管部门通过监督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保证资本市场(证券市场)交易的公平和公正,在宏观收益方面取得实效。
(三)控制成本和收益。
我国的证券法律法规有重行政刑事,但是,轻民事责任的历史倾向,使受害者无法获得法律上的救济,这就使得上市公司提供失真、虚假信息的状况无法得到有效遏制。
所以,应该在因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导致的民事赔偿部分加大对信息造假的处罚力度,使其成本和收益的原始关系发生逆转,即只有违规发布信息,所产生的损失超过其获得的利益。
同时,也要对铤而走险的单位和个人,加大处罚力度。
其中一个可行的方法是,为企业和企业的经营者、会计人员建立“信用档案”,并在相关领域进行公布,形成“打假”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强化信息造假者的风险成本,以此来引导中小企业的经营者、经理人约束自身的行为。
(四)规范利益驱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