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真题

2016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真题

2016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一一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

每小题5分。

共40分)
1. 下面是小张同学列举的物态变化的实例,其中错误的说法是()。

A. 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B. 我们看到冰糕冒白气”是一种汽化现象
C. 利用干冰来获得低温是通过干冰升华来实现的
D. 从冰箱中取岀的汽水瓶表面有水•是冰箱外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
2. 小球m用长为L的悬线固定在O点,在O点正下方处有一个光滑钉子C,如图所示,今把小球拉到悬线成水平后无初速度地释放.当悬线成竖直状态且与钉子相碰时()。

A. 小球的缄速度突然増犬
B. 小球的角速度突然减小
C. 小球的向心加速度突然増大
D. 悬线的拉力突然减小
3・在诙感强度为B 的均匀晞场中作一半径为r 的半球面s, s 边线所在平面的法线方向单位 矢量□与E 的夹角为仅,则通过半球面s 的磁通量(取弯面向外为正)为〈认
A- T 曙 B.
C. -^r^sinCl D ・一兀工
4.如图所示,C 芦卩F, RK3C,片6" 电源电动势E>18 J 內阻不计*下列 说法正确的罡(人
1
—11 --------- *
P ■ •——

——|]——1
A. 开关S 断开时.a,b 两点电势相等
B. 开关S 闭合后.a,b 两点间的电流是3 A
C. 开关S 断开时,C1带的电荷量比开关S 闭合后C1带的电荷量大
D.不论开关S 断开还是闭合, C1带的电荷量总比C2带的电荷量大
5. 如图所示,均匀带正电的绝缘圆环 a 与金属圆环b 同心共面放置,当a 绕0点
在其所在平面
内旋转时,b 中产生顺时针方向的感应电流,且具有收缩趋势,由此可知,圆环
a ()。

A. 顺时针加速旋转
B.顺时针减速旋转
C.逆时针加速旋转
D.逆时针减速旋转
6. 如图所示,A、B两物块的质量分别为2m和m,静止叠放在水平地面上。

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卩,B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卩/2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go 现对A施加一水平拉力F,则①当FV2卩mg时,A、B都相对地面静止。

②当F=5/2 卩mg寸,A的加速度为1/3吨③当F>3卩mg时,A相对B滑动。

④无论F为何值,B的加速度不会超过1/2卩中,正确的选项为()。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②③④
D. ①④
7. 在图中所示的电路中,当滑动变阻器的滑
动触片由下至上移动时()

A. 伏特表V和安培表A的读数都减小
B. 伏特表V和安培表A的读数都增大
C. 伏特表V的读数增大.安培表A的读数减小
D. 伏特表V的读数减小.安培表A的读数增大
8•已知厚度为d的无限大带电导体平板,两表面上电荷均匀分布,电荷面密度均为(T,如图所示, 则板外两侧的电场强度的大小为()。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9. 简述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运用讲授法怎样遵循学生的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

10.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之一,以声现象”一章的实验内容为例,说明教师如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l l题20分,第12题30分,共50分)
11. 物理考试中有这样一道实验题:
在一个盛有冰水混合物的烧杯中插入一支温度计,用酒精灯对烧杯缓慢加热。

某同学将观察结果记录在下表中.分析此表可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观察时间的顺序/min0246
温度计示数/C 0009
现象有较多的冰
少量的水有少量的冰
较多的水冰完全消失只有水
全部是水
第一类错误答案:冰熔化咸水需要一个过程;加热时间越长,温度变化越明显;冰水混合物以任何一种比例混合.温度总保持0 C: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与冰水质量的多少无关;冰越多,观察时间就越长:随时间的变化,温度没有太大的变化..........................
第二类错误答案:冰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且处于三种状态;冰熔化成水要经过固、液、气三
态共存的过程: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比热有关;熔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达到熔•占、,继续
吸热;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c……
第三类错误答案:冰在受热后,有一段时间温度不变;在冰水混合物中,当杯中完全是水时.它的温度升高;只有冰全部熔化成水后,再对它继续加热,温度才会升高;只要水中还有一点冰.温度计示数都为0C……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⑴分析此实验题的设计意图,指岀这三种错误产生的原因。

(10分)
(2)结合以上错误,请你就物理实验教学给岀自己的建议。

(10分)
12.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在讲授平面镜成像之前,了解和评价学生对上一节课所学知识掌握的情况的教学片段。

教师: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首先,第一个问题:什么叫反射?
学生丨:光遇到水面、玻璃及其它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

教师:光的反射定律是什么?
学生2: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教师:这里面,我们把垂直于平面的直线叫做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反射光线
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
教师:在反射现象中,光路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光路可逆。

教师:好,那么什么叫漫反射?
学生:凹凸不平的表面把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叫漫反射。

教师:嗯,非常好,看来大家把上一节的内容基本掌握了。

接下来学习另一种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平面镜成像。

问题:
(1)请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析。

(15分)
(2)针对上述教学片段存在的不足,写岀改进后的教学思路。

(15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2小题。

第13题12分,第14题28分,共40分)
13. 下面是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的实验。

逾过濟眈加卷■棉.冈兗Fii儿牛何建,I*使羯宾滑発*蹲溝鞄是番省力£业菱■舟押
2.俺席嵐淆郭"ft 1^ A ft 7 ST- * ( A f His t A rt ft A )? M件金桶况F健用厳莆转.ft 怎績况下览帛
曲滞轮?
弄蠻时即川帰常陌|工£3.于別
畫业童滑乾(U.2 3 r. }稚动甫轮
< S1U-3R [进苛电猎、
肉巴读计敦寤*車■疋#宾%为
曹M.< 7计拦于『*小加巧却.幻仪
T *计*铐髀幅詡盯搀离・
彷”耳暂魏夷L存出泞绞嗥斤
任务:
(1)简述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特点。

(4分)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

(8分)
14.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压强”的内容要求为:通过实验,理解压强
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材料二义务教育八年级物理某版本教科书压强”一节.关于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的演示实验如下:
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如图9.1-3,甲图把小桌放在海绵上;乙图在桌面上放一个砝码;丙图把小桌翻过来,桌面朝下, 并在其上放一个砝码。

注意观察三次实验时海绵被压下的痕迹。

这显示了压力作用的效果。

.TT
:5 ■几,.H*-.1•几/
I ■ ■ ir it ■ v ■ K ■ ■ ■ a ■■ ■ n ■ ■ ■ ■
图9.1-3压力作用的效果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义务教育八年级学生,已学过力、牛顿第一定律等内容。

任务:
(1)简述压强的概念。

(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可以采用表格式或叙述式)等。

(24分)
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