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代诗歌

明代诗歌


第三章:《水浒》和英雄 传奇
第一节:《水浒》的作者、成书版本
一、《水浒传》的成书
与《三国》相同,它也是所谓“集体创作,文人 写定”,但其历史依据非常稀淡,主要还是民间传闻 和通俗文艺。它至多是有一点正史的影子,如《宋史 侯蒙传》《宋史张叔夜传》等,有关于宋江的片言只 语,如是而已。南宋以来,梁山故事已经成为说话和 杂剧艺术的重要题材;特别到元代,水浒戏非常之多, 如《双献功》《李逵负荆》等。这些都为《水浒传》 的写作提供了重要的题材来源。
二、地位和影响:
(1)文学的。是中国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是章回 小说的开山之作。是历史演义的开山之作,其巨大 成功,招徕了后世无数的效仿之作,为后世的长篇 小说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非文学的。首先是对于战争的详尽描写,直接 为后世战争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从而成为战争特别 是农民战争的教科书。它对民间信仰的影响也非常 深远。如在中国北方非常流行的关公崇拜,民间的 结拜情结,都受到《三国演义》的重大影响。 “七 实三虚”
二、《三国演义》的作者
关于罗贯中,知道的很少,根据贾仲明《录鬼簿 续编》、王圻《稗史汇编》、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等书之间不无矛盾的记载,我们可以约略了解到作者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东原人,元末明初人
三、《三国演义》的版本
最早的版本是嘉靖本,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 版本是毛伦、毛宗岗父子评点修改过的版本。与以往 的本子相比,它的正统色彩更强,艺术上也有较大的 提高,评点也有过人之处。
第二节 《西游记》的原型精神和艺术 特征
1、《西游记》的原型精神: 从外观上看,《西游记》与神话相比可以说是 同中有异。其题材、形象及其存在的怪异世界都有 着明显的神话韵味,具有脱胎神话的痕迹。但是无 论是和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上古神话相比,都带有明 显的人类成年期的特征。它是系统而自觉的文学, 而不是零碎朦胧的神话。
3,后世的效颦之作
《水浒后传》《荡寇志》《后水浒传》等。但无论 在思想、艺术上均无法与《水浒传》比肩。
第四章《西游记》
一、《西游记》的成书
和《三国演义》《水浒传》一样,《西游记》也
第一节 《西游记》的成书、作者、版本、 主题、内容
是所谓集体创作,文人加工写定的作品。玄奘西行求法
的历史事实,唐僧弟子辩机《大唐西域记》、惠立、彦 但由于玄奘的行为本身即带有传奇性,所以,从唐代开 始,就已经有许多文学作品开始神化唐僧;
三、《西游记》的版本
与《水浒》一样,可以约略分为简本和繁本两个 系统。差别是唐僧出身的有无。
四、《西游记》的主要内容:
《西游记》基本上是由三个板块构成的。第一个板 块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故事,二是江流和尚出身及取经 缘由;三是西天记》的主题是最具有争议性的一个话 题。代表性的说法有:禅书说;阐发《大学》 的修身之书说;修道之书说;游戏说;滑稽与 玩世说;农民起义说,人民斗争说;叛逆投降 说;歌颂市民说;“安天医国说”;房术说; 反映人生说;追求真理说;表现理想说,等等。
(2) 好汉们对待女性的态度:大体是有家室的比较 冷淡,没有家室的对女性则多充满仇视。 (3)就结果看,女性所造成的影响基本是灾难。如 林冲的妻子因为貌美而招致调戏,导致林冲的发配; 阎婆惜与宋江的同事通奸,导致宋江的亡命江湖 (4) “祸水观”的由来。就中国的整体文化背景看, 是中国封建社会对女性向来的轻视;就《水浒传》所 反映的特定阶层的生活来说,是江湖游侠阶层对于女 性根深蒂固的戒惧。这种戒惧的由来,主要是从女性 给他们的亡命生活所带来的种种不方便而来。
步的加强。
第二节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及其地位 影响
一、《三国演义》的艺术特征:
(1)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罗贯中并非全然羽翼信史, 而是采用了诸多手法,使得故事的讲述充满意味,比如 对历史时间巧妙剪裁布局;大胆采用信史所无的传说; 本末倒置;张冠李戴;等等。 (2)类型化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包括: 单一性,指重要人物都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其在形象内 部诸因素中占决定性位置,此一特征足以支撑起整个人 物形象,类似中国戏剧中的脸谱化与程式化;
二、《水浒传》的作者
《水浒传》的作者情况可谓扑朔迷离,有施 耐庵作、罗贯中作、施罗合作等多种说法。甚至 施耐庵这个人的真假有无都一直是一个问题。造 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小说地位的低下。
三、《水浒传》的版本:
简单说,有简本与繁本两个系统。一般认为 繁本在前。金圣叹评点加工后的七十回本《水浒 传》是清代以来影响最大的本子。
(2)“替天行道”是好汉行动的政治行动纲领。 (3)推重贤能与严密的组织纪律。 (4)绿林文化的人格崇拜:对于“义”的极度尊崇;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仗义疏财;对阳刚之气的极 度尊崇 (5) 藐视众生、嗜血残忍、是非不分等江湖文化的负 面价值。
三、《水浒传》中成问题的女性观
分为妖女、魔女和无面目女性两类。第一类如潘金 莲、潘巧云、贾氏等;中间比如顾大嫂、孙二娘;后者 比如林冲的妻子以及大量的连姓名也不被注意的女子。
四、《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1)《三国演义》的主题
《三国演义》演义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代表性的 说法有:为蜀汉争正统说;描绘三国时代各封建集团之 间的斗争说;反分裂,求统一说;人才学教科书说;追 慕君臣际遇说;总结政治经验说;反映民族心理意识说; 悲剧说;等等。 (2)关于《三国演义》的拥刘反曹倾向 《三国演义》之所以有明确的拥刘反曹的倾向,有历 史本来的原因,也有当时社会状况对于作者的影响;有 作者的因素,也有改定者的功劳。
第三节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及其 对后世的影响
1、《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1) 人物性格从类型化向性格花过渡。包括:传 奇性与现实性、超人与凡人的结合;惊奇与逼真的
结合;粗线条勾勒与工笔细描的结合;稳定与变化、
单一与丰富的结合。
(2) 叙事技巧的进步与自由。这突出地表现在全
知与限知视角的巧妙交替使用。而最见出作者才华 的,又首推限知视角当中的游动视角的精彩使用。
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都是记录事实之作。
宋金元时代,唐僧取经的故事已经被搬上舞台,而且 从这个时期,重心已经发生倾斜:取经故事的主角不 再是唐僧,而是悟空了。猪八戒也已出现。 元明时期的平话小说《西游记》为吴承恩的创作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 二、《西游记》的作者
明代刊本的作者均未署名,只是说“华阳洞天主 人校”;后来多数清代刊本都署作者之名为邱处机。 实际上,邱处机的《长春真人西游记》别是一部作品; 清代中叶以后,吴玉搢等根据《天启淮安府志》等材 料认为《西游记》作者为吴承恩,但未得到响应。此 说后来经过胡适、鲁迅的提倡而得到广泛认同。但具 体作者为谁,仍有争论。
1)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繁荣 2)市民队伍,以及由之而来的新的读者群的壮大 3)审美趣味的变化 4)出版等硬条件的成熟启功、张中行、金克木 《说八股》
三、王学左派的兴起
1)随着朱元璋、朱棣这样铁腕人物的消失, 政 治高压政策难以为继 2)禅宗思想的影响 3)时代的呼唤,新的市民阶层对代言人的需 求
如武松在十字坡上与二娘的那段斗智斗勇,时而在武 松耳中听到,时而由作者点出,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 阅读积极性。 (3)串珠式的结构方式。用梁山事业这根主线,将 众多的英雄传奇连在了一起。也有人说这是一种板块 结构。 (4)活泼灵动、惟妙惟肖的语言。《水浒传》首次 运用了纯粹的口语作为书写语言,生动流畅,惟妙惟 肖,体现出了作者高度的语言运用的才华,纯粹的白 话成为后世小说创作的唯一语言,《水浒传》起到了 典范作用。
第二节 《水浒传》的主题、内容
一、《水浒传》的主题
历来众说纷纭。代表性的说法:忠义说;为豪杰立传 说;诲盗说;游戏说;农民革命战争的史诗说;为市 井细民写心说等。最近几年有学者从文化的角度提出 它具有明显的绿林文化特征。
二、《水浒传》与绿林文化的政治特征
(1)强调“逼上梁山”,即社会不公是造成好汉们啸 聚山林的根本原因。(尽管事实上并非全然如此)
概括起来,一是刘备在历史上本有仁厚之名, 而曹操本来就是不太被人们肯定的奸雄色彩很浓的
历史人物;二是三国所产生流传的时代,是汉民族
自尊最被摧折的时代,这种民族情绪必然会给作者 以深刻的影响,刘备的血统毕竟比较高贵,又地处 南方,与此种民族心态正合;三是罗贯中本有此倾 向,而经过毛氏父子的改定,这种倾向得到了进一
而前后两个大的部分,正好形成了具有人类普遍精神 的两大母题: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和以造福人类 为目的的不畏惧艰险的追求探索精神。 先看桀骜不逊的个性自由精神。首先,这种精神 乃是人类精神的一种长存。在古今中外,这种精神都 有所表现。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正代表了这样一 种精神。这种精神出现在15世纪的中国,有着深刻的 历史原因。中国文学中向来缺乏遨游三界的想象力, 一个重要原因是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经由元 代异族文化的侵扰,明代个性自由思想的影响,中国 人禁锢的头脑开始松动。而《西游记》就是中国人头 脑解禁后创造与想象力的明证。
稳定性,指主要特征稳定不变,缺乏纵横方向的变化, 处于古典的静穆状态; 和谐性,指人物内部诸因素基本处于古典式的和谐之中, 回避了性格的复杂性,在冲突与和谐的对立中,力求和谐。 主要表现在:回避现象与本质的矛盾,回避理智与感情的 矛盾, (3)从全知全能到限知视角的叙事方式。全知视角与限 知视角。限知视角的初步采用。 (4)宏大而细密的结构。详见课文有关论述。 (5)杰出的战争描写艺术。 (6)文白相杂的语言。典雅而不失灵动,与体制和谐, 亦便于直接从史书中摘录材料。
2、《水浒传》的地位和影响
(1)文学的:是英雄传奇的范本,对后世的历史演 义和侠义公案小说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 其他文艺体式,如戏剧、曲艺、绘画、电影等提供 了丰富的题材。 (2) 非文学的:后世农民起义以及绿林豪杰起 义,往往以“替天行道”标榜,学习其战术战略, 乃至借用其绰号,等;进步的评论家、思想家往往 以之为“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的工具, 借以批判社会之不公、道学之可恶、真心之可贵等 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