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线安装时要求接地面积不能小于1M2。
接地点距离建筑物大于1M。
根据地质情况决定接地体所使用的物质。
使用面积为1M2厚度为3mm以上的铜板最好,如为减少造价或找不到铜板,可以使用直径1.5英寸、长2.5M的镀锌铁管代替。
埋在距地面60cm以下。
引出线使用不小于10mm2的铜线。
作好引出线与接地体焊接处的防腐。
在每个接地体处放一些木炭和工业盐。
用摇表测量接地电阻小于4欧姆,掩埋好就可以了。
如果接地电阻达不到要求可以使用2个、3个、4个接地体。
每两个接地体距离为3M。
3个接地体应接成三角形,4个接地体接成双三角形。
工厂防静电基本要求一、静电防护的基本原则a、抑制静电荷的积聚;b、迅速、安全、有效地消除已经产生的静电荷。
二、防静电工作区场地1、地面材料a、禁止直接使用木质地板或铺设毛、麻、化纤地毯及普通地板革。
b、应该选用由静电导体材料构成的地面,如防静电活动地板或在普通地面上铺设防静电地垫,并有效接地。
c、允许使用经特殊处理过的水磨石地面,如事先敷设地线网、渗碳或在地面喷涂抗静电剂等。
2、接地a、防静电系统必须有独立可靠的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一般应小于10Ω,埋设与检测方法应符合GBJ 97的要求。
b、防静电地线不得接在电源零线上,不得与防雷地线共用。
c、使用三相五线制供电,其大地线可以作为防静电地线(但零线、地线不得混接)。
d、接地主干线截面积应不小于100mm2;支干线截面积应不小于6mm2;设备和工作台的接地线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1.25mm2的多股敷塑导线,接地线颜色以黄绿色线为宜。
e、接地主干线的连接方式应采用钎焊。
f、防静电设备连接端子应确保接触可靠,易装拆,允许使用各种夹式连接器,如锷鱼夹、插头座等。
3、天花板材料天花板材料应选用抗静电型材料制品,一般情况下允许使用石膏板制品,禁止使用普通塑料制品。
4、墙壁面料墙壁面料应使用抗静电型墙纸,一般情况下允许使用石膏涂料或石灰涂料墙面,禁止使用普通墙纸及塑料墙纸。
5、湿度控制a、防静电工作区的环境相对湿度以不低于50%为宜。
b、在不对产品造成有害影响前提下,允许使用增湿设备喷洒制剂或水,以增加环境湿度。
c、计算机房的湿度应符合GB 2887中的有关规定,类似的机房也应符合此规定。
6、区域界限防静电工作区应标明区域界限,并在明显处悬挂警示标志,警示标志应符合GJB1649规定,工作区入口处应配置离子化空气风浴设备。
7、电荷源防静电工作区内禁止使用及接触易产生静电荷的电荷源(如下)。
电荷源:工作台表面,油漆或浸漆表面,普通塑料贴面,普通乙烯及树脂表面地板塑料及普通地板革,抛光打蜡木地板。
普通乙烯树脂工作服,帽,鞋普通涤纶,合成纤维及尼龙面料,塑料及普通胶底鞋操作工具及设备普通塑料盒,架,瓶,盘用品及纸制品,普通泡沫及一般移动工具,压缩机,喷射设备,蒸发设备等三、电子产品防静电设施1、静电安全工作台a、静电安全工作台是防静电工作区的基本组成部分,它由工作台、防静电桌垫、腕带接头和接大地线等组成。
b、防静电桌垫上应不少于两个腕带接头,一个供操作人员使用,另一个供技术人员,检验人员或其它人员使用。
c、必要时,静电安全工作台上应配备离子风静电消除器。
d、静电安全工作台上不允许堆放塑料盒(片)、橡皮、纸板、玻璃等易产生静电的杂物,图纸资料等应装入防静电文件袋内。
2、防静电腕带直接接触静电敏感器件的人员均应戴防静电腕带,腕带应与人体皮肤有良好接触,腕带必须对人体无刺激、无过敏影响,腕带系统对地电阻值应在106~108Ω范围内。
3、防静电容器在电子设备研制生产过程中,一切贮存、周转SSD的容器(元器件袋、转运箱、印制板架、元器件存放盒等)应具备静电防护性能。
不允许使用金属和普通塑料容器。
必要时,存放部件用的周转箱应接地。
4、离子风静电消除器消除绝缘材料表面的静电荷应使用离子风静电消除器。
5、防静电工作服a、进入防静电工作区或接触SSD的人员应穿防静电工作服,防静电工作服面料应符合GB 12014规定。
b、在相对湿度大于50%的环境中,防静电工作服允许选用纯棉制品。
6、防静电工作鞋进入防静电工作区或接触SSD的人员应穿防静电工作鞋,防静电工作鞋应符合GB 4385的有关规定。
一般情况下允许穿普通鞋,但应同时使用导电鞋束或脚跟带。
7、防静电运输车转运SSD或含有SSD的整、部件时,应采用有防静电性能的运输车。
静电接地工作的注意事项B.0.1 在可能产生静电危害的场所,对移动设备、工具的静电接地应按下列程序:1 在工艺操作或运输之前,必须做好接地工作。
2 工艺操作或运输完毕后,经过规定的静置时间,方可拆除接地线。
3 接地线连接点位置宜避开火灾、爆炸危险场所,且不应在装卸作业区的下风向。
B.0.2 生产过程中,当设备、管道等局部检修会造成有关物体静电连接回路断路时,应做好临时性跨接,检修后应及时复原,并重新测定电阻值。
B.0.3 应正确使用接地用具和材料,并经常检查,确保电气通路完好性。
如接地连接有断裂点,在恢复其连接前,应采取措施确保周围环境无爆炸、火灾的危险。
B.0.4 易燃、易爆物品的取样器、检尺和测温用的金属用具,工作时不允许与金属器壁相碰撞。
用词说明对本规范条文中要求执行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一)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二)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三)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采用“可”。
石油化工静电接地设计规范条文说明1.0.3 本条强调指出了静电接地仅是防止静电危害的措施之一,静电接地对静电导体(特别是金属)上的自由静电荷能起到很好的导流作用,而对于一部分静电非导体上的自由电荷,则需要经过一定的静置时间,才能导入大地。
那种认为只要将设备接地,就没有静电危害了的说法是不全面的,必须澄清这一概念。
静电接地系统是给从带电体泄漏出来的静电荷,提供一条导入大地的通道,如果没有其它条件相配合,它只能导走金属体上的自由电荷。
石油化工企业近些年所发生的静电事故,分析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它不是单一的、孤立的一种因素。
因此作好防静电设计,必须相关专业密切配合。
避免静电的大量产生,通常采取下列措施:1)根据静电起电的规律,对接触起电的有关物料,尽量选用在带电序列中位置较邻近的,或对产生正负电荷的物料加以适当组合,达到起电最小的目的;2)在生产工艺的设计上,对有关物料尽量做到接触面积、压力较小,接触次数较少,运动和分离速度较慢以及减小处理规模等。
做好带电物体的静电接地,并采取增泄措施。
通常的做法有:1)对由于摩擦而能持续产生静电的部位、大量储存带电体的容器和移动式装置等,尽量使用金属材料制作,如需要涂漆,选择漆的电阻率应小于带电体的电阻率;2)对不能使用金属材料的部位,尽量选用材质均匀、导电性能好的橡胶、树脂、纤维或塑料等制作;3)在工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置调温调湿设备,保证相对湿度不低于50%~65%,或定期向地面洒水;4)对于高带电的物料,在接近排放口前的适当位置装设静电缓和器;5)在某些物料中,添加少量适宜的防静电添加剂,以降低其电阻率。
目前,静电消除器械有高压电源式、感应式和放射式等类型的静电消除器。
在选择时要注意下列事项:1)设置场所的着火危险性;2)设置场所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3)带电物体的种类、使用状态及带电状态等。
静电屏蔽是一项重要的防静电措施。
就技术领域划分,静电屏蔽不属于本规范的范畴。
只是静电屏蔽体需要接地,此为静电接地的一种。
静电屏蔽有整体屏蔽与分隔屏蔽之分。
整体屏蔽是指以屏蔽导体复盖带电物体的整体,带电物体产生的静电作用,被屏蔽导体封入内部。
分隔屏蔽是使带电物体一部分以屏蔽导体从空间或表面进行复盖,用屏蔽导体隔开带电物体,增加了带电物体静电电容,降低了静电电位。
在爆炸危险区域内,发生爆炸事故须具备两个条件:1)可燃物的浓度在爆炸极限以内;2)存在足以点燃可燃物的火花、电弧或高温。
排除其中之一,则可达到安全的目的。
人体对静电来说,可视为导体,所以只要人体接地即可防止带电。
但是,由于作业者通常不停留在一定的场所,因步行和作业动作而继续带电。
人体静电有可能是危险场所的点火源,清洁厂房的污染源,电子装置的电磁干扰源。
名词术语2.0.1 工业静电工业静电是在工业生产、储运过程中产生和积累起来的。
它对安全生产、产品质量有极大的影响。
石油化工生产的特点是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
在生产场所内,塑料、橡胶、搪瓷等材料以及各类油品随处可见,而粉碎、撕裂、摩擦、流送、喷射、搅拌、冲刷、晃动、采样、检尺等工序普遍存在。
这也就是说,产生静电危害的根源存在于人们的日常工作环境之中。
因此,了解工业静电的产生机理,分析其危害特点,对探讨和掌握防静电危害的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静电产生的主要途径如下:1)同类或不同类物体间紧密接触后迅速分离;2)物体上附着了带静电的微粒;3)通过感应或极化作用,使不带电的物体起电。
带电体上带有的静电量,是静电产生量和消散量相平衡后的稳定值。
2.0.4 物质静电特征参数体积电阻率是随着物质混有杂质的多少及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它是评价物质易于带电的参数。
表面电阻率是随着物体表面的吸湿状态及脏污程度等的不同而变化。
电导率是电阻率的倒数。
2.0.5 静电起电、积聚和消散静置时间的作用是使带电体得到必要的时间,足以把所带的静电荷泄漏出来并导入大地,这是静电接地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无论是连续性或间歇性生产和储运。
对于在3.2.1 中提及的静电非导体,设置静置时间是必需的。
液体流过泵、过滤器或高速流过管道时,其带电量会激增。
因此,控制流速并在必要部位设置一定长度的管段或缓和器,以使液体中静电荷得到充分地泄漏。
如在精细过滤器的出口,液体先通过缓和器后再输出罐装。
一般认为液体在管段内以安全流速流动30s,电荷密度就能下降到安全值以下。
“弛豫时间”可称为液体在运行中的“静置时间”。
对非导电液体,缓和管段长度可采用下列公式计算。
L/V=3τ其中:L/V——停留时间(即液体在缓和区域内的时间)(s);L——缓和区域的长度(m);V——区域内的流速(m/s);τ——液体的弛豫时间(s);而弛豫时间由下式给定:τ=εrεe/K其中:εr——液体的相对介电常数;εe——真空介电常数(88.5×10-12F/m);K——液体电导率(ps/m);2.0.7 材料物质的静电学分类,各国的各类情况不同。
我国在已颁布实施的国家标准《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GB12158-90 以及化工标准《化工企业静电接地设计规程》HGJ28-90 中,将物质分为三类:静电、导体、静电亚导体、静电非导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