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法
(四)衡平法的特点
1、其形成是英国法受罗马法影响的 重要表现。 2、诉讼程序比较简易,重实体,轻 程序。 3、衡平法的调整对象补充了普通法 的不足。
衡平法在中国的研究:现状、 问题及展望
胡桥 年第5期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09
三、制定法 中世纪最早的制定法:大宪章 制定法的种类: (1)欧洲联盟法。 (2)国会立法 。 (3)委托立法。
(二) 衡平权利和救济方法 常见的衡平权利和救济方法:信托、衡 平法上的赎回权、部分履行、禁令、特别 履行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禁令和特别履行。
1、信托制:即甲为了乙的利益而获 得控制其某项财产的法律权利。
2、赎回权:抵押人有权从抵押权 人手中收回其财产。
3、部分履行:在某些情况下,普通 法要求有书面契约。如果无书面契约, 而其中一方已部分地履行了契约义务, 衡平法可以强制另一方履行他那部分 义务。
(二)普通法的基本特征――程序先于权利
1、程序优先于权力含义: 一项权利能否得到保护,首先要看 当事人所选择的程序是否正确,如果 程序出现错误,其权利就得不到保护。
2 、程序优先于权力特征的形成
形成与普通法令状制直接有关。 亨利二世时,王室法院用令状干预地方法 院、封建领主法庭的办法成为习惯。
五、其他渊源
(一)习惯 条件: 远古性、合理性、确定性、强制性 和不间断性。
(二) 学说
在英国,法律学说对司法实践所起
的作用要比欧洲大陆国家小得多。
格兰维尔:《论英国的法律与习惯》 布莱克顿:《英国的法律与习惯》 利特尔顿:《土地法论》 科 克:《英国法总论》 布莱克斯东:《英国法释义》
2、遵循先例原则的优势和劣势
思考:遵循先例原则有哪些优势和缺 陷? 参见:博登海默《法理学性 确定性 灵活性 可预见性
(2) 缺陷:
一是先例的量多、复杂,法官难以全面 了解判例,势必会造成某些错误。 二是僵化,会限制法律制度的发展及其对 社会关系变化的及时反映。 三是法官在创制判例时有一定的随意性。
12世纪时,各种诉讼令状开始定型化。 亨利二世时已基本形成“无令状即无救 济方法” 原则。 1875年以后,虽然令状制已经废除, 但英国法更注重程序的倾向并未改变。
3、遵循先例、程序先于权利对英国法的 影响: 一是影响英国法体系的庞杂性,英国法学 家重视程序而轻视理论; 二是影响英国法的公法(令状)性质和双 重结构(普通法和衡平法双轨运行);
(三)制定法的发展 封建时代享有立法权的主要是国王。 13世纪后国会成立后也分享了部分立法权。 14世纪时,国会获得颁布法律的权力。
二、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法的变化(17世 纪中叶至19世纪30年代) 1、国会立法权强化, 制定法地位提高。 2、内阁为最高行政机关,首相是最高 行政首脑。 3、普通法和衡平法内容上得到充实。
三是影响英国法的独特的法律部门和法律 概念; 四是影响英国法的连续性,即保证其发展 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二、衡平法 (一)衡平法的概念 指英美法渊源中独立于普通法的另一 种形式的判例法,它是大法官法院在审判 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旨在对普通法的不足进 行补救的法律体系。所以,衡平法又称 “大法官法”。其遵循的原则是“公平” 和“正义”。
----英国历史发展中的明显特点:以传 统作为改造传统的依据,同时对传统 做出符合时代需要的解释。
(二) 宪法性惯例
指某项宪法原则和制度最初不是法律明 文规定的,而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事实, 逐渐形成习惯和原则,并由国家认可赋予 法律效力。
第十章
英国法
教学重点:普通法、衡平法的概念和特征、 英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诉讼法的特殊性、陪审制的运 用及其意义
英国概况
岛国,面积24.41万平方公里(包括内 陆水域),人口约六千多万,居民多信奉 基督教新教。 公元1至5世纪,大不列颠岛东南部受罗 马帝国统治。后盎格鲁、撒克逊、朱特人 相继入侵。7世纪开始形成封建制度。829 年英格兰统一,史称“盎格鲁—撒克逊时 代”。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渡海征服英 格兰,建立诺曼底王朝。
发端于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习惯法。
一般认为真正英国法历史开始于诺曼征服。 诺曼征服对英国法的影响深远。
1066年法国贵族诺曼公爵威廉率军侵入 英格兰,他在镇压各地反抗之后,加冕为 英国国王,是为“威廉一世”。 诺曼征服对于英国法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英国法律史学家梅特兰称之为是 “一场决定整个英国法未来历史的巨大变 革”。
四、普通法、衡平法、制定法的关系
一、衡平法与普通法的关系 (一)、平衡法与普通法的联系 1、二者性质相同,都是封建法 2、二者背景相同,都以王权为依托 3、调整范围相互补充
(二)衡平法与普通法的不同 1、程序不同 普通法:简单;衡平法:复杂 2、渊源不同 普通法:日耳曼法;衡平法:罗马法
令状(writ),拉丁词breve的英译,后者 意为简短之物,引申为信件,简短的书信 遂称令状。 令状是早期教俗统治者行政管理的一种 手段,通过它,教皇式皇帝可将命令直接 下达指定的人。
亨利二世时令状
“奉天承运,英国国王亨利诏曰:牛 津地区地方首长知悉:我命你处理 Abingdon修道院院长之水闸被Stanton 的人破坏之事件,并且以后不得再发 生侵害其权利之事件。否则罚金10镑 作为惩罚。Ralph秘书长于西敏见证。”
衡平法的原则
(1)衡平法不允许有不法行为而无补救。 (2)衡平遵循法律。 (3)请求衡平救济者必须为衡平行为。 (4)请求衡平救济者必须自己清白。 (5)衡平重意思而轻形式。
(6)衡平法将应完成的行为视作已完成的 行为。 (7)衡平法不帮助怠于行使权利者。 (8)衡平法力求完全公平而非部分公平。 (9)有两个衡平发生时,先发生者优先。 (10)衡平即平等 。
4、1689年《权利法案》。
5、1701年《王位继承法》。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影响)
18世纪以后,英国国王逐渐成为一种象 征。 “国王不能为非。” The king can do no wrong. 当代英王更多的是一种政治象征。
6、1911年和1949年《议会法》。
1536年英格兰与威尔士合并。 1640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649年5月 19日宣布为共和国。1660年王朝复辟。 1688年发生“光荣革命”,确定了君主 立宪制。 1707年英格兰与苏格兰合并。1801年又 与爱尔兰合并。
1914年占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 是第一殖民大国,自称“日不落帝国”。 1921年爱尔兰南部26郡成立“自由邦”, 北部6郡仍归英国。 随着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继独立, 英殖民体系开始瓦解。目前,英在海外仍 有13块领地。1973年1月加入欧共体。
一、封建法律体系的形成 (一)普通法的形成 1、普通法的概念
普通法本身是个不确定的词,在西方法律 史上有多重含义。
广义:12世纪以后通行于英格兰的法律。 狭义:12世纪以后由英格兰王室法院所 创立、适用和发展的判例法。 比较法的角度:泛指一英格兰法为基础、 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的国家或地区的 法律制度,相对于以制定法特别是编纂法 典为特征的民法法系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制 度。
作为日耳曼人的分支之一,盎格鲁—撒克逊 时期的英国法与欧洲大陆各蛮族国家的法 律制度并无什么本质的区别,它具有各日 耳曼部族法所共有的一些基本特征:法律 等同于习惯,它只能被“发现”、被“宣 示”,不能被“制定”;法律的分散性与 属人主义原则,法律因人、因地而异;保 留大量日耳曼部族习惯,如“马尔克”村 社与土地制度,赎罪金制度,民众集会的 政治组织形式,等等
4、特别履行:大法官在某种情况
下可以强迫某人履行契约或信托义务 的命令。 5、禁令:大法官应原告请求签发 的强迫当事人实施某种行为的司法命 令。
(三) 衡平法的诉讼程序 简便、灵活: 1、起诉不必以令状为起点 。 2、审理案件时不采用陪审制 。 3、衡平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比普通法 院的法官大。
第一节 英国法的形成与演变
古代英国法的发展与两次异族入侵及 军事征服有密切关系。 五世纪中叶起盎格鲁萨克逊的入侵在英 格兰确立了日耳曼法的主导地位; 1066年的诺曼征服及后来诺曼王门的法 律改革为 英格兰带来了普通法系。
据《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记载,有史 以来不列颠岛上最早的居民为凯尔特人 (Celts)。1世纪前后,国势日盛的古罗马帝 国依靠强大的武力将不列颠岛并入其领土 版图之中,罗马皇帝将不列颠划分为若干 行省,并委派总督对其实施有效的治理, 罗马人的占领持续了近5个世纪之久。
威斯敏斯特宫,又称国会大厦是英国国会 (包括上议院和下议院)的所在地。
参考文献: 李红海 :《亨利二世改革与英国普通法》 《中外法学》1996年第6期
(二)、衡平法兴起 衡平法兴起的原因: 1、经济发展,社会关系复杂化。 2、普通法自身存在的缺陷。
条 件:
1、中央集权制王权的存在是重要条件。 2、大法官的活动是衡平法形成不可缺 少的因素。 “国王无过错”,大法官(精通罗马 法)是国王良心的看守人(中世纪谚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