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思品课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探索——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7课《放飞和平鸽》教学设计及反思行知小学刘恒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放飞和平鸽》。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珍惜今天的和平环境,增强和平意识,激发学生向往和平、热爱和平的情感。
能力目标:主动关心国内外形势,用实际行动为发展与各国人民的友谊,维护世界和平做力所能及的贡献。
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全面认识事物及辨证地看待问题的方法,提高冷静观察、认真分析社会事件的能力。
知识目标:懂得和平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知道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和平环境,和平环境需要人类共同营造和维护。
知道渴望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目标。
教学重点了解各国对待战争历史的情况,知道渴望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愿望,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目标,和平环境需要人类共同营造和维护。
教学难点了解战后人们对待历史的不同看法,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全面认识事物及辨证地看待问题的方法。
学情分析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孩子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对于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生活的苦难没有深刻的体验。
在这样的和平环境里,热爱和平的思想观念在一些学生的心中比较淡薄。
然而当下的国际形势,虽然大战没有,但小战不断,和平年代并不和平。
因此,有必要通过这一主题的教育,激发学生美好的国际主义情感,从小增强和平意识,为维护和平尽义务。
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六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独立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已经对人生观、价值观有了初步认识,通过不同渠道了解到有关历史和战争方面的知识,但是还缺乏理性的分析。
经过前两个主题的学习,孩子们已经了解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以及心灵的创伤,知道和平的来之不易,许多人为维护和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因此,本课针对上述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各国对待战争历史的情况,知道渴望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愿望,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目标,和平环境需要人类共同营造和维护。
教学难点是:了解战后人们对待历史的不同看法,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全面认识事物及辨证地看待问题的方法。
在突破重难点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尽量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课件的让学生有更真切的感受,使学生珍惜今天的和平环境,增强和平意识,激发其向往和平、热爱和平的情感。
设计思路:教学设计突出开放性,充分体现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
整个教学活动通过“课前准备——课堂交流展示——讨论”三个环节达到让学生探究学习的目的。
教师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对历史史实进行评价和讨论,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第一课时:火眼金睛大搜索、敞开心扉大讨论、活动方案我设计。
第二课时:和平的期盼、世界儿童的心声、我们爱和平。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各国人民及儿童爱和平活动的相关文字、图片、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收集战后各国对待历史的一些看法,以及各种象征和平的雕塑的图片,了解它们的寓意;准备画笔。
画纸、彩色卡纸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教材P40-P41页内容,话题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第二课时完成教材P42-P44页内容,话题为“和平寄语”。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活动一火眼金睛大搜索1.第二次世界大战曾波及到我们的家乡重庆。
令重庆人永志不忘的是日军对重庆进行的长达5年的野蛮轰炸——(播放重庆大轰炸剪辑)从刚才的镜头中,你看到了战争给家乡人民带来了哪些灾难?2.今天的伊拉克,久经战乱却仍然硝烟弥漫,给当地的每个家庭和无辜的孩子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恐惧和刻骨铭心的伤害。
(出示伊拉克少女的日记)看了照片中的女孩写的这些日记,不知道同学们心里是什么感受?谁来说说战争会给每个家庭带来哪些悲剧和影响?3.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知道和平是来之不易的,今天的人们又是如何面对那些刻骨铭心的历史的呢?4.师:请大家看书中第40页,向同学们介绍各国的纪念日。
5.师:200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很多国家都有各种纪念活动。
各国不仅开展纪念活动,还确定了战争纪念日。
1940年至1945年间,法国共有至少15万人被遣送至纳粹集中营,只有大约5万人生还。
他们中主要是犹太人、也有吉普赛人、抵抗分子和政治犯等等。
也许这些抽象的数字,还不能让我们明白战争对人类财产的破坏和损失有多大,可下面的这些图片资料,就是历史的最有力的证据——(出示二战期间上海、伦敦、斯大林格勒、华沙等地被轰炸为废墟的一组图片,教师简短介绍)为了纪念他们,法国1954年颁布法令,确定每年4月最后一个星期天为二战期间“全国被遣送受害者及反抗者纪念日”。
6.师: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纪念活动和与战争有关的纪念日?7.师:这些活动的开展和纪念日的确定想告诉人们什么?8. 小结:(课件:出示安南的名言)纪念历史的目的就是绝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设计意图:通过教理新闻报道等图文资料,让学生了解战后各国是怎样直面历史、纪念历史的。
】活动二敞开心扉大讨论1.师:战后还有哪些人是怎样对待历史的?2.学生展示收集的日本国内对待侵华历史不同态度的资料,全班交流。
3.引导学生就日本国内对待侵华历史不同的态度展开讨论:(1)日本政客为什么要参拜靖国神社?靖国神社是什么地方?(2)他们这种行为给日本和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产生了怎样的后果?(3)为什么一些右翼分子不承认日本历史上的侵略罪行?(4)在日本,也有很多爱好和平的人士,特别是一些参加过侵华战争的老兵,他们是怎么做的?(5)对这些面对历史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你们是怎么想的?4.学生阅读新闻链接:真诚反省与百般掩饰。
5.师:我们应该怎样面对那段历史?6.小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在历史的镜子面前,日本缺乏德国正视过去、承担责任的勇气,不能正视历史,岂能取信于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而德国以“审慎和自省”的方式,正确对待本国历史,不会失去朋友,反而将会赢得朋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德国理解政府直面历史、真诚悔悟的态度与日本一些领导任歪曲历史真相、百般掩饰的行为进行对比,知道日本政府应该反省历史,对当年犯下的罪行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树立起“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意识,从而强化学生的道德认识,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活动三活动方案我设计1. 师:我们小学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呢?2. 分小组制定活动方案。
3.汇报各小组的活动计划及方案。
4.小结:作为小学生,我们应尽自己所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倡导维护世界和平。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美好的国际主义情感,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力所能及的事。
】板书设计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真诚反省百般掩饰只有正视历史,才能赢得世人尊重教学反思:课堂提问作为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教学手段,是沟通教师、教材与学生联系的重要桥梁与纽带,是传授知识技能、训练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课堂效率、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
课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
”如何通过提问来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更多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构建动态、有效的思品课堂。
一、整体设计,提升问题水平,激活问题思维的“兴奋点”“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有效的课堂提问,就是要走出“满堂问”、“满堂灌”的困境,切实避免只讲数量不讲质量、无效抵效的提问,实现提问效益的最大化。
它要求教师在准确把握课堂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善于从课堂教学内容的整体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紧紧围绕教学内容的核心和关键,设计具有较高思维水平的提问,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思维。
提问要激活问题思维的“兴奋点”,所谓“兴奋点”,就是提问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集中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理性的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参与讨论,迫切需要知道原因和结果的一种心理状态。
因此,提问要既能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注意力,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又能激活学生思维,产生求知欲望,深入探讨重点、疑点和难点;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合适的台阶,使学生拾级而上,跳一跳,摘得到,保证学生的思维经历发现的过程;要鼓励学生把新学的材料用于新的不同的环境中,不断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所有学生获得发展的机会。
在学习“战后还有哪些人是怎样对待历史”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1)日本政客为什么要参拜靖国神社(2)靖国神社是什么地方?(3)他们这种行为给日本和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产生了怎样的后果?(4)为什么一些右翼分子不承认日本历史上的侵略罪行?如果简单设问:你们觉得这些右翼分子做的对不对?有什么重要意义?学生很快就能从教材中找到答案。
上述设问由于变换了角度,学生在回答“右翼分子不承认日本历史上的侵略罪行?”个问题时,难度明显加大了。
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就必须全面了解右翼分子,正确认识国情,明确战争搜带来的苦难意义,在解决前三个问题的基础上,需要对战争涵义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与思考。
坚持使用理解型、应用型的提问,在任何知识学习阶段都是必要的。
课堂提问的设计,应当以使学生“尽快形成知识序列并用于新的问题解决,而不是停留在零星的知识点的记忆水平上”为目标。
二、明确目的,注意提问指向,夯实课堂提问的“落脚点”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为了评价学生、检查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效的课堂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
教师提问的指向越明确,学生经历的思考就越深入,越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提高课堂效率。
因此,要夯实课堂提问的“落脚点”。
思维指向不明,使学生犹如“雾里看花”、无所适从。
如“看了这一段材料,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一内容反映了什么?”这一类问题看上去非常开放,似乎非常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但实际上由于问题过于宽泛,降低了问题的针对性,降低了问题的思维发展价值,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因此,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的为指南,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准确的针对性。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抓住“苦难、和平”,为抓手,注重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设计的目标、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程度相符合。
在提问只前教师必须明确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估计学生的答案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的问题在哪里。
对所提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三、适时调控,把握提问节奏,找准课堂提问的“引爆点”最有效的教师会保持一种顺利的、想对快的节奏。
虽然教学活动的速度很快,但却与课程内容的难度和学生的思维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