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初探
中国古典诗词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伟大祖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它们洋溢着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古诗词在语文课本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和环节,如何进行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诵读,积累古诗词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歌德也说:“现实生活应该有表现的权利。
诗人由日常生活触动起来的思想感情,都要求表现而且也应该得到表现。
”诗歌语言几乎都是带有作者思想情感的倾向性表达,是作者内心世界或直白或曲折的直接体现,这就得靠语文老师平时注重培养学生养成积累古诗词的好习惯了。
如:在我教育教学实践中,每节语文课前由语文课代表在黑板一侧抄好一首诗词,语文课预备铃一响,由课代表带领大家反复朗读,每堂语文课把师生相互问好的时间改成让全体学生齐背这首古诗词,开始先由教师赏析,后来逐渐转变为学生赏析,为学生提供大胆展示自己的空间,使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得以提高。
二、探索教学方法,强化诗歌教育
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认为,一定要让学生知道我国是诗歌大国,而且要引以为豪,同时在陶冶情操完善人的知识方面对广大中学生有重要的作用。
尤其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
古国,诗词歌赋在其间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诗歌对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和美的心灵有重要作用。
从绘画角度来感受诗歌的图画美。
诗以高度凝练的语言给我们展示出无限广阔的空间,如何去感受诗的图画美呢?我把书中涉及的实物做为绘画素材,引导学生去发挥想象,把它描绘成一副完美的图画,让学生从欣赏画的角度去领会诗意美,这样就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美的意境。
在学习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学生这样描述:在黄鹤楼送别友人,友人在鲜花盛开的三月登上去扬州的船,诗人站在码头上,目送孤独的帆影渐渐在蓝天碧水尽处消失,只见长江向天边奔流。
多美的一幅画。
倘若遇到有绘画天赋的学生,让他把这些景象画成一幅画,让他们体验“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意趣。
从音乐的角度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一首好诗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往往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而一首好歌儿给人的感受却是任何人都说得出来的。
读诗的感觉像什么呢?如“真情像草原一般广阔”,似“潇洒走一回”一般洒脱,犹“二泉映月”一般悠长,若“赛马”一样奔放。
借助音乐来体味诗意,学生一定会感到趣味无穷。
三、知人论世,体味诗歌内涵
抒情性的诗歌都有它们内在的情感经纬与情感脉络,解读、赏析诗歌就必须探求本源、寻找内理、把握心声。
对于抒情性诗作,教学时,要引导深入到诗人的内心深处,体验诗人的情感,从而触
摸诗人的灵魂。
教学时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将心比心。
四、联系生活,运用古诗词
古诗词作为祖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如何诵读,如何理解,如何鉴赏,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古诗词。
比如:当我们带领学生出去旅游,登上高山之巅,我们可以问学生:此时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学生一定能答出: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当一学生考试失意时,我问其他同学,我们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劝慰他?大家齐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此外,我经常鼓励学生多留意生活中的古诗词,把这些古诗词运用到他们的作文中。
有些学生不但运用自如,更是对一些古诗词进行大胆地加工改造。
例如有位同学在写到自己的校服丢了,他独出心裁,模仿《春晓》一诗写到:“春眠不觉晓,校服吹跑了。
若有拾到者,酬谢少不了。
”他的聪明才智,他对古诗词的巧妙改写不能不让我们由衷地折服。
古诗词是中化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极其丰富。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当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
只有民族的文化,才能撑起精神的脊梁。
我们作为语文老师,就更有责任把这种光荣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让它继续发扬光大,上面是我个人做出的一点尝试,相信广大的语文老师定能总结出更多更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