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故事——老聃的预言……老聃的预言李老聃在函谷关里写《道德经》,这一天,尹喜把他请到家里做客。
尹喜有两个不到三岁的孩子。
老二长的聪明伶俐,老大呢,不太伶俐,一脸老实相。
尹喜手里拿个元宝,一边摆弄,一边向老聃说:“先生,你看这两个孩子,我以后能享到哪一个孩子的福?”老聃一时没回答上来。
坐在旁边的一位客人见老聃没说话,就插嘴说:“当然是能享上老二的福。
你看老二聪明伶俐,以后定有出息。
”老聃从尹喜手里接过元宝,拿着元宝递给老大:“好孩子,来!你打爹一下我给你一个大元宝。
”不管咋说咋哄老大就是不打。
老聃又把元宝递给老二:“好孩子,来!你打你爹一巴掌,我给你个元宝,你要不打,我就不给你。
”老二高兴的瞪着小眼,伸出小手,照爹嘴上打了一巴掌。
老聃把元宝递给老二,老二高兴地接过元宝,蹦蹦跳跳地走了。
尹喜高兴地说:“还是这孩子有办法,今后我只有享他的福了。
”老聃说:“喜弟,以我看,以后能叫你享到福的是老大,不是老二。
”尹喜笑了:“先生?你从哪里可以看出?”老聃说:“因为老大重义不重利,有真情,老二见利忘义,没有真情。
”坐在旁边的那位客人说:“可以这样断定吗?”老聃说:“人都在变化,如果中间没有特别的变化,照这样发展下去,会是这个结果。
”事过后,尹喜并没有在意。
几十年后,告老回家,卧病在床。
这时他的大儿成了穷人;二儿在外经商,手里很有钱,老大整天守在他爹床头,家里的东西为给爹治病都卖光了,就靠要饭养活老人家。
老二听说爹爹病了,连理也不理。
老大给在外做生意的弟弟捎信,说爹快要死了,要他回家看爹一眼。
得到的回答是:“我做生意赚钱要紧。
回家看爹得少赚好些钱,谁包赔我?他死叫他死,他死我也没有办法。
”这里,尹喜猛想起老聃几十年前说过的话,不由长叹一声,闭上了双眼。
别尹喜老子在函谷关令尹喜家写完《道德经》,心中暗想:“‘功成,名逐,身退’这句话我已写进书里,眼下该按照这句话的实际去做了。
”于是就给尹喜告别,要继续西行,尹喜怎么挽留也挽留不住,只好让他走。
为了照顾老子,临走之前,尹喜问老子准备走哪条路,最后哪里落脚。
老子笑而不答。
再三追问,他只说了一句:“我要去过隐居生活。
”老子骑青牛,离函谷关,往西行,只见后边不远,有个骑骆驼的不紧不慢地跟着他。
老子走,他也走,老子停,他也停。
聪明的老子起了疑心:“这个人想干什么?”老子拉一下牛缰绳,让牛向南拐去,然后回头一看,见那个骑骆驼的也往南而来。
老子心里明白了,就让牛往东拐,那人也往东拐。
老子驱牛往南一拐,向一座树木茂密的大山里走去,他来到一条又宽又深的山涧沟旁。
骑骆驼的紧紧追赶。
老子用手往牛屁股上一拍,青牛腾空飞过山涧,落到对岸。
骑骆驼的再也无法过去,他说:“老聃先生,我是关令尹喜派来的,是想弄清你的去路和落脚地方,以便日后对先生资助,谁知先生你……”老子笑着说:“大河之水深千尺,难比尹喜待我情。
如果朋友再给我恩惠,恩情过重,无法偿还,拖欠人情债,心中不舒展,我的隐居生活,无法过得自然,情义我已领,请君速回还。
”说罢,驱牛而去。
骑骆驼的无奈,只好往回走。
老子拉缰绳拐回头,站在山涧旁边,深情地望着那人的背影,看那看,只到背影消失。
牛黄的来历牛黄可以清热解毒,是一种贵重的药材。
这种药材是怎样来的呢?涉及到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老子弃官西游,来到函谷关,关令尹喜邀他著书,他答应了尹喜的请求,住下来,专心致志地写作《道德经》。
尹喜为了让老子集中精力进行写作,就派专人帮他喂青牛,喂牛人很用心,精心调理,草料均匀,不长时间,把青牛喂得肉满膘肥。
就在这个时候,函谷关发生了瘟疾,得了这种病的人,肿脖子,发高烧,嘴里胡言乱语,啥药也治不好,瘟疾越传越广,这一下可急坏了老子的青牛。
从此,它草料不吃,两眼泪流不止,叫唤的声音十分悲哀。
一天、两天、三天、五天,因为整天不吃不喝,很快瘦成了“三快”——脊梁比刀子快,尾巴比锥子快,走路比蚂蚁快。
老子十分发愁,对青牛说:“牛哇,牛哇,你是怎么啦?恐怕你也得了瘟疫病了吧?这瘟病什么时候好呢?你的病什么时侯好呢?你是我的坐骑,我离不开你呀!”青牛泪流不语,泪滴到地上,地上出现十四个泪水组成的大字:“为给众人解大难,我要瘦到腔门现。
”众人都感到惊奇,百思不得其解,老子心中已经有数,默默不语,等待事情往前发展。
十天以后,青牛瘦死了,所有人心里十分难过,就在这时,只见牛的肚子越来越大,肿得象大花包,突然间,“大花包”炸开,五脏坠出,众人俯身一看,见肚子上的苦胆鼓得象蒸馍一样,突然胆囊破裂,掉下一块黄颜色的石头。
接着,牛的五脏又收到肚子里。
家人忙请来一位医术高明的先生,给青牛缝好了肚子。
这医生拿起从牛苦胆里掉下来的石头细看一阵,说不出到底是什么东西,他说:“青牛用泪水写的字上说,要给众人解难,可能这就是给人治病的东西,咱让得瘟病的人吃点试试吧。
”于是就用手抠掉一点,让一个病人煮茶喝,一喝下去不当紧,瘟病立即好啦。
医生十分高兴,就把来自牛苦胆的黄石头放到井里,让大家都来喝这井里的水,几天以后,这一带的瘟疫病就彻底消除了,人们恢复了健康。
老子、医生、尹喜、众人都很高兴。
老子称赞青牛:“牛哇,牛哇,你做得对,你虽说差点儿没有瘦死,可是众人的病给治好了,这就是你的功劳。
”大家感激青牛的救命之恩,割来青青的芳草,争着喂养青牛,青牛很快吃得体壮膘肥。
老子骑青牛西去了,人们还报不完他们的主仆之恩,修庙宇,塑青牛像,初一、十五到这里来焚香叩头,这庙名叫“青牛观”。
当人们问那个医生青牛肚里掉下来的那块石头叫啥名时,医生说:“我也叫不上名来,因为它是牛肚子里长的黄色石头,就叫‘牛黄’吧。
”据说,从那以后,牛肚子里才长牛黄,凡长牛黄的牛,都与老子的青牛有血缘关系,世上的牛黄就是这样来的。
赶山鞭和老君台鹿邑城东门里边有一座老君台,三丈九尺多高,从下往上,要三十三层台阶才能爬到台顶。
传说老子升仙以后,飞入天宫,被玉皇大帝封到三十三层的最高一层,比玉皇大帝还高,这层天叫离恨天,所以老君台的台阶是三十三层,后来有人说老子是人上人,神上神,就含有这个道理。
台上有一座老子庙,在苍桑翠柏衬托下,古色古香,典雅动人,老子像两边有一副对联——上联:一片绿波飞白鹭;下联:半空紫气下青牛。
庙前有一个赶山鞭,这一根碗口粗的大铁柱子,深深地埋在地下,露在地面上的那一部分,有三尺多长,一个人就能晃动,但十个人也拔不出来。
这赶山鞭和老君台是怎样来的呢?老子五十岁的时候,常在苦县东门里边讲学。
苦县县城离他的家乡曲仁里只有十来里地,他每次从苦县县城回家,总要从隐阳山下路过。
这座山原来没名字,因为它很高很高,山尖子插到云彩眼里去,把太阳遮住了,所以人们就给他起个名字,叫隐阳山。
这隐阳山北面因不见太阳,经常冰天雪地,走路的人从这儿经过,身披大皮袄还冻得上牙跟下牙打架,有时就可能冻死在那里。
山坡上,还常有凶猛的野兽出来伤人。
山南边,太阳晒得火辣辣的,热得五谷不长,走路喘不过气来,弄不好就有被烤死在这里的可能。
山坡上乱草丛生,常有毒蛇野猪出来咬死人。
老百姓恨死了这座山,老子每天从这里经过,总要对它唠叼一阵:“隐阳山啊隐阳山,你给人们造的罪太大了,我恨不能用我的赶牛鞭把你一鞭打下去!”后来,老子离开家乡,西行到秦国讲学去了。
说也奇怪,他刚一走,苦县东门里边他讲学的地方一下子就塌陷下去了。
原来那片青青的草地变成了水清见底的绿湖,湖里长出磨盘一样大的莲叶和各种颜色的莲花,湖当中只留下一片长着一棵大松树的干地。
再说老子到秦国讲学已经一个多月了。
这时候,因为他的青牛驮着他飞过函谷关,使他变成了仙体。
一天夜里,他的青牛两眼金光一闪,突然对主人说起话来:“先生,你到这来一个多月了,也不讲回家的事,别忘了家乡百姓正受着隐阳山带来的痛苦啊!”老子说:“牛哇,我的老伙计,依你说我该咋办哩?”牛说:“今天夜里,你该回去看看啦!?”“好!”老子听出了牛的话因,就跳上牛背,说:“那就劳累你一趟啦。
”青牛“唿”地一声,驮起老子,腾空而起,一转头朝东,尾巴一拧,一溜火星往苦县方向飞去了。
青牛来到苦县城上空,“呼”一声,整个天空都长起了紫云,老子定眼一看,见一群白鹭向他飞来,一下子把他围在当中,飞着叫着不让他走。
老子低头往下一看,见自己以前讲学的地方出现一片绿湖,湖水晶莹透亮,水里的莲花象五颜六色的灯笼一样,放出红的、黄的、绿的、蓝的、紫的、白的各色光彩,霞光万道,瑞气千条,把水中干地上的那棵大松树也映成彩色的了。
老子拉紧牛缰绳,按下云头,落到水中那片干地上,白鹭也随着他一只只落到水上。
老子刚刚站稳脚,就见这片水中干地一下子往上长高七尺。
他转身往东南角看,见隐阳山高耸入云,把东边的天空、星辰都遮住了。
就在这个时候,老子低头一看,见手里的赶牛鞭已变成铁的,“呼”一下子,铁鞭长了几千丈长,霎时,他成了顶天立地的巨人。
牛对他说:“先生,你几年前说过的话,今天夜里该变成现实啦。
”老子说:“我早已明白,今夜专程还故乡,意在鞭打隐阳山”。
说罢,举起铁鞭,“哗嗵”一鞭打下去,把隐阳山的整个山峰打得飞了起来。
“呜”一声,飞到山东,变成了东岳泰山。
又一鞭打下去,把中间的半截打飞到河南西部,成了后来的平顶山。
第三鞭打下去,把下半截打到地底下去了,鞭梢子“铮”地一声飞起,落到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底下去了。
光秃秃的鞭杆,还有碗口粗细,七丈七尺多长,老子把这根鞭杆往脚下的土岗子上一插,还露出三尺多长,然后骑上青牛,飘然飞起,往陕西的扶风去了。
后来,人们在那里筑了高台,叫升仙台。
这高台三丈九尺多高,修台时把老子插在这里的赶山鞭,深深地埋在地下了,可是就在修升仙台完工的那天夜里,那赶山鞭自己从地底下冒出来了,还是露出地面三尺多高。
到唐朝的时候,高祖李渊尊老子为太上老君,人们就把升仙台改称老君台,从此,赶山鞭和老君台就留下来了。
老子之死大家知道,老子是死在扶风,葬于槐里。
老子既然是死在扶风了,为啥还要葬于槐里呢?说起来,这可是大有原因的。
老子在秦国讲学的时候,在槐里住了一段时间。
当时,他一面讲学,劝百姓修养道德,一面抽空闲时间帮大家做了不少的有益事情。
那时,槐里是个很穷的小村庄,有一年,村上遭了雹灾,颗粒无收,庄上的人无法生活下去,大家准备出外逃荒要饭。
老子劝大家不要外逃,坚持在自己的家乡生活下去。
当时老子自己生活也很苦,全靠讲学,弟子送些钱来维持生活,后来他为了扶困济贫,就把带在身边的如意金钩卖掉,买了些粮食,给槐里村的人们分着吃,庄上的人无不为之感动。
老子的房东名子叫大黑,是个四十多岁的男人。
这男人中年丧妻,他领着四个小孩无法生活下去。
他本人又有病,没钱治疗,就躺在床上等死。
老子把自己身上的衣裳变卖成钱,用牛驮着大黑到十几里以外的地方去看病,山路难走,一路上老子吃了好些苦,还差一点没有摔到山沟里摔死。
回来后,把熬好的药,送到大黑的嘴边,大黑接过药碗,感动得张嘴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