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字词及文言现象。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3.学习本文运用的援引和设喻的论证方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培养学生“居安思危”,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敢于进逆耳之善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①援引和设喻的论证方法;②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本文的理论结构。

(二)难点:①援引内容的理解;②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③“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的把握。

(三)解决办法:①讲读结合;②结合史实和现实,讲清道理。

学生活动设计1.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

2.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

3.探讨“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4.引导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课文分析一、作者简介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

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少孤贫,有大志,留意纵横之术。

隋大业末,参加李密义军。

后随李密投唐。

初为太子洗马。

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常召人内室询以政事得失。

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迁秘书监、门下省侍中,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

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在文化事业上也颇有贡献,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

《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他在《隋书·文学传》序中,对汉魏至隋的文风作了概括的评论,崇尚质朴纯正,反对浮靡轻巧,视梁陈以来的宫体、骈俪一类作品为“亡国之音”,反映了他的文学观点。

他的谏议政论文,颇传名篇。

贞观十一年(637)上《十思疏》,告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在十方面行为不及初期谨慎,太宗书于屏风之上,这类文章,虽用偶句,但词旨剀切,气势雄骏,无典故堆砌之病,已表现出由骈入散的倾向。

后来刘知几的论文、陆贽和欧阳修、苏轼等人的献纳、奏议之文,都受到他的影响。

诗多颂功祀神之作。

但五古《述怀》一篇,意气慷慨,语言劲健,在初唐诗歌中不失为格调较高的作品。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俱著录《魏征集》20卷,已佚。

《全唐文》存其文3卷,30多篇。

《全唐诗》存其诗1卷,30多首。

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唐太宗曾赐手诏,赞魏征道:“昔晋武帝灭吴之后,志意骄怠,何曾(人名)位极台司,不能直谏,乃私语于孙,自矜明智,此不忠之大者也。

得公之谏,朕知过矣。

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自警)。

”魏征死后,太宗又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二、.解题: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

《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奏初改书为奏。

汉定礼仪,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

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三、写作背景: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

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

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

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

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

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四、研习课文1、基础知识塞sè源殷yīn忧(深切的忧虑)懈怠dài 壅yōng蔽(被堵塞、蒙蔽)谗chán邪黜chù恶(斥退奸恶的人)谬miù赏(错误的奖赏)积累下列成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鲜克有终、垂拱而治、纵情傲物、载舟覆舟、长治久安、竭诚待下2、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掌握下面文言知识。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虚心: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

/今义:认为。

词类活用①名词用作状语貌恭而不心服貌:表面上。

②名词作动词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

③形容词用作名词人君当神器之重重:重任、重权。

居域中之大大:重位。

惧谗邪邪:邪恶的小人。

择善而从之善:好的意见。

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奸恶的小人。

简能而任之能:有才能的人。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智者尽其谋尽:用尽。

⑤使动用法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

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宁。

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

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

句式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介宾短语后置2.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省略句3.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岂……乎”是固定句式,一般译为“难道……吗?4.判断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3、合作探究第一段:1、本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观点?2、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3、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这样的特点吗?4、本段三句话各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第二段:1、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2、作者认为他们这样的历史教训原因在“取易守难”吗?3、作者在本段所阐述的主要看法是什么?4、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第三段:1、本段提出了哪“十思”?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怎样的?2、“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十思各从哪些角度去谈论治国之道?总结全文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进行论证?2、本文语言有何特点?参考译文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古代)所有的君主,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却)很少。

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会竭尽诚心地来对待臣民。

既已成功,则放纵自己的情感来傲视别人。

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

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

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有老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见到自己喜欢的,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自己的地位)高高在上充满危机,就要不忘谦虚来(加强)自我修养;害怕会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害怕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畏惧说坏话的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尽到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一起任用,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天下就能治理好。

为什么一定(自己)劳神费思,代替百官的职责呢?(一)基础练习1、下列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加强自身修养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忠诚的人C.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 D.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3.下列句子中加粗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无以怒而滥刑B.人君当神器之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C.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D.将有作,则思知止而安人山峦为晴雪所洗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4.下列四组加粗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项王曰:“沛公安在?”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C.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D.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君臣固守以窥周室5.阅读1、2段,回答问题。

(1)下列四组实词含义全不相同的一组是()A.臣闻求木之长者闻道有先后且夫我尝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B.善始者实繁春华秋实叶徒相似,其实不同C.振之以威怒振长策而御宇内振臂一呼,应者云集D.塞源而欲流长也流水不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2)下列四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克终者盖寡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则思知止以安人C.德不厚而思国之安D.善始者实繁塞源而欲流长也勇者竭其力(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帝王位高权重,处在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历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

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古今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B.凡昔元首,承天景命C.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傲物则骨肉为行路(5)下列对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