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骨骼系统(7年)

骨骼系统(7年)


㈤ 移植骨监测
可提示移植骨是否存活。一般骨移 植后2周-3个月行局部骨三相显像,若 移植骨显像,放射性不低于周围正常组 织,与骨床连接处放射性浓聚,提示血 供良好。相反则移植骨无存活。
㈥ 骨折 的诊断
主要用于诊断X 线难以发现的细小骨折 应力性骨折的诊断 鉴别急性骨折和慢性骨折
多发性肋骨骨折和左股骨颈骨折
骨显像的分类
骨显像可分为静态骨显像、动态骨显像及断
层骨显像。
静态骨显像可分为全身骨显像和局部骨显像。
㈡ 显像方法
1.骨动态显像 将探头对准检查部位,以
“弹丸”方式静脉注射99mTc -MDP 7401110 MBq后立即以1帧/3s的速度连续采集 20帧,此为血流相,再以1帧/min的速度连 续采集5帧,此为血池相,2-4h显像为延迟 相。把分别获得骨血流相、血池相及延迟相 的显像方法称为三相骨显像。必要时可于 24h增拍一次静态延迟相,称为四时相骨显 像。 血流相反映较大血管的灌注和通畅情况,血 池相反映软组织的血液分布,延迟相则反映 骨骼的代谢活性。四时相则更能准确的诊断 骨髓炎和鉴别诊断病变的良恶性。
三、影像分析
㈠ 骨静态显像 1.正常影像 正常成年人全身骨静态显像呈对称性的放
射性浓聚,但不同骨骼、不同部位放射性 分布也不尽相同。长骨(如四肢骨)较扁 平骨(如颅骨、胸骨、肩胛骨、肋骨、椎 骨及盆骨)影像淡,长骨的骨骺端较骨干 部位浓聚的放射性多。由于骨显像剂经肾 脏排泄,正常骨显像图可见双肾影像,同 时膀胱清晰显影。
b.
c.
d.
骨显像剂在骨骼中聚集的多少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
骨骼局部无机盐代谢和成骨活跃程度,二是骨骼局部血流
灌注状态。
当骨代谢更新旺盛,血供增加,成骨活跃和新骨形成时
(如正常的骨骼生长中心,骨更新速率较快的部位,成骨 病变及骨骼修复部位),骨骼局部聚集的显像剂增多,显 像图呈现异常放射性增高区(热区)。
骨显像的优点
① 其不仅能显示骨骼的形态学改变,而且能反映各
局部骨骼的血供和代谢变化。这也是核素显像与其 他影像学方法最突出的区别之一。由于血流、代谢、 和功能改变是疾病早期表现,出现在形态结构发生 改变之前,因而骨显像对探测骨骼病理改变的灵敏 度非常高,一般可早于X射线3-6个月发现病灶。 ②一次显像检查可以显示全身骨骼的病理改变,而 其他影像学方法一次只能对某一部位或区域进行检 查,因而更为经济实用,可有效的防止漏诊或误诊。
骨显像局限性
主要在于它的非特异性,凡任何能引起骨代
谢异常的因素,都可以引起显影剂的异常浓 聚。另外,骨显相对于显示骨组织结构性变 化不如X射线检查精细、准确。
原 理
a.
骨组织由无机盐和有机盐构成。无机盐的主要成分是 羟基磷灰石晶体,其大部分沉积在骨胶质纤维当中,常与组 织液当中可交换的离子或化合物发生化学吸附与离子交换。 应用99mTc标记的磷 / 膦酸盐化合物肘静脉注射,其首 先与无机成分发生化学吸附与离子交换,然后与有机质结合 而沉积在骨骼内,使骨组织聚集放射性核素而显影。 骨骼各部分聚集放射性核素的多少与局部的血流灌注量 和代谢活性程度有关。 当骨骼局部发生病理性改变时(炎症、肿瘤、骨折、外 伤等)其血供、代谢、成骨过程均发生相应的改变。骨显象 于相应部位也表现为影象异常。
四、临床应用

骨转移瘤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观察
早期诊断骨转移瘤的首选方法 典型影像表现 多发,形态各异,无规律分布的放 射性异常浓聚。 好发部位 脊柱,肋骨,骨盆等 常见原发肿瘤 肺癌 乳腺癌 前列腺癌 优点 早期诊断 比χ 射线早3-6个月 灵敏度高 特别对成骨细胞活跃病变 观察范围广 全身骨骼 缺点 特异性较差
局部骨显像 将探头对准受检查部位进
行采集即获得了局部骨骼图像。采集 矩阵128×128,每帧采集500-1000K。
骨断层显像 以病灶或感兴趣区为中心,
ECT探头沿人体纵轴环形或椭圆形轨 道旋转360o,每5.6o一帧,每帧2040s,共采集64帧。矩阵为128×128 或64×64,焦距1.0-1.5。采集结束后 经计算机进行断层重建,可获得横断 面、矢状面和冠状面图像。
放射性分布减低主要见于骨囊肿、梗塞、缺血坏死、多发
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及恶性肿瘤广泛骨转移时,尚可出现
全身骨骼呈均匀、对称性的异常浓聚,影像非常清晰,软 组织活性很低,双肾及膀胱不显影,称为“超级骨显像” (super-bone scan),又称“过度显像”(super scan)。 (尤其在2-3个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但骨显像显示出骨骼 摄取显像剂增强称为闪烁显像.
胸部、脊柱、骨盆及四肢骨盐 代谢异常活跃,多根肋骨及胸 椎多个椎体骨质密度增高,考 虑其为多发骨转移所致可能性 大
㈡ 原发性骨肿瘤的辅助诊断和疗效观察
不作为此病的首选方法 了解有无骨转移,有助于病变的分期 用于疗效的观察
右肱骨骨肉瘤
箭头所 指右侧 肱骨上 端高度 放射性 浓聚, X线提 示为骨 肉瘤。
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异位钙化
颅骨有较多的放射性 浓聚,四肢骨影增强, 肾呈淡影,符合代谢 性骨病表现;双肺和 胃显影,左髂骨、左 股骨及左膝关节外侧 局部隆起的结节处有 明显的放射性浓聚, 为典型的异位钙化表 现。手术病理诊断: 甲状旁腺腺瘤伴囊性 变。
全身骨骼 及关节显 影,分布 均匀,左 右对称。 肾脏及膀 胱亦显影
正常儿童99mTc -MDP全身骨显像
全身骨骼 影像普遍 增浓,骨 骺端更为 明显
异常影像
骨显像图上出现异常放射性增高或减低即为异常,以浓聚
区较为多见,主要见于恶性肿瘤、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多 发性骨髓瘤、创伤及炎症等。 性骨髓瘤、部分骨转移性肿瘤、激素或放疗后的患者。
骨骼系统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核医学科教研室
骨显像简介
骨显像是将趋骨性的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化
合物引入体内,通过核素显像仪器从体外显 影,获得骨骼形态、血供和代谢状态,以及 病变部位与范围的情况。放射性核素骨显像 在诊断骨骼和关节疾病方面是核医学的优势 项目之一,许多骨骼系统疾病科通过骨显像 做出诊断或疗效观察,因而骨显像近来已成 为骨骼疾病的常用检测项目之一。
㈢ 注意事项
1注射骨骼显像剂之前0.5h口服过酸钾400mg,封闭甲


状腺。 2.注射部位应尽量避开病损邻近区,以免影响诊断。 3.注入骨骼显像剂后,嘱患者饮水300-500ml,以加 速非骨组织中放射性药物的排出,降低本低,提高图 像质量,相对减少病人辐射量。 4.检查前患者应尽量排空膀胱,排尿困难者必要时可 采取导尿。排尿时应避免污染体表及衣物。 5.显像时,应取下身体上所佩戴的金属物品,尽量避 免发生体位变动,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正常儿童骨静态显像图与成人有
较大差别,尤其是10岁以下的儿 童,全身骨骼影像普遍增浓,骨 骺端更为明显。 老年人由于骨骼退行性变,有时 在颈椎下段、膝关节部位放射性 分布相对增加。有时也可见肩胛 骨下角、双侧骶髂关节、胸锁关 节及坐骨浓聚放射性增加。
正常成人99mTc -MDP全身骨显像
双侧膝关 节和胫骨 后位骨显 像,左胫 骨近侧端 放射性增 高,且与 上1/5处有 一不均匀 的放射性 浓聚区。
左手三角骨骨折
左:左手背面, 右:左手左侧 位。女性,54 岁,两周前摔 倒左腕受伤; X线阴性;临 床可疑舟骨骨 折。左三角骨 放射性浓聚。
㈧ 代谢性骨病
可有多种疾病引起 甲旁亢,骨性骨病,骨质疏松 症和畸形性骨病等 一般影像特征 全身骨对称性增浓;颅骨和下颌骨 对称性增浓;串珠样肋软骨影;领带样胸骨影;肾 影不清;软组织钙化等 骨质疏松症 骨影普遍减淡 畸形性骨炎 又称Paget病 长骨和扁平骨大片变浓, 常伴有增宽和变形。
骨转移癌患者对放化疗有较好的治疗反应,治疗后6个月内
全身多发骨转移超级骨显像
㈡骨动态显像
1.正常影像
⑴血流相 静脉注射显像剂后8-12s可见动
脉显影,随后逐渐显示软组织轮廓,两侧 对应的动脉及各部位显影时间应基本相同。 此时骨骼部位放射性较少。 ⑵ 血池相 注射显像剂后1-2min获得。此 时显像剂大部分仍聚集在血管床及血窦内, 软组织轮廓更加清晰。骨区放射性分布稍 稀疏,两侧基本对称。
㈢急性骨髓炎的早期诊断
发病24h内骨显相可发现异常 三相骨显像和四相骨显像有助于与软组织蜂窝组 织炎症鉴别。 急性骨髓炎 骨内局限性浓聚增多,渐 增高 软组织蜂窝组织炎 软组织内你漫性浓聚增多 渐减少。
右胫骨慢性骨髓炎
(四 )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早期诊断
影响表现 早期 患侧股骨头成减淡区 中晚期 股骨头缺损区周边放射性增浓
男性,48岁,外伤后, 左髋痛;X线:肋骨骨折, 骨盆和双髋部阴性。左 前位,右后位。肋与肋 软骨相连处以及右侧肋 骨与胸骨相连处有呈线 型分布的放射性浓聚或 增高区,为创伤所致; 左髋臼及股骨颈处呈放 射性增高区,考虑为左 股骨颈隐匿性骨折,后 经性,15 岁,1个月前踢足 球时摔倒,近2周 左胫骨上端痛;X 线:左胫骨上端 内侧有骨膜反应。 双胫骨后位血池 相示左胫骨近侧 端放射性增高, 且于上1/5处有一 不均匀的放射性 浓聚区。
2.骨静态显像 静脉注射99mTc -
MDP 740-1110MBq,2-4h时根 据需要进行骨骼局部、全身及 (或)SPECT断层显像。 全身骨显像 患者仰卧于全身扫描 床上,常规取前位和后位,从头 到足或从足到头一次连续采集获 得全身骨骼前位及后位图像。矩 阵1024×2048,扫描速度为1520cm/min。
方 法
㈠ 显像剂 目前国内最常用的骨显像剂是99mTc -
MDP。其在体内极为稳定,血液清除率快,骨摄取 迅速,静脉注射后2-3h约50%-60% 沉积在骨骼内, 其余的经肾脏排出,靶和非靶比值较高,是比较理 想的骨显像剂。 18F具有很强的亲骨性,能与羟基磷灰石晶体上的 OH-进行离子交换。注入体内的18F约50%与骨结合, 其余50%迅速从肾脏排出。作为骨显像剂要优于 99mTc标记化合物。但18F由加速器生产,价格昂贵, 需要PET显像,限制了临床广泛应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