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和田师专大学生教育管理改革纪实

和田师专大学生教育管理改革纪实

讲政治尊教育因地制宜抓管理——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大学生教育管理改革纪实1陈金凤胡涛黄传江(和田师范专科学校,新疆和田市 848000)建于1938年的和田师范学校历经不惑之旅,于1978年成长为和田师范专科学校——隶属自治区教育厅主管的全日制普通师范院校,主要承担着为和田地区乃至南疆培养合格中小学师资的任务。

学校座落在美丽的塔克拉玛干沙海南缘绿洲、千年玉都——和田。

伊斯兰教在这一地区的传播历史长、影响深。

全地区目前有少数民族人口195万余人,占全地区总人口的96.5%,其中90%以上的少数民族群众信仰伊斯兰教,宗教氛围十分浓厚,历来是抵御境内外“三股势力”进行各种破坏活动和思想渗透活动的前沿阵地。

学校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面临严峻挑战。

多年来,学校党委领导班子与教职员工同心同德,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主题,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把研究解决关涉学生健康成长和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列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锐意改革,积极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区情与校情的大学生教育管理新路。

现将主要做法与成功经验梳理于后。

一、夯实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筑牢思想政治防线在新疆办教育,人们常说:“稳定压倒一切,责任重于泰山。

”此语道明了强烈的政治意识和忧患意识。

从政治的角度讲,培养跟党走,维护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的人才,是我国民族地区高校坚定不移的政治任务。

为此,学校党委领导班子始终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作为学校工作的灵魂;把筑牢反分裂、反渗透阵地,维护好、巩固好、发展好学校的稳定作为学校的首要任务;把筑牢抵御“三股势力”及其渗透侵蚀的思想防线摆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突出位置。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稳固思想政治认识基础一是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清理、净化、提高师生员工思想认识。

按照党中央、自治区党委以及和田地委的有关部署,深入开展了清理整顿、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再教育、集中整治、保持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创先争优”、“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学习教育活动,师生员工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了有效清理,对马克思主义“五观”、党的教育方针以及民族宗教政策的认识水平达到了新高度,抵御“三股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增强,筑牢了思想政治认识的基础,坚定了理想信念。

二是全面深入学习掌握中央、自治区有关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文件精神。

以完善和落实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为抓手,扩大学习层面,学校领导和系(处)1和田师范专科学校科学研究计划基金资助重点项目《基础教育新课改背景下的和田师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076509051)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陈金凤,1967年出生,男,汉族,四川富顺人,和田师专校长助理,副教授,博士,主研方向是高等教育管理。

胡涛,1970年出生,男,汉族,甘肃古浪人,和田师专党委委员、组织部长,主研方向是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黄传江,1979年出生,男,汉族,四川内江人,和田师专党政办副主任,主研方向是高等教育管理。

级中层干部共同学习,同受教育。

通过组织开展学校中心组理论学习、以支部和班级为单位的政治学习、以师生为主体的专题研讨学习等多形式的学习活动,师生全面深入地掌握了文件精神实质,明确了使命。

(二)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筑牢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阵地第一,按照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要求及学校的实际情况统一安排、分步落实。

学校党委根据上级部门的安排要求,因地制宜,创新教育活动形式,每年提前印发《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的安排意见》;各党支部制定分计划,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各种政治社会活动。

第二,坚持不懈的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以课堂教学、政治学习、广播、发表论文、座谈会、墙报、宣传栏等为载体,举办了以“加强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广场文艺活动、以“三爱”、“畅谈辉煌成就,携手团结奋进”、“感恩伟大祖国、建设和谐新疆”等为主题的专题讲座、“双语”演讲比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大力宣传并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三个离不开”思想、“四个认同”教育,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新疆在党的领导下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和各族人民同甘共苦、开发建设保卫边疆的历史业绩,不断增强各族师生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全面推进和谐新疆建设、和谐校园建设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第三,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根据自治区教育厅下发的《关于做好秋季开学后大中专院校师生员工思想教育的意见》通知精神,学校制定实施方案,严密安排部署,加大督察力度,在开学前后分别组织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进行了集中学习教育,师生都进一步提高了思想认识,明确了态度,坚定了立场,旗帜鲜明的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所高校的教育质量与人才质量取决于人才培养模式。

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至少应当统筹兼顾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实际、学校实际和社会人才需求。

目前,学校来自南疆农牧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约占85%,他们在中学阶段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汉语水平都较差。

学校党委遵照自治区“推进‘双语’教育”的政策要求,针对社会对“双语”师资之急需,结合校情,提出并实施了“强汉语,厚基础,重技能”的教育教学改革理念,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突出汉语和核心课程教学其一,突出和强化汉语教学,由过去每周10课时提高到20余课时,对一年级新生实行汉语教学预科化。

其二,每个专业均突出5-6门核心课程(即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

结合基础教育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校对师范生素质能力的实际需要,削枝强干,削减枝节课程课时,加大核心课程课时。

(二)措施得力,学生汉语水平明显提升1.评优选先与汉语水平挂钩。

在学生的评优选先、各种奖学金及补助的评定条件中,汉语达标情况是必备要件。

2.坚持“双语”早读制度。

多年来,民汉学生每天早晨互相领读,加强语言学习。

3.教学环节汉语化。

学校制定了针对性较强的汉语授课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对汉语授课教师的选拔、备课、授课、作业和考试等方面严格审查;学生作业、实验报告和学习教材等都为汉语;开展学生校内实习,用汉语授课、说课,用汉语开展主题班会,用汉语写小论文等。

4.营造良好的“双语”学习氛围。

从2005年开始,学校逐年加大内地汉族学生的招生力度,汉族学生比例从原来不足1%上升到目前的15%左右,极大地改善了学习语言的环境。

5.推行双证书、升留级与汉语水平挂钩。

2004年以前,全校绝大多数学生毕业时汉语仅达到HSK3级水平。

自2005年实行汉语水平与升留级、毕业证挂钩以来,对于汉语水平达不到相应规定的,在升留级问题上实行一票否决制。

2008年,学生毕业证已和HSK5、6级挂钩。

2010年的895名少数民族毕业生中,非汉语专业达到HSK7级以上的有335人,汉语专业达到HSK8级的有11人。

(三)探索“‘双语’·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彰显实效对于民语言类的学生而言:一是推行汉语分级教学模式。

新生入校后的第一学年,由汉教部统一管理。

按照学生入学时的汉语实际水平实行分级教学,分段达标。

新生在第一学年的汉语成绩合格、参加国家举办的“汉语水平考试”(HSK)达到学校要求后方可进入第二年专业学习。

二是实践“‘双语’·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汉语学习三年不断线。

学生入学后,第一学年以强化汉语学习、打牢汉语基础为核心任务;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第一学期以学习专业知识、打牢专业基础为核心任务,同时重点强化专业汉语与汉语口语表达能力;第三学年第二学期以重点培养从师技能、专业技能为核心任务,加强实践技能训练。

参照类似模式,对于汉语言类学生,则强化维吾尔语学习,提升维吾尔语口语表达能力。

自2010级始,民语言类免费师范生将恢复预科制,在三年学制基础上增加一年预科学习,这对于学生提升汉语水平与兼顾专业学习将大有益处,亦正好契合了培养民汉兼通的“双语”高等专门人才的时代要求。

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学校近年来的教育教学质量有突破性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不断攀升,优质生源逐年增加。

2008年,在学校提档线高出自治区最低投档控制分数线近50分的情况下,第一志愿仍有500多名上线考生未被录取。

2009年,招生录取分数线高出自治区投档最低控制线近100分,并且都在第一志愿录取,新生报到率达97%。

毕业生就业形势好,2008届毕业生总人数882人,年底就业827人,就业率为93.81%,2009届毕业生总人数859人,年底就业749人,就业率为87.2%(2009年底数据),就业主渠道是和田地区以及南疆各中小学教师和基层公务员。

目前,已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担任各中小学校领导和教学骨干。

三、因地制宜,构建全方位网络化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大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的快速成长期,思想可塑可控,但具有不稳定性,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情绪的煽动与干扰,一些“小事”往往成为学生思想问题的诱因。

因此,学校坚持把抓好学生的平时教育管理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基础抓起,从早从小抓起,始终做到“教育抓前、管理抓细、苗头抓早、问题抓小”,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保证了学校的和谐与安定。

近年来,学校没有发生一起违法案件;没有发生师生信教作乃玛孜的现象;没有发现一件非法宣传品;学生违纪案件2009年与2005年相比,下降近70%;在乌鲁木齐“7·5”事件中,学校无一名学生参与,全校师生对“7·5”事件的认识统一,立场鲜明,校园呈现安定和谐的大好局面。

(一)教育抓前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多年来,学校始终重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坚持抓好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不松懈。

学校每年制定系统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计划,并安排系列专题讲座,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与引导。

2.坚持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一项日常工作长抓不懈。

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抓实抓好;设立专项资金推行“小先生”制度,民汉学生互领早读,一方面互相帮助提高“双语”听说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了交流,增进了友谊与民族感情。

3.充分发挥“两课”作用,加强学生法制与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和道德修养。

4.坚持以学生行为习惯、道德规范、校纪校规等为学习主题,抓好每周班会,正确引导,确保学生正确的思想走向与行为表现。

5.坚持抓好辅导员和班主任岗前培训。

目前,全校辅导员和班主任已全部经过岗前培训,旨在让新任人员明确岗位工作的规范与要求。

6.坚持抓好学生党员发展工作。

加强学生党的知识启蒙,严格把关,加大发展力度;用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教育巩固学生的共产主义信仰,让学生跟党走,不信教;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生党员头脑,在团学工作中,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对后进学生的引领作用,确保了正确的办学方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