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障机制研究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更多的关注的是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权利保护,被害人的研究一直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随着诉讼学的发展,刑事被害人学迅速兴起.在我国,虽然刑事诉讼法确立了被害人的当事人地位,增加了被害人的较多诉讼权利,但在立法及司法实践中,对刑事案件被害人的权利保障仍不完善.本文旨从现状及问题去分析解决方案.
关键词:刑事被害人权利现状权利保障对策
一、我国刑事案件被害人的权利现状
我国在1996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中赋予了被害人刑事诉讼当事
人的法律地位及一系列诉讼权利。
这是顺应国家潮流所表现出的重大
发展。
具体表现在第82条第二项规定:“当事人是指被害人、自诉人、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和被告。
”新刑诉法对被
害人在不同诉讼阶段的权利作了比较系统的规定:1、控告权。
对被
害人的报案或控告列出专款加以规定;2、对不立案决定提出异议权;
3、侦查起诉过程中对证据或者案件处理发表建议权;
4、对比起诉决定的申诉权;
5、直接起诉权;
6、参加法庭审理权;
7、申请提出诉讼权;
8、对生效裁判的申诉权。
被害人对于检察机关不起诉的案件及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有向法院或者检察院机关申诉的权利;
9、委托诉讼代理人权。
这是新诉讼法增加的以明确规定被害人该权利的法律依据;10、申请回避权。
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要求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和鉴定人员回避。
这一条是被害人当事人地位被立法承认后增加的诉讼权利,其对案件的公正处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虽然上诉提到的规定在相当大程度上调整了被害人与被告人诉讼权利之间的平衡,但是由于相关配套制度的不完善,在司法时间当中却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有的案件中被害人是当做证人来参与诉讼的,更有甚者,有的被害人对刑事诉讼的进程毫不知情。
还有例如本来是为了解决被害人“告状无门”问题而建立的“公诉转自诉”制度,由于被害人无强制取证手段、无相应侦查技术而在实践中名存实亡。
另外还有被害人不服裁判的救济权、被害人补偿权利等将重点论述。
二、主要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1、被害人不服裁判的救济权问题。
被害人的救济权分为上诉权和申诉权。
关于被害人是否应享有上诉权,持两派观点。
我认为持肯定态度的学者大多从实体方面的实践意义角度所主张,值得支持。
还有被害人作为当事人,不仅有监督的积极动因,而且作为犯罪事件的亲身经历和利益受判决影响着,最有条件干瘦判决是否公正。
对审判权的监督不仅不会削弱审判权的权威性,而且会增强审判权的内在说服力。
赋予被害人上诉权,以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制约法官的恣意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持否定态度者多从被害人上诉权与上诉不加刑原则的冲突角度论述。
这就涉及到上诉不加刑原则的理解和应用。
上诉不加刑原则的设立主要在于保障两审终审制的实现。
受审判权被动性的限制,二审程序的启动有赖于一审程序中的控辩双方,检察机关的抗辩理由限制,实际行使不多。
被害人没有上诉权,如果被告人有加刑顾虑,那二审程序的启动将是极为困难的。
这就表明,赋予被害人上诉权,无损与上诉不加刑原则。
当然应
该承认,被害人的上诉权会使被告人难以享受不加刑的好处,不过这不应该成为被害人享有上诉权的障碍。
这是二审程序属于普通程序的性质使然。
普通程序的使命就在于从整体上保障审判的公正,因此,不能为了被告人在普通程序中享有额外的保障而剥夺被害人的合法权利。
关于被害人的申诉权。
从已有的研究看,鲜见对被害人的申诉权直接提出异议的。
一般都是从一事不再理原则出发,从宏观方面涉及到申诉制度的完善问题。
在诉讼过程中,由于控方在诉讼全过程中总体上占优势地位,人们对国家追诉权对被告人利益的威胁的过分关注,从国外多数国家的情况看,在申诉权问题上,公正的天平已经向被告人倾斜。
如不能保障被害人的申诉权,怎能让法院判决赢得人们的信任和尊重。
2、被害人的补偿权利问题。
所谓被害人补偿权,指受犯罪侵害的人,包括直接被害人及一定范围的间接被害人如被害人的父母子女配偶等,请求国家补偿其全部或者一部、财产或者非财产上的损失的权利。
在原始社会,对一切危害社会的行为都是采用刑事制裁的方法处理。
但是,自从国家产生后,对现代意义上的犯罪行为所产生的责任就逐渐出现了刑事和民事责任之分。
行为人对其行为所负的责任叫刑事责任;对其行为所造成的损失所负的责任叫民事责任。
对于这种民事责任的追究主要是通过民事诉讼或者刑事诉讼中提起的附带民事诉讼解决。
但是,被害人在遭受犯罪侵害后,其经济需要的紧迫性和
诉讼的缓慢性之间的尖锐矛盾,使得他难以通过诉讼途径解决自己的燃眉之急。
被害人即使可以稍等时日,但有时因犯罪人逃匿、犯罪人家境贫困、犯罪事实举证不易等因素,他也无法通过诉讼获得应有的赔偿。
这些情况的存在带来了下列消极后果:第一,被害人因经济陷入困境,其生存受到威胁;第二,被害人违越社会规范以维护自己的生存权是,会带来社会秩序的混乱从而危及社会安全。
第三:在刑事司法程序上,被害人虽然有义务配合警察或者检察官侦查犯罪,但是被害人的基本需要如果得不到最起码的满足,其履行作证等法定的义务也必然会受到影响。
为避免上述消极后果的扩大,国家对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就应运而生了。
而我国现阶段还没有建立起该制度。
在我国现状下,增设这一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能很好的解决在被告人无赔偿能力时,被害人因犯罪遭受损失无法得到弥补,空有一张“法律白条”这一困境。
由于被告人经济状况一般不理想,被害人实际上几乎不能从犯罪人处得到损害赔偿,同时,国家刑事诉讼矫治机构发给受刑人的作业金又微乎其微,影响犯罪人赔偿被害人的能力。
此外,国家虽然有剥夺被告人因为犯罪所获得的经济利益的权利,但却无权因此影响被害人的利益。
换言之,国家如果获得罚金收入就是不符合道义的。
一次,国家应该以其所获得的罚金作为补偿被害人的基金。
总之,只有寄希望与国家的补偿制度,被害人受犯罪侵害的利益才能得到应有的恢复,被扭曲的正义才能得到矫正。
另外,现阶段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过窄,仅局限于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的物质损失,使被害人收到的损失得不到充分的
补偿。
因此将精神赔偿纳入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十分必要。
而目前对刑事案件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的精神损失,无论是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还是在该刑事案件审结后,被害人另行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的民事诉讼,人民法院均不予受理。
3、被害人的法律援助权
我们通常关注的都是被告人的法律援助的种种问题,关于被害人的法律援助了解甚少。
首先,由于作为基本法之一的《刑事诉讼法》没有就刑事被害人的法律援助予以明确,这就使刑事被害人的法律援助问题存在先天的不足。
人们通常也忽视了刑事被害人对法律援助的迫切需要。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要将对于被害人的法律援助纳入法律援助制度的总体框架中考虑。
由于被害人法律援助具有特殊性,不仅需要法院、律师的帮助,还需要侦查机关的帮助。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界关于刑事被害人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也会越来越完善。
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障机制也在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杨正万著:《刑事被害人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4. 陈瑞华著:《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 季卫东著:《法治程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