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发表时间:2016-11-18T15:04:17.023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17期作者:闫晖[导读] 摘要:城乡一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过程。

在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推进的宏观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局限于乡村的自我完善,而是应当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趋势,探索一种适合乡村建设与农村城市化有效契合的农村新社区模式。

河南省三门峡市规划勘测设计院河南省三门峡市 472000摘要:城乡一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过程。

在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推进的宏观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局限于乡村的自我完善,而是应当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趋势,探索一种适合乡村建设与农村城市化有效契合的农村新社区模式。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农村新社区成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农村新社区引言城镇化的推进在为城市带来巨大资源财富的同时,也拉大了城乡差距。

这就意味着我国不得不面对如何平衡城乡建设环境差距这一难题,开始着手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工作。

与此同时,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建设经验也使得我国具备了着手乡村建设工作的执行能力和财政支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好乡村”等口号式的建设目标被提出并付诸实践。

城乡差距似乎在这一系列的工作下迅速缩小,乡村居民的生活面貌似乎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城乡建设思路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支持。

但是,各地对于城乡一体化的理解大多只停留在改善乡村居住条件、完善乡村公共设施、道路交通设施及基础设施等方面,对乡村真正的地域文化价值和历史空间形态并没有足够的研究和正确的认识。

1、美丽乡村建设必须顺应城乡一体化的历史趋势 1.1城乡一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过程。

人类社会以渔猎社会为起点,逐步向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发展。

在农业社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农民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在工业社会,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工人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由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农业的地位不断下降,大量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成为新兴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农民的数量不断减少,影响力不断减弱,最后作为一个完整的阶级退出历史舞台。

随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发展,制造业不断转型升级,产业工人的数量持续减少,工业的主导地位将慢慢让位于服务业。

1.2城乡一体化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长期以来,由于以户籍制度为核心,我国形成了鲜明的城乡二元结构。

通过牺牲农业支援工业,牺牲农村支援城市,城乡之间不论是在居民收入,还是在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方面,都形成了极大的差距。

这种差距严重影响着经济效率的提升和社会活力的迸发,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由于我国农村的分散性,在农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投入,以及建设类似于城市的庞大服务系统,显然不具有现实性和合理性。

另一方面,农村人口数量众多,土地资源短缺,报酬递减,不可能依靠农业的发展实现农民的增收致富。

2、城乡一体化与城乡同质化之辨 2.1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指的是城乡同步发展,城市人均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乡村亦应当有同样的进步和提升。

简言之,城乡是一个整体,没有偏重,共同发展。

城乡一体化的本质涵义包括3个方面:城乡政策的平等、城乡产业的互补及城乡居民公民待遇一致。

城乡一体化强调城乡品质的一致而不是城乡意识形态、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的完全统一;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我国城乡发展的正确路径,对于我国城乡之间的平衡和协同具有积极的意义。

承认和尊重城乡间的差异性,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前提。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在于保护和尊重城乡的差异性,推动城乡协同发展,提升城乡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2.2城乡同质化。

所谓城乡同质化,是指城乡无差别发展,村民即市民,以城市的标准衡量乡村,使乡村与城市在景观风貌和生活方式等方面趋同化。

城乡同质化的本质其实就是从根本上使乡村彻底消失。

城乡同质化与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是完全不同的,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平等发展;而城乡同质化是利用城市的优越性消灭乡村,这是一种错误的发展模式。

部分地方政府和机构甚至将城乡同质化作为其城乡发展的重要目标,大力推行城乡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均等化,完全忽视乡村地区的实际诉求。

这是由于当前政府管理部门、规划编制部门及城乡建设部门对乡村没有正确认识导致的。

以建设城市的方式进行乡村建设的做法,忽视了乡村的文化内涵,违背了乡村发展的历史规律。

3、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3.1以城乡一体化为导向,建设新型乡村社区。

美丽乡村建设要以农村社区化为导向,通过行政村整合,在空间上重新规划,优化功能布局。

要积极推进农村宅基地置换和农民住房改建,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集聚,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规模化经营发展。

要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努力推动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公共交通、供水供电、信息网络等城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进一步向农村延伸覆盖,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提升农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3.2以乡村自然环境为基础,培育良好生态品质。

与城市相比,乡村的优势在于良好的自然生态。

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尊重这种自然之美,充分彰显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

因此,在逐步渗入现代文明元素的同时,要通过生态修复、改良和保护等措施,全面营造农村“天蓝、山清、水绿、地净”的优美环境,充分彰显乡村美丽的田园风光,体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

为此,在发展农村经济时,重点要推动乡村工业转型升级,同时要通过对化肥、农药的减量和生产生活垃圾、污水等有机废弃物的处理利用,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以“青山、碧水、野趣”为特色、集“现代文明、田园风光、乡村风情”于一体的旅游休闲经济,精心打造都市人向往的魅力乡村。

3.3以地域文化为特色,突出差异性和多元化。

乡村之美固然在于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田园野趣,但是如果千村一面,则也会缺乏生机和活力,容易引起审美疲劳。

因此,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培育地域特色和个性之美。

要善于挖掘整合当地的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挖掘利用当地的历史古迹、传统习俗、风土人情,使乡村建设注入人文内涵,展现独特的魅力,既提升和展现乡村的文化品位,也让绵延的地方历史文脉得以有效传承。

还可以从产业发展、景观改造等方面入手,实现“一村一景”、“一村一品”,充分彰显乡村的特色和韵味。

3.4以调动积极性为动力,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依靠力量和最终受益者,在具体操作中,一定要注意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聪明才智。

由于对农民的动员程度直接决定着乡村建设的进度,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内容和政策措施,形成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舆论氛围。

要培养农民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转变农民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把生态、洁净、文明的理念渗透到农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改变和提高农民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不断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

要十分重视农民文化知识、公民素质及创业创新等方面的教育,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农民综合素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相匹配。

结束语
总之,城乡一体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美丽乡村建设必须顺应这一趋势。

要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几年的扎实努力,使广大农村真正成为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干净整洁、农民生活幸福的新型乡村,促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联合国人居署.全球化世界中的城市—全球人类住区报告2001[R].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温家宝.在更高起点上谋划长三角的更大发展[EB/OL].2014.
[3]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201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