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解析和佳作精选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云雀见麻雀整天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就问:“麻雀太太,你为什么不飞得高一点呢?”
麻雀斜着眼睛瞟了它一眼,说:“难道我还飞得不高吗?你瞧瞧公鸡!”
“公鸡伯伯,你为什么不飞得高一点呢?”公鸡骄傲地在屋顶上迈着八字步,反问:“难道我还飞得不高吗?你瞧瞧鹌鹑!”
“你为什么不能飞得高一点呢?鹌鹑姐姐?”鹌鹑奋力从草尖上飞过去,得意地对云雀说:“难道我还飞得不高吗?你瞧瞧癞蛤蟆!”
后来,云雀遇见雄鹰,向雄鹰请教:“雄鹰叔叔,你为什么飞得那么高呢?”“不,不!”雄鹰谦虚的说:“离蓝天,我还差得远呢!”
材料给了你怎样的思考呢?请选准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
审题指导:这是一篇材料作文,审题时应紧扣材料。
材料作文审题有三重视。
一是要重视完整,二是要重视材料中的对比,三是要重视揣摩命题人的意图。
结合材料不难得出,材料在探讨“高度”这一话题。
材料中的麻雀、公鸡、鹌鹑是一种类型,它们以不如自己的对象为参照高度,目光短浅,孤芳自赏,不思进取;而雄赢属于另一种类型,它以蓝天为高度,胸怀大志,永不满足,积极进取。
可以看出两类鸟象征了社会中的两类人,他们的境界截然不同的原因在于他们对人生的定位差异决定的。
不难得出材料旨在批判低矮的人生高度,倡导高远的人生高度。
材料型话题作文,所给的材料是有用的,它除了引出话题之外,还决定着文意的指向,在为文时我们不能把材料撂在一边不管,而是在行文过程中时时扣一下材料,点一下题。
1、横式分解法(并列结构)
示例A: 中心论点:与蓝天搏击,与白云共舞。
分论点一:你的目标决定你的高度
分论点二: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
分论点三:你的学识决定你的高度
示例B:中心论点:高度无极限
分论点一:高度从积累中来
分论点二:高度从无畏中来
分论点三:高度在心中放飞。
2、纵式分解法(递进结构)
示例A: 中心论点:奋蹄原野,驰骋天下。
分论点一:心灵的高度决定了生活的高度。
分论点二:生活的高度影响了社会的高度。
分论点三:社会的高度体现了国家的高度。
示例B: 中心论点:决定高度的条件。
分论点一:无论做什么事,勇气决定高度。
分论点二:除了需要勇气,还要有正确的态度。
分论点三:决定高度的因素中,信念最重要。
3、对比分解法
示例A: 中心论点:昂首长嘶,立马昆仑。
分论点一:过高的目标,是我们失败的源头。
分论点二:过低的目标,会使人玩物丧志。
示例B: 中心论点:向目标逼近。
分论点一:树立凌云之志是达到全新高度的立足点。
分论点二:胸无大志则是事业成功的拦路虎。
精选例文
高度
能令我们所仰望的,不过是一点高度。
——莎士比亚
浮生一瞥,原来我们的生活中,是有着如此多的高度。
山是一种高度,它是地球上最无遮掩的奇迹。
它有着不屈的坚硬的骨骼隆起,离太阳更近,离平原更远,它是这颗星球最勇敢最孤独的犄角。
它经历了最残酷的折叠,也赢得了最高耸的荣誉。
在山的面前,不过如蝼蚁一般,望着那种令人敬畏的高度,人便有了征服的欲望。
或许山上的云雾缭绕,花语鸟鸣,会让人产生陶潜般的淡然,抑或是一种对于登上峰顶的自豪感,成就感。
毕淑敏有言,真正的高山是不可被征服的,只是在某一瞬间,山宽容地接纳了登山者,让你在它的头顶歇息片刻,给你一窥真颜的恩赐。
这种高度的存在,使得我们永葆谦逊和恭敬的姿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事物必须仰视。
人们欣赏高度——家长期望孩子长得更高;居民希望楼房建得更高;科学家希望飞机飞得更高——那是高度,是高度所给予人们的象征意义:靠近天堂的地方。
诚然,生活中是需要高度的。
更高,更快,更强便是一种诠释。
人类在挑战高度中不断完善自我,突破自己的渴望,以追求达到更高的目标。
或许是因为人们的妒忌和对未知的渴求,每个人都期望站在自己所能达到的最高高度。
而当自己站到那个高度时,便会颓然发出“那山更比这山高”的喟叹。
于是,人的一生就投入到奋斗中了——为了一个高度的奋斗中。
我一直以为,有些事情是没有高度可言的。
从自己开始涉足攀登,哪怕穷尽三生,也不能“会当凌绝顶”。
人是必须不断攀爬,才能让自己不至于落于人后。
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便隐隐溢出一股子悲凉:麦子一次一次地成片金黄,人也慢慢须发皆白,却依然守望。
他是否在等待着自己新的高度?我无从可知,但我知道,人是注定要攀爬上一个高度的。
朝露昙花,咫尺天涯;八千年玉老,一夜枯荣,人生何其短?正所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不如像诗仙太白那般志气:踏平青山!
不惜须臾,不言苟得。
整个人生,即是登高的路。
与其让这高度变成春花秋月梦一场,看着别人登高望远,自己的青春韶华尚未怒放便已凋零,不如背起行囊,瞄准自己的高度,不懈攀登!
一览众山小之后,自然会有感叹:此山不过耳耳。
转身,继续起程。
风物长宜放眼量
如雄鹰般穿梭云间,俯首,有麻雀、鹌鹑;抬头,却有不曾抵达的蓝天。
生命中,要有远大的目标,方能有生命的高度。
面对澄澈秋水,与身后的士大夫,庄子最终选择了“曳尾于涂中”,他宁肯“三月聚粮”,幻化作一株观望月亮的树,一只待机腾飞的鸿鹄,追求着他生命中的高度,他的远大理想。
面对生与死,林黛玉选择了死亡。
她高度的归宿是震撼人心的缠绵悱恻的爱情。
凡·高在光明中被太阳光割得剧痛就是他的高度,还有贝多芬抵达蓝天的灵感和至极的黑白键谱出的壮美乐章……
生命,只有拥有了一定的高度,才能称其为生命。
我渴望着成为一名耿介拔俗之人,兴许这就是我的高度。
芸芸众生,世界又有几人能够真正地活过,他们不是目光短浅,就是庸庸碌碌,重蹈覆辙,完全失去自我。
柳三变被黜免之后,没有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没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品质,不去追求人生新的高度,却成了酒徒之类。
再说当今,又有几人能够超脱世人的俗欲。
如徐本禹走进大山?眼中只有“低于自己”,对“高出自己”的人视而不见,对“高出自己”的呼唤置若罔闻。
生命,没有高度,怎能享有生命的桂冠?没有高度的生命简直就是一种对生命、对创业者的亵渎。
没有高度的生命只是背负着生命的重壳,如西西弗斯一样在盲目的山间缓缓前进,他们的眼里只有阴霾,没有阴霾后隐藏的缕缕阳光。
“风物长宜放眼量”,只要领悟了这句话的本质含义,生死又有何区别?文天祥的死、三毛的彻底感悟——“死”岂非是生的最好的方式?生命,有了高度之后,杜甫的茅屋、霍金的残疾便变得微乎其微了,因为有了人生高度的成功。
生命中有了远大梦想,爱迪生实验多次地失败、玛丽·居里青春的埋葬又能算得了什么呢?他的心中早已有了一个更加美丽、更加现代化的新世界。
我赞美我很远的蓝天,我赞美高度,我赞美有远大目标的脱俗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