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化学)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化学)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③光能或电能可以转化为化学能;④无机物和有机物可以相互转化;
⑤二氧化碳可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由图可知,混合气分离出二氧化碳,水分解生成氢气,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甲醇等能源都遵循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守恒的原则,①正确;
B.能蚀五金可知为王水,是浓盐酸、浓硝酸的混合物,而HF能与玻璃中的二氧化硅反应,腐蚀玻璃,不能用玻璃仪器盛放,故B错误;
C.《天工开物》中有如下描述:“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文中的“麻”指的是纤维素,主要成分是多糖,丝、裘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故C错误;
D.升华属于物理变化,丹砂(HgS)烧之成水银,即HgS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水银,此过程为化学变化,不属于升华,故D错误;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X中的氯化铁浓溶液滴入沸水中可得到氢氧化铁胶体,A正确;
B.X中分散系是氯化铁溶液,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B错误;
C.用过滤的方法,可以将Z中的固体与液体分离,利用渗析法可以净化提纯氢氧化铁胶体,C正确;
D.CaCO3能与H+结合生成CO2和H2O,促进Fe3+的水解,D正确;
考点:元素及其化合物相互转化。
4.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记载了很多化学研究成果。下列古诗文对应的化学知识正确的是
选项
古诗文
化学知识
A
《华阳国志》中记载:“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斗盐”
我国古代已利用天然气煮盐
B
《本草纲目拾遗》中对强水的记载:“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
【点睛】
本题考查常见物质的的化学反应与现象。向溶液中加入某物质,先出现沉淀后沉淀溶解的总结如下:
(1)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SO2)至过量。
(2)向Fe(OH)3胶体中加入硫酸至过量
(3)向可溶性铝盐中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
(4)向偏铝酸盐中加入盐酸至过量
6.研究表明,通过碘循环系统可以吸收工业废气中的SO2制备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M,同时完成氢能源再生(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强水”是指氢氟酸
C
《天工开物》中记载:“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
文中“丝、麻、裘”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
D
《抱朴子》中记载:“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文中描述的是升华和凝华过程
A.AB.BC.CD.D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甲烷燃烧放出热量,《华阳国志》记载“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斗盐”,我国古代已利用天然气煮盐,故A正确。
③混合物:漂白粉、水玻璃、 胶体、冰水混合物
④醋酸、烧碱、纯碱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
⑤硅导电,铝在浓硫酸中钝化均属于物理变化
⑥盐酸属于混合物,而液氯、冰醋酸均属于纯净物
A.①③⑤B.④⑤⑥C.②④⑥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
、 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碱性氧化物, 和酸、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两性氧化物, 、 能和碱溶液发生反应属于酸性氧化物, 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不是酸性氧化物,故 错误;
8.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古代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对描述内容分析错误的是
选项
描述
分析
A
“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此过程涉及化学变化
B
“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
涉及的操作是蒸馏
C
“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
硝石中含碘单质
D
“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浣衣发面,去垢”
【详解】
A.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制备Fe(OH)3胶体为吸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故A正确;
B.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H++AlO2﹣+H2O=Al(OH)3↓、Al(OH)3+3H+=Al3++3H2O,故图象中上升与下降段对应的横坐标长度之比应为1:3,故B错误;
C.反应的方程式为Cl2+SO2+2H2O=2Cl﹣+4H++SO42﹣,随着二氧化硫的通入,pH会降低,直到氯气反应完全,pH不变,故C正确;
A.开发氢能源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
B.为提高SO2的吸收效率,应不断分离出HI
C.I2为整个循环过程的催化剂
D.M为硫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上述转化关系为:碘单质、二氧化硫和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和碘化氢,碘化氢分解生成氢气和碘单质,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
A.氢能源为清洁高效能源,故开发氢能源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故A正确;
A.化合物:干冰、明矾、烧碱B.同位素:石墨、C60、金刚石
C.混合物:漂白粉、纯净矿泉水、盐酸D.非电解质:乙醇、四氯化碳、甲烷
【答案】B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析】
【分析】
【详解】
A.干冰为二氧化碳、明矾为硫酸铝钾、烧碱为氢氧化钠,都是纯净物中的化合物,故A正确;
B.石墨、C60、金刚石是碳的单质属于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故B错误;
利用其水解显碱性去污
A.AB.BC.CD.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丹砂(HgS)烧之成水银 ,积变又还成丹砂”发生汞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汞,氧化汞加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涉及化学反应,选项A正确;
B.“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可见,烧酒的酿造方法为:加热浓酒和糟,利用沸点的不同,将酒蒸出,然后用器皿盛装冷凝后的馏分,即蒸馏,选项B正确;
C.硝石为硝酸钾,不含碘单质,选项C错误;
D.“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说明“石碱”成分来自植物烧成的灰中的成分碳酸钾,其水解显碱性能洗去油污,选项D正确。
答案选C。
9.为解决日益加剧的温室效应等问题,科学家正在研究建立如下图所示的二氧化碳新循环体系:
上述关系图能反映的化学观点或化学思想有:( )
①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是不变的;②燃烧时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和光能;
C.漂白粉是氯化钙和次氯酸钙的混合物、纯净矿泉水是含电解质的水属于混合物、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故C正确;
D.乙醇、四氯化碳、甲烷属于非电解质,故D正确;
故选B。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 、 、 属于碱性氧化物, 、 、 都能和碱溶液发生反应属于酸性氧化物
②碳酸钠、氢氧化钡、氯化铵、过氧化钠都属于离子化合物
D. 与 都属于酸性氧化物,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升高温度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总数增大,活化分子百分含量增大,发生有效碰撞的几率增大,反应速率加快,故A正确;
B.胶体和溶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不同,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溶液不能,可用丁达尔效应区分二者,但丁达尔效应不是本质区别,故B错误;
B.根据图示,碘在该系统循环使用不能分离出HI,故B错误;
C.由图可知I2为整个循环过程中的催化剂,故C正确;
D.上述循环系统生成氢气的同时可以得到的M为硫酸,故D正确;
答案选B。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能提高活化分子的比例,从而加快反应速率
B.胶体和溶液的本质区别是有无丁达尔效应
C.将 饱和溶液滴入 溶液中,可获得 胶体
②液化石油气、汽油、甲醇的燃烧、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复合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可以转化为甲醇等有机物都说明燃烧时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和光能,②正确;
③水在光催化剂或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体现了光能或电能可以转化为化学能,③正确;
④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甲醇等有机物,有机物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无机物,④正确;
答案选B。
2.下列各项反应对应的图象错误的是
A.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制备Fe(OH)3胶体
B.将稀盐酸逐滴加入一定量偏铝酸钠溶液中
C.将二氧化硫逐渐通入一定量氯水中
D.将铜粉逐渐加入一定量浓硝酸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
注意二氧化硫和氯气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生成硫酸和盐酸,硝酸的性质与浓度的关系,注意根据关系式分析图像的正误。
D.铜先和浓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气体,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硝酸变成稀硝酸,铜和稀硝酸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当硝酸完全反应时,生成的气体为定值,故D正确;
答案选B。
3.下列各物质中,不能够按照 (“→”表示一步完成)关系相互转化的有
物质
编号
a
b
c
1
Na
Na2O2
NaCl
2
NaOH
NaHCO3
Na2CO3
3
Al2O3
C.将 饱和溶液滴入 溶液中,获得 沉淀,制备 胶体应将饱和 溶液滴加至沸水中至溶液变为红褐色,故C错误;
D. 与 都属于酸性氧化物,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二氧化硅不与水反应,故D错误;
答案选A。
【点睛】
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但是不能和水反应,可以和氢氟酸反应,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硅酸钠和水,需熟记二氧化硅的性质。
NaAlO2
Al(OH)3
4
AlCl3
Al(OH)3
NaAlO2
5
FeO
Fe(NO3)2
Fe(OH)2
6
MgCl2
Mg(OH)2
MgO
7
CuO
CuSO4
Cu(OH)2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