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 声的世界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 声的世界


学习交流,K12(1)请你将上面材料中①和②两处补上恰当的文字:①__超 声__,②__音调__. (2)亚声是指我们学过的__次声__.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人体内脏的固有频率大致是 __20Hz__左右,声具有__能量__. (4)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所填的物理量②与__频率__有关 ,关系是__频率越高,音调越高__.
第三章
声的世界
16.(10分)[2016秋·利辛月考]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张老 师在物理课上让同学们做了两个实验:
①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 ②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 通过对上面两个实验现象的分析: (1)同学们初步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__振动__产生的. (2)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是否正确,有些同学用手使劲敲 桌子,尽管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但是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 于是有些同学认为这个结论是错误的.为了纠正这部分同学的错 误认识,你能将实验进行改进使看到的现象更明显吗?你的改进 方法是:__在桌面上放一些小纸屑__.
解析:(1)讲话时声带发生振动、发声的音叉使水振动说明发 声的音叉在振动,这两个现象都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桌子是较大的物体,发声振动不易观察,可转换成桌面上 小纸屑的振动,所以可在桌子上放一些小纸屑.(3)当把玻璃瓶 内的空气逐渐抽出时,传声介质越来越少,所以传声效果越来 越不好,实验过程中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据此可以推测如果 空气全部抽净,瓶内是真空时,将听不到声音,由此可知,声 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4)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是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 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据上面的过程知, 其探究过程中的步骤依次是EADCB.
解析:(1)蝙蝠是利用超声波进行探测信息和定位,所以①应 是超声;用一根细棒依次敲打杯子,杯子中的水量不同,杯子 与水振动的快慢不同,杯子与水的振动产生的声音音调不同, 所以②应是音调;(2)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所以亚声 是指我们学过的次声波;(3)只有当两个物体的振动频率相同时 才能产生共振现象,亚声波的振动频率低于20Hz,所以人体内 脏的固有频率大致是20Hz左右.因为声波能够把内脏振坏,所 以声波具有能量;(4)声音的音调与频率有关:声源振动的频率 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
A.闹钟 方案① B.音叉 方案② C.闹钟 方案② D.音叉 方案①
解析:机械闹钟发出的声音有节奏,声音较为稳定,适合作 实验的声源;靠听到声音的响度判断不是太直观,具有很大 的误差,故①方案不合适;而测量听不到声音的距离较为直 观,有可靠的实验数据,能够较好地判断隔音效果,故方案 ②更合适.
17.(14分)[2016秋·东至期中]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后面 提出的问题. 材料一:蝙蝠在黑暗中能自由地飞翔,用蜡封住其耳朵,虽然 把它放在明亮的房间里,仍像喝醉酒一样,一次一次地碰到障 碍物,后来,物理学家证实了蝙蝠能发出①波,靠这种波的回 声来确定目标和距离. 材料二:如果把八只同样的玻璃杯盛不同深度的水用一根细棒 依次敲打杯子,可以发现声音的②和盛水量有关.如果调节适 当,可演奏简单的乐谱,由此我们不难知道古代“编钟”的道 理. 材料三:许多年前,“马可波罗”号帆船在“火地岛”失踪, 经过多年的研究,揭开了“死亡之谜”,他们都是死于亚声, 这是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频率低于20Hz,而人的内脏的固 有频率和亚声波极为相似,当二者相同时,会形成内脏的共振, 严重时,把内脏振坏而丧生.
10.[2016秋·安庆期中]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 、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 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小明选取一种声源放入鞋 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① 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②让 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 处距鞋盒距离.你认为小明选取的最佳声源和研究方案是( C)
(3)小明在探究出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 的传播需要介质吗?小明与同学一起做了如下实验:如图所示 ,向外不断抽气,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__小__ (选填“大” 或“小”).由此可以推理:真空__不能传声__.
(4)探究问题的过程通常有下列步骤: A.猜想假设;B.得出结论;C.分析归纳;D.实验搜集证据; E.发现并提出问题. 你认为小明他们的第二个探究活动依次采取的步骤是 __EADCB__(填字母序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