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逐一突破练习一、【之】1、我见相如,必辱之。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3、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5、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6、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7、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8、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9、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10、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后一个之“之”。
)1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2、之二虫又何知?13、何陋之有?14、宋何罪之有?15、句读之不知。
16、何功之有哉?17、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后一个“之”。
)18、君将哀而生之乎?19、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20、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21、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22、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23、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24、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后一个“之”。
)25、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26、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27、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28、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
29、石之铿然有声者。
30、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二、【乎】1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2壮士,能复饮乎?3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4、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6、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7、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8、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9、忽乎吾将行兮。
10、日食饮得无衰乎?1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1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13、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14、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15、吾尝疑乎是。
1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1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9、幽独处乎山中。
20、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2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22、无以,则王乎?三、【者】1、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2、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4、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7、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8、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9、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0、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11、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二者:两种心情。
)12、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此数者:这几点。
)13、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定语是“可使报秦者”,中心词是“人”。
14、石之铿然有声者。
15、近者奉辞伐罪。
16、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17、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四、【也】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3、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6、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7、"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8、余闻之也久。
9、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10、是说也,人常疑之。
1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12、公子畏死邪?何泣也?13、此不知人之祸也。
14、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15、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16、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17、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18、其业有不精……岂他人之过也?19、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20、毋从俱死也。
21、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22、穷予生之光阴以疗也哉?23、岂独伶人也哉!五、【乃】1、乃入见。
2、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3、良乃入,具告沛公。
4、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5、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6、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7、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8、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9、今君乃亡赵走燕。
10、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1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1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13、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14、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1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1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7、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18、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19、作计乃尔立。
20、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六、【何】1、君何以知燕王?2、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3、客何为者?4、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5、却看妻子悉何在。
6、豫州今欲何至?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8、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9、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10、作计何不量!11、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1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13、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14、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15、吾何爱一牛?16、徐公何能及君也?17、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18、吾欲之南海,何如?19、今日之事何如?君谓皇上何如人也?20、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21、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22、何乃太区区!23、万钟于我何加焉!24、何其衰也!25、如太行、王屋何?26、其如土石何?七、【而】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5、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6、吾恂恂而起。
7、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8、谈笑而死,断头置城上。
9、老妇恃辇而行。
10、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11、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
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3、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14、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15、秦师轻而无礼。
1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7、朝济而夕设版焉。
18、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19、灭滑而还。
20、军惊而坏都舍。
21、而翁归。
22、若欲死而父。
23、而母立于兹。
八、【且】1、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2、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3、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4、不出,火且尽。
5、若属皆且为所虏。
6、旦夕且死。
7、吾攻赵,旦暮且下。
8、且以一譬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9、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10、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11、且矫诏纷出。
1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13、且使遽告于郑。
14、且秦强而赵弱。
15、且相如素贱人。
16、且行千里,其谁不知?17、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18、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19、示赵弱且怯也。
20、磐石方且厚。
21、四体康且直。
2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3、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24、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25、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九、【与】1、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2、秦伯说,与郑人盟。
3、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
4、相如闻,不肯与会。
5、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6、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7、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8、失其所与,不知9、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10、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11、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12、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十、【其】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4、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5、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6、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7、既其出。
8、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9、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10、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11、其孰能讥之乎?1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13、其为死君乎?14、怀其璧。
15、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16、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17、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8、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19、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0、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2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2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23、则齐国其庶几乎?24、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25、其若是,孰能御之?十一、【所】1、乐土乐土,爰得我所!2、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4、某所,而母立于兹。
5、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6、失其所与,不知。
7、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8、荆柯有所待,欲与俱。
9、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10、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11、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12、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
13、胜所以自附于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1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15、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6、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7、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8、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19、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20、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21、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
22、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十二、【为】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2、竟为秦所灭。
3、为仲卿母所遣。
4、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5、夫子何命焉为?6、何辞为?7、秦则无礼,何施之为?8、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9、且在邦域之中,何以伐为?10、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11、慎勿为妇死。
1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13、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14、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15、为击破沛公军。
16、谁为大王为此计者?17、公为我献之。
18、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之事,聊资一欢。
19、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20、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21、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22、君为我呼入。
23、为君翻作《琵琶行》。
24、臣请为王言乐。
25、为长者折技。
26、为之奈何?27、不足为外人道也。
28、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29、如姬为公子泣。
30、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31、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32、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33、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
十三、【因】1、因取刃杀之。
2、因屏人曰。
3、因拔刀斫前奏案。
4、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5、因谗之曰。
6、变法者因时而化。
7、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8、因其固然。
9、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我欲因之梦吴越。
10、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11、伺者因此觉知。
12、因河为池。
13、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14、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15、不如因而厚遇之。
16、因击沛公于坐。
17、因入京师观太学。
18、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19、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20、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21、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22、于今无会因。
23、因遗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