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苏教版18个文言虚词整理及练习

最新苏教版18个文言虚词整理及练习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练习集锦文言虚词练习(一)而:A连词,表并列;B连词,表递进;C连词,表承接;D连词,表转折;E连词,表假设;F连词,表因果;G连词,表修饰;H代词,你,你的;I复音虚词“而已”,相当于“罢了”;J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2.人非生而知之者()3.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4.抱明月而长终()5.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6.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7.赂秦而力亏()8.穷山之高而止()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12.激于义而死焉者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去今之墓而葬焉()15.今人有大功而击之()16.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17.潦水尽而寒潭清()18.酌贪泉而觉爽()19.忽然奔腾而澎湃()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1.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22.而母立于兹()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4.既而儿醒,大啼()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选项见上)。

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而()思也。

三思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而()。

文言虚词练习(二)何:A疑问代词,作谓语,“为什么”“什么原因”;B疑问代词,作宾语,“哪里”“什么”;C疑代,作定语,“什么”“哪”;D副词,句首或动词前,“为什么”“怎么”;E副词,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怎么”“多么”;F复音虚词“何如”,表疑问或反诘语气;G复音虚词“何以”即“以何”。

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大王来何操?()4.其间旦暮闻何物?()5.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6.徐公何能及君也?()7.开国何茫然!()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9.是何故也?()10.今日之事何如?()11.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12.何以伐为?()13.童子何知。

()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例句: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A.徐公何能及君也B.大王来何操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三、判断“何”在文中的意义如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选项见上)。

“徐公何()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何()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何()也?其所据何()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

可见,情之误,何()其大也!然何()人能忘情耶?何()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何()如?文言虚词练习(三)乎:A语助,表疑问语气;B语助,表揣度商量语气;C语助,表反问语气;D语助,表感叹语气;E语助,用在句中表停顿,无义;F介词,“在”;G介词,“对(于)”“向”“给”等;H介词“比”;I介词,引出宾语,不译。

J形容词词尾。

一、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2.儿寒乎?欲食乎?()3.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4.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5.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6.宁赴湘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8.故今之墓中全乎五人也。

()9.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10.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②曰:壮士,能复饮乎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三、判断“乎”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选项见上)。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乎( )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

”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而王胡为乎( )如此好乐?若恢恢乎( )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

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乎( )?文言虚词练习(四)乃:A 副词,“于是”“这才”; B 副词,“却”“竟然”; C 副词,“只”“仅仅”; D 人称代词,“你(的)”; E 判断词,“是”“就是”。

F.固定句式“无乃……乎”,意即“恐怕……吧” 一、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

1.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 )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 4.项王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 )5.其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 )6. 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

( ) 7.臣乃敢上璧。

( ) 8.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二、下列句中的 “乃”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例句: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A.而后乃今培风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D.家祭无忘告乃翁三、判断“乃”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选项见上)。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 )读之。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 )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乃( )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 )曰:“此徒沽名耳。

”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 )不得已而谢。

文言虚词练习(五)其:A 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B 第一人称代词“我(的)”; C 指示代词“这”“那” D 指示代词“其中(的)”; E 连词,“如果” F 连词,表选择关系“是……还是……”; G 句中语气词,表猜测; H句中语气词,表反问;I句中语气词,表祈使(或商量);J助词,附着于形容词前、后,起加强形容的作用; K句中助词,无义,只增加一个音节一、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2.向使三国各爱其地()3.虽九死其犹未悔()4.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6.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7.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只十有一月尔8.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9.其若是,孰能御之?()10.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邪?()1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13.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14.奔车朽索,其可忽乎?()15.尔其无忘乃父之志()16.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17.何其衰也()18.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二、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意义判定正确的一组是(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③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④则或咎其欲出者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⑦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⑧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⑨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A.①⑧相同,②⑤相同B.③④相同,⑥⑨不同C.⑥⑦相同,⑧⑨相同D.②⑤不同,④⑥相同三、判断“其”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选项见上)。

人言,蔺相如徒以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

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其()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其()与之”焉敢如此?归国,将相失和。

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其()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观古今英杰之所为,其()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其()勿以他人之言为训。

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其()一二。

其()是耶,其非耶?其()若是,则虽见霰雪纷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

文言虚词练习(六)且:A连词,表递进“况且、而且”;B连词,表并列;C连词,让步假设,“尚且”“即使”;D 副词,“将要”;E副词“姑且、暂且”。

一、解释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

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2.甚者且姓名不可考()3.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4.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5.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6.且庸人尚羞之。

()7.若属皆且为所虏。

()8.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9.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

()二、下列加点的“且”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 )例句:且将就时意,怜取眼前人。

A.不出,火且尽。

B.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C.吾攻赵,旦暮且下。

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三、判断“且”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唐王朝尽然耳。

若此,帝尚每日声歌,且()委政非人。

则李唐且()亡,必矣。

于斯世,河水清且()涟矣,尚可,朝中人若如此,则必危。

纵有“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有何用?文言虚词练习(七)若:A“如同、像、(引申“比得上”);B“你、你的”;C表近指,“这样、如此”; D连词“假如,如果”;E连词“与、和”;F文言句首助词,常与“夫”合用,“至于”;G;“怎么样”,与“何”配用,有处置的意思;H助词,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的样子”;I海神的名字。

一、解释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

1.若夫阴雨霏霏,连月不开。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3.为蛇将若何?()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5.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

”()6.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7.吾儿,久不见若影。

()8.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仇。

()9.岈然洼然,若垤若穴。

()10.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相关主题